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鶴

王鳴鶴,明代詩文家、武將、武學理論家。字羽卿,山陽人(今江蘇省淮安市)人。武進士。初任海州西海所掌印千戶,遷指揮,守備鄖襄。以撫定軍變功,明萬曆十四年(1586)人都試為天下將才第一,遷甘肅參將,又以軍功升副總兵。明嘉靖晚期,倭寇猖獗,屢犯沿海,沿江。萬曆二十五年駐通州狼山備倭。此時,倭寇以財貨買通一些邊境流民為寇,相互勾結,裡應外合。為了消滅倭寇的內應,王鳴鶴加強偵察,在摸清流民為虎作倀的事實後,捕殺內奸頭目陳忠、吳銳等盜賊多股總計100餘人,令倭寇為之膽寒。由於他們得不到內應,倭寇侵犯也漸漸減少。明萬曆27年底(公元1599年),因明廷調兵至貴州播州會剿叛亂土司楊應龍,王鳴鶴遂奉詔離開戰鬥了三年之久的狼山,前往貴州參加討播。晉都督僉事,廣西總兵、廣東總兵,平海南黎族部落叛亂歸途中染瘴疾卒。守邊境三十餘年,歷大小數十戰,每戰必勝。喜吟詠,有文才。著有《平黎紀事》、《東粵私憂》、《帷間問答》、《登壇必究》、《火攻答》、《路鳶集》、《西徵集》、《百粵草》、《綬帶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鳴鶴
  • 別名:王羽卿
  • 職業:總兵、詩人
  • 代表作品:《登壇必究》
  • 朝代:明代
  • 性別:男
生平事件,主要成就,

生平事件

王鳴鶴平素熟讀兵書戰策,他作戰勇敢機智,富有經驗,曾與他有過交往的晉江黃克纘說,鄖陽制府“卒伍紛嘩,以兵劫制府,謀作亂,會羽卿謁見,至鄖中道聞變,輒奮身入軍中,仗劍誓死,開闢禍福,眾乃釋甲聽命。羽卿由此名重天下。眸劉之變,曾督兵固靜,虜不得闌入內地,又曾以反間諸計謀上督府,督府陰用之,拔其城,盡誅反者”(黃克纘《淮陰王羽卿兵法序》)。
王鳴鶴對他所處的時代十分憂慮。那時,由於嘉靖皇帝不理政事,而致朝政腐敗,國勢衰弱,到了神宗皇帝時,已趨於沒落,尤其是一生致力於改革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死後,明之政治風氣日壞,黨派傾軋。俞大猷、戚繼光均熏業彪炳,國之干城,受黨派之害,被讒去職,同時;各種社會矛盾也空前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城市居民鬥爭時有發生,軍隊“兵變”頻頻出現。不僅內亂加劇,而且外患迭至,倭寇入侵,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殖民者也紛至沓來。特別是明朝後期政治腐敗,軍事實力的削弱,為“後金”努爾哈赤向明進攻提供了有利時機。
面對這種嚴竣的社會危機,王鳴鶴憂心忡仲,他說:“而今何時也,敗匱力竭,憂在蕭牆。天下之勢,幾乎垂卵”(《登壇必究·經武》),並指出:“好生惡死,人情之恆也,為人上者獨奈何暴且憂耶?方今東北破創,海內洶洶,而或有不測之憂起於蕭牆之內,又何支焉!噫!可懼哉(《登壇必究·強盜》)!對於朝廷不注意軍情民情,不關心軍民疾苦,作了無情揭露,他說:“興亡之道,昭昭史冊,問其本原在元氣,元氣之盛衰在斯民,古今殊時而民情則一。為人上者奈不思所調息而培養之哉1我國家屯政不修,兵無土著,北邊日耗於攻伐而疲於徵調,……然則保其無異域之悲,離曠饑寒之怨否也。杞人憂者,為眾所嗤,今有睹秦隋之已事,懷杞人之憂者,有識之士其將嗤之耶!抑亦深維遠虜而預為善後之圖耶!”(《登壇必究·軍情》)。
王鳴鶴不僅對明王朝“國境多事”擔憂,而且憑自己二十餘年軍旅生涯,深知明軍中世襲軍官不學無術的實際,對此也同樣憂慮。他說:“嘗觀世胄子弟、傴僂一官,目不識一丁,舉筆如扛鼎,語以忠君愛國之道,審機達變之權,則夢乎無知,嗟哉乎!若而人也,而遽使之當一面,其不至敗乃公事幾希矣……”(《登壇必究》自序)面對這些狀況,王鳴鶴以天下為己任,尤其是作為軍官的他,深感軍中上下學習兵法的重要,從而萌發了為此著書的欲望。

主要成就

王鶴鳴著有《登壇必究》一書,這是一部圖文並茂的中國古代軍事巨著,輯錄了自周秦到明朝中葉有關軍事的多項重要資料,並加整理和解說,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寫軍事,還涉及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全書40卷,圖634幅,文100萬字左右,分72類,各類均大體以時代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