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玫瑰茄花茶
- 拉丁學名:Hibicus sabdariffa L.
- 別稱:紅金梅、紅梅果、洛神葵、洛濟葵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錦葵目
- 科:錦葵科
- 屬:木槿屬
- 種:玫瑰茄
- 分布區域:原產東半球熱帶地,現全世界熱帶地區均有栽培。
- 英文名:Roselle Calyx
植物簡介,形態特徵,原植物,花茶,生活習性,生境分布,栽培方法,主要價值,
植物簡介
玫瑰茄又名洛神花、山茄、蘇丹紅,屬錦葵科木槿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夏秋間開花,花瓣淺黃色,基部紫紅色。玫瑰茄原產非洲,約6000年前在蘇丹開始種植,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生長茂盛,在溫帶地區不能露地栽培,17世紀被引種到印度和美洲。20世紀初,印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種植玫瑰茄的目的是為了生產纖維,現廣泛栽培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形態特徵
原植物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達2米,莖淡紫色,無毛。葉異型,下部的葉卵形,不分裂,上部的葉掌狀3深裂,裂片披針形,長2-8厘米,寬5-15毫米,具鋸齒,先端鈍或漸尖,基部圓形至寬楔形,兩面均無毛,主脈3-5條,背面中肋具腺;葉柄長2-8厘米,疏被長柔毛;托葉線形,長約1厘米,疏被長柔毛。花單,生於葉腋,近無梗;小苞片8-12,紅色,肉質,披針形,長5-10毫米,寬2-3毫米,疏被長硬毛,近頂端具刺狀附屬物,基部與萼合生;花萼杯狀,淡紫色,直徑約1厘米,疏被刺和粗毛,基部1/3處合生,裂片5,三角狀漸尖形,長1-2厘米;花黃色,內面基部深紅色,直徑6-7厘米。蒴果卵球形,直徑約1.5厘米,密被粗毛,果爿5;種子腎形,無毛。花期夏秋間。
花茶
本品略呈圓錐狀或不規則形,長2.5~4cm,直徑約2cm,花萼紫紅色至紫黑色,5裂,裂片披針形,下部可見與花萼癒合的小苞片,約10裂,披針形,基部具有去除果實後留下的空洞。花冠黃棕色,外表面有線狀條紋,內表面基部黃褐色,偶見稀疏的粗毛。體輕,質脆。氣微清香,味酸。
生活習性
熱帶、亞熱帶短日照作物,喜光,喜溫,忌早霜,在25℃以上生長最佳;不耐低溫,低於12℃易受凍害。玫瑰茄屬直根系,側根發達,紮根深,耐旱不耐澇,對土壤適應性廣,耐瘠薄,在平原、丘陵、山地、河灘均可栽培,在中等或中下肥力的砂質壤土和pH6-8的土壤中生長良好。
生境分布
我國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南部引入栽培。原產於東半球熱帶地區,現全世界熱帶地區均有栽培。
栽培方法
玫瑰茄耐旱粗生,荒山坡地均可生長,栽培管理技術簡便。一是直接播種,即整地完後,挖穴直接播種。二是苗床播種,即選擇菜園土等較肥沃的土壤,苗床畦面寬1m左右,高20cm,可條播或撒播,株行距為5cm×8cm。苗高10cm~15cm時可選擇陰雨天氣移栽。
生長期間中耕除草2次~3次,追肥宜早不宜遲,第1次中耕時每公頃用尿素或硫銨120kg~150kg,距離茄株5cm~10cm處穴施。茄株現蕾後,若苗勢差,可結合第2次中耕再補施氮素化肥75kg~120kg。玫瑰茄苗期常發生菜青蟲及小造橋蟲危害;現蕾期常發生蚜蟲、葉蟬危害。可用氧化樂果1500倍液防治蚜蟲和葉蟬;敵敵畏2000倍液防治菜青蟲和小造橋蟲;為保證花萼品質,防止殘毒遺留,茄果採收前1月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