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東(內蒙古大學歷史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紹東,男,1964年1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現任內蒙古大學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紹東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內蒙古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稱:教授
講授課程,個人經歷,科研項目,學術論文,著作,獲獎情況,社會兼職,

講授課程

中國歷史文選;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中國古代史史料; 中國古代史學名著導讀等

個人經歷

1981-1985在內蒙古大學歷史系學習
2000.9-2001.7在北京大學訪學
2008年在中央黨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骨幹教授培訓班學習
1985年起在內蒙古大學歷史系工作至今。

科研項目

1.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烏蘭夫民族教育思想研究。主持人。批准號:FMB011602。時間:2002-2006年。
2.內蒙古自治區2004年度社科規劃課題:秦漢時期內蒙古地區的開發與區域文化研究。主持人。批准號:0436。時間:2004-2007年。
3.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課題:烏蘭夫民族教育思想初探。批准號:B97007。時間:1997-2000年。
4.內蒙古大學校慶重點項目:“內蒙古大學五十年校史”及大事記,2005-2007年。
5.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秦漢時期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交融關係研究”。批准號:08JA770023 。時間:2008-2010年。
6.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多維視角下的內蒙古地區戰國秦漢長城研究”。批准號:13BZS020。時間2013-2016年。

學術論文

1.《五德終始學說中的水德與秦漢政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4期。
2.《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傳染病防治立法》。《光明日報》2003年10月14日。《理論周刊.歷史版》。
3.《論秦始皇對五德終始學說的改造》。 《人文雜誌》2003年6期。C級。
4.《論烏蘭夫對發展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的貢獻》。《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4期。C級。
5.《論神仙學說對秦始皇及其統治政策的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2期 。
6.《論烏蘭夫重視培養民族地區人才的理論與實踐——紀念烏蘭夫誕辰一百周年》。《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
7.《論漢代“過秦”思想的歷史局限》。《史學史研究》2009年3期。
8.《孔穎達在文獻注釋方面的成就探析》。《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年4期。
9.《論商鞅變法對秦文化傳統的順應與整合》。《內蒙古大學學報》2002年5期。 。
10.《秦亡於二世的歷史文化因素考察》 。《內蒙古大學學報》2003年5期。
11.《關於秦朝“逆取順守”之假說》。《內蒙古大學學報》2004年6期。
12.《關於烏蘭夫同志的民族思想與實踐》。《內蒙古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13.《秦漢時期內蒙古地區的歷史地位與多元文化》。《內蒙古大學學報》2007年4期。
14.《匈奴族史學的特點》。《內蒙古大學學報》2008年5期.
15.《從“聞匈奴中樂”看遊牧文化的人文精神》。內蒙古大學學報〉2009年4期。
16.《烏蘭夫發展民族高等事業的理論與實踐》。《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4期。
17.《西部高校要實施人才“留心工程”》。《黨建與人才》2000年7期。
18.《中國歷史上的避諱與避諱制度》。《內蒙古地方志》1999年3期。
19.《秦始皇執著求仙的原因探析》。《秦文化論叢》(第八輯),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20.《論史學對秦始皇及其統治政策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專刊)。
21.《論高校在西部大開發的地位與作用》。《前沿》2001年9期。
22.《論漢代限制“官營二業”與提倡厚俸養廉的思想》。《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1期。
23.《檔案工作者應該學習司馬遷的哪些精神》。《西案檔案》2000年1期。
24.《論烏蘭夫在創建內蒙古大學過程中的民族教育思想》。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1期。
25.《湘水女神與巴山寡婦——對史記中與秦始皇有關的兩位女性的史料解讀》。《秦文化論叢》(第十輯),三秦出版社2003年7月。
26.《論商鞅變法對我國古代戶籍檔案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秦文化論叢》(第十一輯),三秦出版社2004年6月。
27.論漢代五原太守崔寔邊疆開發的理論與實踐。《內蒙古史志》2005年1期。
28.《烏蘭夫與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1期。
29.《新秦與新秦中名稱形成考》。《秦漢研究》(第一輯)。
30.《論統一後秦吏治敗壞的原因及與秦朝速亡之關係》。《鹹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4期。
31.《秦漢時期內蒙古地區的區域文化特點》。《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6期。
32.《秦朝高壓政策下士人階層的不同抉擇》。《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8年3期。
33.《論歷代悲憫昭君詩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蘊》。《鹹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5期。
34.《論秦始皇的理論創新》。《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年3期。
35.《檔案成就的漢初三相》。《鹹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5期。
36.《論亡秦之鑑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秦漢研究》(第三輯)。
37.《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再探析》。《秦漢研究》(第四輯)。
38.《論匈奴史學的表現形式》。《內蒙古大學學報》2010年5期。
39.《從沙丘政變看歷史發展中的偶然與必然》。《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年5期。
40.《論遊牧文化對秦文化的影響與秦對遊牧文化的整合》。《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2期。
41.《昭君文化散論》。《實踐》(思想理論版)2011年4期。
42.《西漢鹽鐵會議上的過秦與道秦》。《史學史研究》2011年3期。
43.《陰山文化史研究評述》。《內蒙古社會科學》2011年4期。
44.論司馬遷對秦史研究的貢獻與突破》。《內蒙古大學學報》2011年5期。
45.《故土文化與昭君出塞》。《秦漢研究》(第五輯)。
46.《漢武帝轉變對匈奴政策的原因新論》。《秦漢研究》(第六輯)。
47.《關於農耕世界與遊牧世界的兩個問題辨析——以戰國秦漢時期為視角》。《河北學刊》2012年5期。
48.《論農耕傳統對中國高儲蓄率的影響》。《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2年6期。
49.《關於秦北擊匈奴的若干問題辨析》。《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年1期。
50.《秦始皇權力萬能思想與秦漢政治》。《鹹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1期。
51.《農耕世界與遊牧世界的“文明與野蠻”之辨——從昭君形象的悲劇化色彩說起》。《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10期。
52.《秦漢社會如何評價北擊匈奴的戰爭》。《秦漢研究》(第七輯)。
53.《論關塞對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作用》。《朔方論叢》(第三輯)。
54.《長城非“中國古代中原政權邊界”論》。《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4年1期。
55.《論遊牧民族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內蒙古大學學報》2014年1期。

著作

1.《秦朝興亡的文化探討》,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內蒙古大學五十年》(主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碰撞與交融:戰國秦漢時期的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巨人年少時》。副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國歷史文選》(上下冊)(參編)。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6.《中國歷史文選》(上下冊(參編)。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國歷史文選導讀》(參編)。陝西教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中國歷史文選》(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參編)。商務出版社,2011年版。

獲獎情況

1.《論烏蘭夫對內蒙古高等教育事業的貢獻》,2000年獲全區民族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2.《論神仙學說對秦始皇及其統治政策的影響》,2003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
3.《烏蘭夫發展民族高教事業的理論與實踐》,2001年獲“中國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4.《烏蘭夫發展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系列論文),2006年獲全區首屆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5.《秦朝興亡的文化探討》(專著),2006年獲自治區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6.《內蒙古大學五十年》(專著),2008年獲內蒙古大學第四屆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
7.《秦漢時期的文化思潮與農耕遊牧文化的碰撞交融》(系列論文),2010年獲內蒙古大學第五屆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
8.《西漢鹽鐵會議上的“過秦”與道秦“》,2012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社會兼職

內蒙古大學教學名師、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學校史志分會理事、中國民族學會昭君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內蒙古岩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會理事、內蒙古紅山文化研究會理事、內蒙古清格爾泰蒙古語言文化研究會特約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