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訓民

王訓民(1889—1956),乳名科成,又名明照,字訓民,號灼三,建始人,辛亥革命志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訓民
  • 別名:字訓民,號灼三
  • 出生日期:1889
  • 逝世日期:1956
人物簡介,事跡,

人物簡介

他幼年家道貧寒,在長梁下壩就讀於姑父黃學珍的私塾,稍長便同表兄出走宜昌,後東下漢口進學,眼界逐漸開闊,開始關心國家命運。其在辛亥革命後的自述中言道:“來鄂渚考學堂,時與二三知己眺覽晴川、黃鶴樓,即知我神明貴胄受制於滿州奴隸旗下,被歐亞風雨之摧殘而不可救止”。並認為“中國今日惟整軍經武,始足以整其魂,而制強鄰之跋扈。”
光緒三十一年(1905),王訓民投筆從戎,在陸軍步兵隊三十一標二營充當下士。光緒三十二年,王因防務有功,獲六級軍功獎。王入伍後,接受民主思想,加入“日知會”,又與蔡濟民等人同組革命團體“文學社”。時王任三十一標二營代表,負責與江漢革命黨人侯帷東聯絡,為起義作準備,曾於宣統元年(1909)兼任湖南旅鄂中學堂體操教員,並被學校師生推為革命幹事員。同時,他與鄧玉麟和熊秉坤、金兆龍密商,乘四川保路風潮之機舉行起義。

事跡

武昌起義第一槍打響後,王訓民立率江漢關衛隊在江漢關樓頂樹白旗回響,同詹大悲等組織江漢分府,任參謀,率十數人占領蛇山,猛攻清督署衙門,戰鬥兩小時獲勝。1911年10月17日,清廷調集河南駐軍進攻起義軍占領的陣地紅磚廠、三道橋。起義軍因寡不敵眾而失利,王親自向黎元洪報告戰鬥情況,黎任其為督戰大員。漢口戰事失利,黃克強由廣東到武漢任戰時總司令,挑選忠實革命黨的百餘人組成敢死隊,同清軍作殊死戰鬥,王被任命為副隊長。王在戰鬥中負傷,黎元洪令其回營休養,僅休息半日又率敢死隊隊員到漢口劉家廟奪取敵大炮,同敢死隊金隊長率隊轉戰江漢各路,死守三眼橋16天。因其作戰英勇機警,王任命為總司令部參謀。民國元年(1912),王被先後升為湖北都督府軍事調查員、軍事參謀處處長,榮獲都督府一等金質獎章和“首先倡議勳業堪嘉獎狀”。湖北擁袁籌安會成立後,王轉赴上海密謀討袁。民國五年,王在上海受到孫中山接見。次年,廣東大元帥府成立,王赴粵向孫中山陳述兩湖及長江流域等地的策動情況。不久,王被孫中山任命為軍政府混成第一旅二團團長。民國七年,孫中山委其軍事委員,囑向廖仲凱部長領取二百銀元活動經費,在川鄂一帶開展反北洋軍閥鬥爭。
民國十三年元月,王訓民被任命為川軍第二軍第四師獨立第二團團長。5月任川軍第二師騎兵團團長,次年授騎兵上校軍銜。民國十五年,國民革命軍興師北伐,王訓民赴武昌,對軍閥于學忠曉以大義,勸其倒戈北伐,並以沙宜地方代表身份赴常德與革命軍北伐左翼總指揮第十二軍軍長王天培接洽,約定在鄂西回響。即被委任為總部少將參軍,復回沙宜活動,後又赴澧州催促王天培立即率部占領沙宜,將願意與北伐軍合作的北洋軍第八旅旅長潘善齋改編為第十軍教導師,潘任師長,王任副師長。經嚴立三、張難先舉薦,他於民國十六年至十八年先後任利川、建始兩縣縣長。民國十九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郭汝棟委任王為該部高級參謀、行營上校副長官。民國二十四年5月,又被陸軍第十四軍軍長孫震任命王為司令部少將參謀等職。
“七·七”事變後,王舉家由武昌遷回建始,先後任建始征緝處處長、商會會長等職,協同政府組織籌集抗戰經費,慰勞抗日傷員,安頓殘廢軍人,組織讀報講演,宣傳抗日等。解放後,王以辛亥革命老人身份赴北京,由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介紹到湖北文史館工作。1956年病故於武昌,終年6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