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璽(明代龍州三寨長官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璽 (1405-1452)字廷璋,祖籍河北,生於龍州(今綿陽市平武縣)。其祖先王行儉是南宋末年進士,因守土有功,被封為龍州三寨長官司(即土司),子孫世襲其職。王璽為第十代土司。

基本介紹

  • 全名:王璽
  • :廷璋
  • 出生地:龍州(今綿陽市平武縣)
  • 出生日期:1405年
  • 逝世日期:1452年
明宣德二年(1427)、宣德八年,松潘少數民族兩次叛亂,王璽奉調出征,很快平叛,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立下戰功。宣德九年,朝廷褒獎王璽,將龍州升為宣撫司,王璽由從七品土判官越級升為正六品宣撫司僉事,並加封昭信校尉。
由於王氏土司家族是經由讀書進入仕途的,所以既非常重視子孫教育,又在守土一方的同時,不忘改善民生,發展地方文教。《明史》記載王璽政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辟東南堡棧”,發展民族地區交通,方便了龍州與內地的往來;二是“勸民開墾,民始豐饒”;三是“為郡興學,聘碩儒魯卓吾先生,涵育人才”。
王璽的另一大功績就是主持修建平武報恩寺。正統四年(1439),王璽為表達對朝廷忠心,能“朝夕祝延聖壽”,拿出賞銀,籌劃修建報恩寺。此舉遭到朝廷大臣反對,但明英宗認為王璽是感恩朝廷,而且自籌資金,遂允其修建。正統五年,王璽得到敕旨後,聘請參與修建紫禁城的工匠20餘人,到平武主持修建。在修建時堅持高規格、高質量,採用清一色的楠木,設計獨特,施工精細。漢、藏、羌、氐等各族人民積極投工,經過7年的營造,終於完成了主體工程。王璽不久病逝,臨終交代子孫一定要修好報恩寺。到天順四年(1460),第十一代土司、王璽之子王鑑終於完成了寺內佛像、壁畫等工程。
報恩寺雖為王璽感謝皇恩之作,但卻為我國現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築群之一。其修建完全按照《營造法式》嚴格施工,處處體現了宋元與明清建築的上下承襲關係,是一部活的建築學“教課書”。其結構酷似北京紫禁城,所以又稱 “深山王宮”。全寺占地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18平方米,經歷550餘年漫長歲月和多次大地震考驗,至今仍然屹立在平武縣城,成為王璽留給後世的一座寶貴財富。199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