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摘要
立項背景:受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影響,數以萬計的化學品投產使用,在給人類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水環境的變化正由地表深入地下,地下水環境污染與防治已成為國際高度關注問題。國土資源部為履行防止地下水污染政府職能,2003年組織開展了全國首輪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可行性研究工作,受當時技術條件限制,為確保這一重大項目能取得高質量成果,決定先啟動示範項目,選擇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為調查示範區。2004年經國土資源部組織專家通過論證,2005年正式啟動了全國首輪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示範項目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 總體目標任務:查明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綜合評價地下水污染程度及變化趨勢,編制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建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信息系統,為該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資源保護及保障飲水安全提供依據。 主要創新成果: 1.建立了區域地下水污染調查技術方法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 在調查評價過程中準確把握和貫徹“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規範”,建立了1:250000區域地下水污染調查程式;探索了1:50000重點區地下水污染調查方法;規範了採樣、保存、送樣全過程質量控制;始終堅持質量重於一切的理念。 2.創建了地下水質量與污染評價方法 在對我國地下水化學研究歷史和地下水水質與污染評價方法進行分析總結基礎上,依據有關標準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地下水水質與污染層級階梯評價方法。該方法已列入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規範。調查評價結果顯示: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總體質量良好,局部污染較重;地下水酸化嚴重;三氮污染突出,局部已呈片狀分布特徵,發現140多處硝酸型水;地下水重金屬污染較重,主要分布於城市周邊區,尤為廣佛兩市交界處;污染評價總體呈點污染,局部片狀且嚴重。 3. 創新性編制了區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圖集 《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圖集》由66幅圖組成,圖集充分體現了科學性與實用性,解讀了地下水污染髮生髮展過程,成為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圖集編制的第一次嘗試,對我國該類編圖將起重要的示範作用。 查新結論:在國內外雖有與本項目較為相關的報導,但在調查研究側重點及技術方法上與本項目完全不同。在調查技術方法體系、綜合評價方法和圖集編制方面未見國內外有與本項目的創新點技術特點相同的報導。相見查新報告。 套用情況: 該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已在相關項目的實施中推廣套用,區域調查所取得的認識已經為起草國家地下水安全戰略報告、制定和實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提供技術支撐,為專報檔案起草提供重要基礎數據。其成果已引起地方和國家對地下水污染的高度重視,對提高我國地下水調查研究水平,乃至提升我國地下水有機污染研究水平起了重要促進作用。自主研發的技術獲發明專利一項,實用新型專利三項,經專家評審,一項技術被《南南科技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適用技術手冊》收錄,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研發技術推廣至七個單位多個項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