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種群增殖的基礎研究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種群增殖的基礎研究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種群增殖的基礎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吳玉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種群增殖的基礎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吳玉萍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中華白海豚是我國海洋鯨豚中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珠江口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但是受海洋工程施工、漁業過度捕撈、棲息地減少等因素的影響,其種群數量持續減少。中華白海豚繁殖生物學知識的缺乏嚴重製約了我們對於這一珍稀野生物種實施更為有效的保護,而種群復壯、增殖就更是無從談起。因此,有必要立即開展中華白海豚種群增殖尤其是繁殖生物學的研究工作。本項目將對珠江口水域中華白海豚的資源狀況進行分析,採用非損傷性取樣及套用擱淺死亡樣本,分析珠江口野生中華白海豚種群的生殖發育特徵,評估其繁殖群體構成,通過同其它海洋鯨豚類物種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其組織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了解其繁殖生物學方面的種群生存策略。與此同時,結合生殖系統病理學、病原學研究結果和已有的遺傳學、生態學、生態毒理學結果,分析對中華白海豚生殖力產生影響的潛在因素,探討種群復壯的能力,並制定中華白海豚種群增殖的管理對策與方法。

結題摘要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在1988年被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哺乳動物。本研究對珠江口水域中華白海豚的資源狀況進行了研究,分析珠江口野生中華白海豚種群的生殖發育特徵,評估其繁殖群體構成,通過同其它海洋鯨豚類物種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其組織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了解其繁殖生物學方面的種群生物學信息。與此同時,結合生殖系統病理學、病原學研究結果和已有的遺傳學、生態學、生態毒理學結果,分析對中華白海豚種群增殖產生影響的潛在因素,探討種群復壯的能力,並制定中華白海豚種群增殖的管理對策與方法。     主要結果: (1)以睪丸和附睪中是否存在精子作為判斷雄性中華白海豚性成熟的標準,通過比較不同個體睪丸和附睪的組織結構特徵,發現成熟個體的生精小管和附睪的組織學結構與未成熟個體間存在顯著差異。通過測量樣本睪丸的兩個形態參數:生精小管直徑和生精小管的相對面積,得到性成熟個體的生精小管直徑為(118.3±12.8)μm,生精小管相對面積為0.52;未成熟個體的生精小管直徑(47.4±3.5)~(60.3±6.0)μm,生精小管相對面積為0.27~0.40。 (2)以14頭(9雄,5雌)珠江口水域成年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外部形態、顱骨和肢帶骨的69個變數為研究對象,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探討雌雄個體在形態學方面的差異,比較了不同水域中華白海豚的形態學特徵,進行區域性形態學分析。以了解中華白海豚形態學的地理差異奠定基礎。結果顯示,在所研究的外部形態指標中,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在外部形態上雌雄沒有顯著差異,兩性在顱骨和肢帶骨中各有一組變數有所差異,大部分指標雌性大於雄性。本研究為今後建立以骨骼為基礎的性別辨別函式奠定基礎。 (3)對在珠江口水域擱淺死亡的74頭鯨豚類進行了寄生蟲檢查,在5種鯨豚類中檢出3種線蟲、1種絛蟲和1種棘頭蟲。典型異尖線蟲(Anisakis typica)感染了中華白海豚、江豚和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其中瓶鼻海豚感染最嚴重。 (4)珠江口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大於廈門群體的,在遺傳結構方面,從基於雜合度和基於單倍型頻率的角度分析,珠江口與廈門群體沒有產生顯著分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