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牛起源於古代自然崇拜。在農耕文明時代,耕牛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顯得尤其重要,於是通過農時節令和喜慶場面,表達人們對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的願望,玩牛民間舞蹈習俗就應運而生。
2014年11月11日,重慶市石柱縣傳統舞蹈“玩牛”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玩牛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玩牛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Ⅲ-121
歷史淵源,起源自然,傳統舞蹈,表現形式,玩牛唱詞,囉兒調,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起源自然
玩牛一般需要七八個人配合,一人扮演手持道具的放牛大哥,另外兩人在牛道具內扮演牛身,其他四人為鑼鼓手。牛大哥是玩牛隊伍的“指揮”,他得背著背簍去逗“牛”,引“牛”起舞,互相配合完成吃草、擦癢、滾水、跳坎等舞蹈動作。一旁的鑼鼓手或觀眾可即興喝彩,說些吉利話,場面熱鬧而歡樂。
傳統舞蹈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玩牛,屬於傳統舞蹈;
“玩牛是一種有趣的舞蹈。該項非遺主要流傳在石柱西沱、下路和南賓等地,是一種與農事相關、用於喜慶場面的民間典型傳統舞蹈。
表現形式
玩牛唱詞
玩牛中旁人唱當地民歌囉兒調助興,玩牛人一邊玩牛一邊對唱囉兒囉、喲喂等互動。《太陽出來喜洋洋》就是囉兒調民歌代表。
囉兒調
《扯謊歌》
太陽落土又落坡,聽我唱首扯謊歌,
扯起茅草三大抱,捆起太陽往上拖;
半天雲里按磨子,推得月亮打羅嗦,
白雲高處架爐灶,抓把石子下油鍋。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重新認定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文化生態保護管理中心為玩牛項目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