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順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 出生日期:1918
- 逝世日期:1987年5月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北洋大學肄業
人物年譜,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年譜
1918年9月生於樂亭縣汀流河鎮小聖廟村
1935年考入北洋大學
1936年北洋大學肄業
1937年12月參加革命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宣傳員
1942年7月楊拯坤(改名為周盼)與王順桐在延安結婚
1944年任抗大教員,從事黨員教育工作
1945年調入東北做地下工作
1948年任西北局宣傳部副科長
1952年,王順桐奉調進京,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
1957年5月12日國務院任命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
1957年11月,中國科技代表團訪蘇,王順桐任代表團副秘書長
1961年任中國科協書記處常務書記
1962年春,王順桐在廣州參加了國務院召開的廣州科技會議
1980年3月24日中國科協二屆一次全委會議選為副主席
人物生平
王順桐,1918年9月出生,樂亭縣汀流河鎮小聖廟村人。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1937年12月參加革命,1939年至1945年在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及西北局宣傳部從事理論宣傳、黨員教育等工作。1945至1948年奉調至東北,在長春等地做地下工作。1948年後歷任西北局宣傳部副科長、科長、副處長、處長,西北文委委員、黨組成員,西北出版局局長、黨委書記,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國務院二辦教育組組長、科學組組長,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科委委員兼地方局局長,中國科協書記處常務書記、黨組副書記,中國圖書進口公司黨小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運動辦公室主任,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科協第二屆副主席。曾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第三屆榮譽委員。1987年5月病逝。
王順桐是樂亭名商王翰臣的長子,有一姐、兩弟。王順桐幼年生活在長春、天津、北平等地,在天津完成中學學業。肄業於西北臨時大學北洋工學院。在校學習期間,成績優秀,尤以數、理、化成績最優。他還極富運動天賦,能跑、善跳,投標槍、擲鐵餅,經常在運動會上奪標獲獎,且打得一手好籃球、排球。
七七事變後,王順桐與姐姐王曦、大弟順岐一起隨平津愛國抗日救亡青年南下請願團南下請願,經賈克里介紹,後於1937年12月與姐姐王曦一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王順桐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是在延安度過的。延安生活條件艱苦,吃小米、住窯洞、點油燈,但這裡有真理、有光明、有真情。這裡是革命青年報效國家、民族,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這裡是一片有耕耘,也有收穫的熱土。在這裡王順桐即感受到了耕耘者的艱辛,又體會到了收穫者的喜悅。通過刻苦的理論學習,不斷的研究探索,他獲得了理論知識的升華,成為了一名黨的宣傳、理論工作者。通過虛心學習革命前輩高尚的革命品德和自覺地把自己溶化於人民之中的革命實踐,錘鍊了他堅強的革命意志,使他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名戰士。他參與編寫黨員教材,力求通俗易懂;他參與編寫邊區學校課本,務求結合陝甘寧邊區實際。這些教材、課本在使用中受到了一致稱讚。
延安青年人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王順桐與柯華、秦川是西北局宣傳部的三名青年知識分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使他們成為莫逆之交。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他們一起下鄉、調研、開荒、種菜,挖窯洞、燒木炭。他們年青,精力充沛,在學習、工作閒暇之時,他們也經常活躍在籃球場、排球場上。
王順桐數、理、化知識紮實,在延安也小有名氣,想不到的是這一優勢,竟成就了他的美好婚姻。楊拯民(楊虎城將軍的長公子)是王順桐在馬列學院的同班同學,當時同班的同學還有王光偉、黃植、宋平、張文海等幾十人。他們是同學,也是患難與共的朋友。1941年楊拯民的妹妹周盼(楊拯坤)也來到了延安,楊拯民想讓妹妹再多讀些書,為了考學,就請好友王順桐給周盼補習數、理、化知識。王、周二人,由補習而相熟,直至戀愛結婚。婚禮是由王順桐的摯友秦川與柯華操辦的,1942年7月7日的晚上,王順桐住的窯洞裡點了兩盞明晃晃的汽燈,桌上則擺滿了他們自己種的煮熟了的南瓜,燈明瓜紅,看上去還真是一派紅紅火火的景象。更為人們稱道的是,周盼後來當了邊區師範的教員,她向學生們授課的“陝甘寧邊區地理”的課本,恰恰是王順桐參與編寫與審定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順桐回響黨的號召,毅然告別妻兒,走向東北戰場。1948年秋經組織安排,他又重新被分配在西北局宣傳部工作。
新中國建立後,王順桐進入了一生中最繁忙的時期。1949年2月28日,西北局成立了以賈拓夫同志為首的接收西安準備委員會,委員會下設文化處,總負責人是江隆基。受西北局宣傳部的指派,王順桐成為文化處的成員,他的任務是負責組織接收國民黨在西安的書店、印刷廠等文化教育機構。當時的西安城,被稱之為“電燈不明,電話不靈,馬路不平。”在極差的工作環境下,王順桐團結同志們一道,順利地完成了接收任務。接著他又參與了西北地區文化出版事業的創建與規劃。經過緊張的籌備,大量的工作,西北軍政委員會出版局成立了,新華書店西北總分店開業,西北人民出版社掛牌,《西北畫報》、《人民西北》等期刊陸續面世。
初創的西北地區出版事業充滿了勃勃生機,這時,王順桐是西北軍政委員會出版局首任局長。
1952年,王順桐奉調進京,在他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和國務院二辦教育組組長期間,為建國初期有計畫、有步驟地整頓、改進和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貢獻了才智和力量。
此後,王順桐在我國科技戰線從事組織領導工作30餘年,親自經歷了我國科技戰線許多重大事件的決策與實施。
在編制和貫徹我國12年科學規劃時,他先後任國務院二辦科學組組長和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秘書長。為奠定我國科技發展方向和基礎,日以繼夜做了大量組織、協調和探索工作。
1957年11月,郭沫若率領中國科技代表團訪蘇,代表團陣容龐大,團員雖然只有15名,但隨團擔任顧問的科學家、專家卻達60人之多,王順桐任代表團副秘書長,工作異常繁忙。為了圓滿完成任務,王順桐還受命中途回國一次。
1962年春,王順桐在廣州參加了國務院召開的廣州科技會議。會議由聶榮臻元帥主持,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做了報告,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進一步闡明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極大地鼓舞和調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
1964年,北京科學討論會成功舉辦,這是建國後我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參加討論會的科學家,分別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44個國家和地區,共367人。討論會共收到299篇論文,論文以中、英、法、西班牙四種文字結集出版。中國科協是北京科學討論會的主要發起單位和承辦單位之一,王順桐時任中國科協書記處常務書記、黨組副書記,主管科協國際聯絡工作。在北京科學討論會的籌備和實際運行中,王順桐在國內、國際間,不遺餘力地為北京科學討論會的成功舉辦,做了大量的工作。
20世紀60年代初,籌建北京科學會堂,他親自奔走;70年代末,籌建中國科協辦公大樓、中國科技館,他親自審定設計方案,親自參與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王順桐工作紮實深入,不居功、不諉過,從不張揚。正如周培源同志所說:他是我國科技戰線上一位辛勤的耕耘者。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道路上深深地留下了他的足跡。
中國科協是王順桐擔任領導職務時間最長的單位。他在中國科協工作期間,熱愛科協工作,鑽研科協工作,經常親自起草重要報告。他對繁榮我國的學術交流,各專業學會的建設和發展,對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城鄉科普事業的發展,對青少年科技啟蒙教育的開展,對促進國際科技界的民間交往,增進我國同各國科技界的友誼等方面,有很多很有建樹的意見。對科協各項工作的發展,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
王順桐在科協長期領導國際聯絡工作,在複雜的國際交往與鬥爭中,他正確掌握政策,靈活運用策略,立場堅定,遵守紀律,謹慎穩重,受到了廣泛的讚譽。
王順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虛心聽取科學家的意見,在科學家中廣交知心朋友,善於與科學家合作。他多次與周培源、茅以升、華羅庚、張維、沈其益、嚴濟慈、姜君辰、陳封懷、陶享鹹等科學家組團,共同承擔出訪任務,次次合作愉快,次次圓滿完成任務。他對一些科普知名作家也很了解、關注,對葉至善、謝礎、石工(陶世龍)、金濤、葉永烈等人,他不僅耳熟能詳,而且了解他們的主要作品和特色。
王順桐滿腔熱情地為科學家服務,盡心竭力地為科技工作者排憂解難,是他模範的貫徹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體現。一次,一位科學家出訪美國,在國外的部分費用,代表團不予報銷,回國後到機關還是報不了。情急之下,這位科學家的親屬向王順桐說明情況,王順桐親自處理,使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人物評價
王順桐對科學家的深刻理解和真摯的感情,使他深得科學家的信任,他在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中享有極高的威信。在中國科協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他被會議代表們直接推選為中國科協副主席候選人,直至最終當選,這是黨和人民以及眾多科學家、廣大科技工作者,對他多年為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