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春(第一財經網總編輯)

王長春,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工作者、第一財經網總編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長春
  • 國籍:中國
  • 職業:新聞工作者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履歷,

人物簡介

他叫王長春,他說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新聞工作者,但在同行眼裡,他是業內先驅。
他是江北街道甘溪村西樓人,大學時光在北大度過,足跡遍布全球的他,目前定居上海。
他在第一財經網任總編輯,1974年出生的他閱歷已頗為豐富,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與新鮮同步。

人物履歷

1997年7月,從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的王長春順利得到一份在北京建材集團任總裁秘書的工作,但在上班報到後,他反悔了。在理想主義者王長春看來,這份工作偏離了自己的人生軌跡,當年,托福成績高達618分的他準備出國。
辭職留校後,他在學校圖書館呆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王長春翻閱了大量書籍,《時代周刊》、《新聞周刊》成了讓他受益最多的雜誌。1998年,敢想敢做的王長春跑到了《浙江青年報》。但在兩個月後,思想新潮、選擇帶有前瞻性的他抵不住真性情的促動,於1998年4月毅然離開杭州去了廣州,因為在他看來,在廣州從事新聞事業更為新銳。
在外人看來,王長春當年的做法也許近乎瘋狂。飛機降落廣州的那一刻,王長春與廣州還沒有任何聯繫。在賓館住了一夜後,第二天,他到街上買了廣州當天所有的報紙。看完所有報紙上的招聘信息後,王長春拿起賓館裡的電話撥給了《粵港信息日報》。當時是周六早上9點,按照慣例,報社內部還沒有工作人員。機緣湊巧,電話接通了,更為巧合的是,電話那端正是王長春在北大時的校友。在老同學的推薦下,王長春加入了《粵港信息日報》國際部。對於此段經歷,王長春大嘆:“找到組織的感覺真棒。”
一上手就把工作做得風生水起的王長春,以超乎常人的努力,一個人一天完成兩個版面的采編。同事說,把“鐵人”“拚命三郎”這些詞用到他身上都不為過。憑著這份敬業以及對新聞事業的熱愛,王長春很快在業界受到認可,1999年9月轉到《南方都市報》沒多久,他就被提拔為經濟部主任。
前瞻,讓他走在同輩前面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在王長春的人生軌跡中,除了可以看到他極強的前瞻性外,還可以看到他的每一次嘗試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也是年紀輕輕的他之所以能夠走在同輩前面的最好解釋。
2001年1月,王長春到《21世紀經濟報導》任新聞部主任一職,隨後升任編委。正如文章開頭那名同事的描述,王長春到哪裡都能帶去朝氣,帶去與新鮮相關的力量。在眾多新聞事件中,王長春提到了震驚全球的“911”恐怖攻擊事件:“那時,我正在《21世紀經濟報導》做頭版編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登錄網際網路,從世貿大樓管理方新澤西港務局所公布的世貿雙塔裡頭數百家公司名單中,逐一搜尋對照,竭力想弄明白,其中到底有多少家中國公司。經過持續努力,我們終於基本上調查清楚,並連續做了題為‘世貿大廈裡頭有多少中國人’的頭版報導。一直到現在,儘管已經換了工作,去了上海,但我和我的同事們,一直同當年在‘911’悲劇中,不幸失去了生命的唯一一位中國大陸人士的親屬們,保持聯繫。”
在擔任第一財經網總編輯一職前,作為第一財經的編委會成員,王長春負責著旗下40餘名記者編輯的日常管理。從紙質媒體向網路媒體的轉變,王長春自有他的一番認識與理解。作為網際網路價值研究中心創始人之一的王長春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就像部落格和論壇,每個人都成為另外一個人的作者,你每發表一個聲音都有無數人改寫。”
“網路輿論在幾年之內,迅速突破內參等重要信息在政府系統內流動的傳統模式,成為真實影響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決策的重要力量——一個佐證是,現在從上面到縣市,都專門成立了摘錄網路新聞和言論、反應網路輿情的機構,每天分門別類整理各種網路言論和新聞,逐級上報。”對此,王長春以四川特大地震為例:那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得四川震中映秀一帶陷入一片信息和交通的“死地”。還是網際網路突破了有關方面反應的遲鈍,使巨災可能造成驚人損失的零星信息,通過百度貼吧、谷歌地圖等工具,經網友層層傳播和放大,為社會所知曉,並迅速獲得中央政府的回應。一個有意思的插曲是,正是百度貼吧等網路論壇,迅速聚集起大批冬粉,掀起了對救災過程中親歷親為的政府領導人的“網路崇拜”。這大大提升了政府在救援過程中的威信。
新鮮,成為他成功的特質
在王長春的微博上,記者看到這樣一句話:遊行天下,學行天下。這不免讓記者想到採訪中,王長春笑著說的一句話:“從2004年至2010年,每年我都會搬一次家。”而用兩個字形容自己的生活,王長春說,那就是“折騰”。王長春認為,到了現在,當每一個普通的年輕人,都能在網際網路上自由地徜徉,人們會驚奇地發現,新一代中國人的民智、視野和覺悟,已經悄然到達了新的高度。
採訪末了,記者引述了王長春曾經的下屬劉嘉偌說的一段話,覺得這樣的形容很適合這位業界的驕子:“長春肯定是中國最傑出的新聞人之一。我2003年在《21世紀經濟報導》工作時,他已經是編委會成員。他來上海輪崗期間主持選題會,相信參加者沒有不被他開闊的思路折服:他總能看到事件之間的聯繫,並在第一時間設計出諸多的實操線路圖。更為難得的是,他還是一個銳利的新聞人:在後台銳利指導特稿記者,或在一線親自銳利搏殺。廣博知識和銳利探索就這樣結合在長春的身上。事實上,這兩種特質是很難結合在一個人身上的。在這種薰陶過程中我獲益匪淺,我告訴自己,如果做報人那么標桿就是長春。相信媒體開禁後,長春會是被資本追逐的報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