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簡介,教學,任教,政協委員,博學多才,工作態度,創新,教書育人,研究工作,突出成就,化學史研究,人才培養,個人簡歷,1888年,1906年,1908年,1909年,1911—1915,1915—1927年,1921—1933年,1928—1934年,1932—1939年,1934—1936年,1936—1937年,1937—1952年,1952—1958年,1958—1966年,主要論著,1919-1922年,1923-1930年,1930-1959年,
人物生平
簡介
王璡,字季梁,祖籍浙江省
黃巖縣。1888年1月7日出生於福建閩侯縣(今福州市)。1906年他在北京京師譯學館學習英語,1908年被錄取為第一屆庚款留學生,1909年赴美國學習。先在賓夕法尼亞州科興學院(Cohen Academy)學習中學課程,1911年轉入里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學習,1915年畢業,獲化學工程學士學位。
教學
當年回國,初在湖南長沙高等工業學校任教,接著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為東南大學)任教,創建理學院及化學系。他為推動在大學中開設理化課程,培養中國自己的理科大學生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又在浙江高等工業學校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化學工程系。該系對中國化學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科研工作的開展,影響深遠。1928年到1934年間,王璡應蔡元培的邀聘,為中央研究院創建化學研究所,並任所長。他結合中國當時科技發展的需要,組建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中藥、纖維素、油脂塗料、陶瓷玻璃等研究小組。這對當時滬寧一帶化學工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也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及矽酸鹽研究所奠定了基礎。1934年至1936年,王璡應美國著名化學家柯蜀夫(I.M.kolthoff)教授的邀請再次出國,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任訪問研究員,同時攻讀碩士學位。1936年獲碩士學位回國。在回國途中赴英國、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等有關大學與研究機構考察訪問。
任教
1936年王璡回國後,曾應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之聘,任該校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次年又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轉至浙江大學任教。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隨全校師生西遷。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王璡為浙江大學創立了師範學院,為培養中國優秀中學教師,做出了貢獻。他前後擔任過浙江大學化學系主任,理學院代理院長和代理校長等職,為浙江大學化學系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此期間,他還被聘為部聘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進行院系調整。1952年王璡到浙江師範學院執教,1956年被定為一級教授。1958年浙江師範學院改為杭州大學,他一直在該校工作,直至逝世。
政協委員
1957年全國政協第二屆第三次會議,王璡被增選為特邀全國政協委員,接著連任第三和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1966年連任浙江省第一屆政協常委和第二、三屆政協副主席。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杭州分社第三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博學多才
王璡悉心鑽研中國歷史,喜愛詩詞,精通英語,兼通德語、俄語。除在分析化學和化學史等方面有很深造詣外,對礦物學、結晶學、真菌學、植物學與考古學等都有一定成就。因此,50餘年來,他不僅是近代分析化學和化學史的開創者和傳授者,還講授過高等分析、微量分析、近代分析化學選論、工業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礦物學等課程。每開一門課,他都自編教材。教材中不僅有新材料、新觀點、世界上最新科學成就,還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編寫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幾十萬字的化學史和分析化學講義,是他幾十年從事科學研究和教學的結晶。早年,他與北京大學分析化學教研組合譯了蘇聯學者阿列克塞夫(E.B.Алексеевскнй)主編的《定量分析》上冊,於1953年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統一高等師範院校分析化學教材,他還受高等教育部的委託,主編了《分析化學》上、下冊(含實驗教材》,此書於1958年出版。
工作態度
王璡對教學工作極為認真負責。在講授物理化學期間,親自運算每一道習題。在教學中,他一貫對基礎理論課和實驗課並重,對實驗要求認真嚴格。他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主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高等分析化學課程期間,曾在艱苦環境下,經過6年努力,使實驗設備和課程初具規模。在抗日戰爭期間,浙江大學化學系處在偏僻的貴州湄潭,在王璡主持下,因陋就簡堅持實驗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他對實驗操作和結果要求嚴格,對研究工作亦不放鬆。古稀之年,他還堅持每天到研究室檢查和指導助手們的工作,有時還親自驗證結果。在開設礦物學新課時,廣泛收集礦物標本,親自一一鑑定,同時要助教與地質部門聯繫,給學生創造到礦山現場參觀的機會。
創新
王璡在教學工作中的另一特點,是不斷更新知識和設備,堅持走在學科發展的前沿。為了研究和講授微量分析,他在國外學習時,用自己節約的錢,買了一套微量分析基本設備帶回使用。50年代初在浙江師範學院任教期間,他堅持不懈地鑽研掌握新的分析儀器。當時能用於購置儀器設備的經費有限,但他精打細算,還是購買了在當時較先進的儀器,如電位滴定儀、極譜儀、光電比色計等。此外,他在浙江醫科大學主辦了“極譜分析理論”的講座。
教書育人
王璡十分重視教書育人,早在1931年主編《科學》雜誌時,在《愛迪生專號》的發刊詞中寫道:“科學家和發明家,要使人欽仰,不但靠他科學上的貢獻,也在乎人格的偉大。……例如謙遜、直爽、有目的的努力,誠實、富有同情心,高尚和對社會有責任心,這種優美品格在愛迪生身上都體現。貧窮和失學不能挫折他上進的毅力,婦孺皆知的名譽和著名大學最高的學位,不能引起他一絲一毫的虛榮心,巨萬的資產,不能懈怠他要探討新學說和做新實驗的銳志。……所以我們要紀念愛迪生,把他來做我們的榜樣。”王璡自己就有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美德。他一生虛心好學、嚴於律已,愛學生如子女,平易近人。處處以身作則,事事為人師表。他親自書寫的心得,筆記達數百冊之多。每天寫日記,反省一日待人、治學與所做工作,其中有很多自我批評與勉勵語。身體力行,五十餘載從未間斷,以“活到老,學到老”為座右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常自勉並教導學生:“生也有涯,知也無涯,要努力學習,邊學習,邊研究,盡力為新中國多做工作。”
由於王璡身教言傳,受到過他培養和薰陶的不少教育家和科學家,無不對他愛戴和崇敬。有一位跟著他學習和工作20多年的老同志,在王璡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時,適因病住院,急切要求醫生準他於當天上午出院,下午即參加紀念大會,歌頌王璡為人師表的美德,用以自勉並激勵同人。
研究工作
王璡還長期致力於分析化學研究工作,發表了許多有關分析化學的研究論文。在研究中,他極注重分析化學為生產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早在1925年他就對江蘇鳳凰山鐵礦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詳細分析了其中的不溶物、Fe2O3、SO3、P2O5、MnO2、Al2O3、CaO、MgO的含量,對合理利用鳳凰山鐵礦資源,提供了可靠數據。1927年他即採用化學分析法,對南京水源進行化驗。通過對各種水源中的化學需氧量、氨態氮、亞硝態氮和硝態氮的分析,提出了南京飲用水的研究報告。這是中國最早的有關水質分析的研究報告。《南京之飲水問題》一文所提供的數據,對以後長江水質變化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參比資料。在浙江師範學院工作期間,他曾進行過“浙江黃鐵礦的主要成分、含量及其分析方法”的研究,對當時高等師範院校開展為生產服務的科研工作,起了推動作用。
王璡在進行為生產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的分析研究中,每選用一種分析方法,必先用合成標準試樣驗證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然後再進行實物分析。他認為:文獻中的資料,必須親自進行驗證,去其劣,取其優,才能為我所用。因此,王璡及其助手們所得的科學實驗數據,準確可靠。
突出成就
王璡在學術上另一突出的成就,是開拓了以分析實驗結果為依據,並與歷史考證相結合的研究化學史的方法。他深刻地分析了研究中國科學史的困難。他認為:“困難之點不在於無事實之可引,而在於事實之無價值。儒家之書,侈言政治人倫道德,於天然現象漠不注意。……道家研究天然現象較儒家為勤,故於化學方面亦略有發明。唯其宗旨在於長生致富之說,迷惑世人,故其缺少科學精神,不肯以簡易之言論解釋天然界之真理,好為隱約之語而聳人聽聞,於是,即真有發明,亦為荒謬之學說所蒙蔽,而不可睹矣”。因此,他認為單憑歷史記載所得結論,常不確切,甚至謬誤。他提倡以現代科學知識和手段測定大量數據,而後又與文獻考核相結合,再經分析比較,求得較準確的結論。這是研究中國化學史的開創性工作,也為科學考古開拓了一條新途徑。他運用這種科學的方法做了大量化學史的研究工作。如“中國古代金屬化合物的化學,”“中國古代酒精發酵,”“中國古代陶器製造之科學性研究”等等,研究的面很廣。特別是他對中國古代錢幣合金的研究成果,影響更大。例如1923年發表的“五銖錢化學成分及古代套用鉛、錫、鋅、鑞考”一文,是通過對不同朝代錢幣的分析、化驗,而得出判斷五銖錢年代的科學依據。
除上述外,王璡對中國古代化學的成就、中國古代銅合金冶煉技術、中國古代實用化學知識和技術、中國科學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不少成果。
化學史研究
王璡由於在化學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在國內國外得到了有關科學家的尊重和好評。1944年10月,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中了解協會會長李約瑟(J.Needham)曾到貴州遵義、湄潭浙江大學訪問,稱浙江大學為東方的劍橋,還特意拜訪了王璡,請教有關中國古代煉丹家葛洪的情況。王璡詳細地做了介紹。在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由於竺可楨的介紹,我認識了……王璡(他刻苦鑽研冶金和化學史)。”
王璡光輝的一生,實踐了“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宿願。早在1931年他在《科學》雜誌的《愛迪生專號》的發刊詞中寫道:“真正的學者、思想家,沒有一個不希望中國急起直追,去利用文明新利器——科學,來解決她自身的困難的。不過直到現在,我們仍是落後,我們感到慚愧。”他大聲疾呼,希望以科學利器改變中國落後面貌,並為此竭盡全力,奮鬥終生。早在美國求學的青年時代,就與當時在美的楊銓、竺可楨、胡剛復等人發起成立中國科學社,並創辦了《科學》雜誌、中國科學社是中國最早的民眾科學團體,為組織中國自然科學家從事科學普及工作與學術研究起了積極作用。王璡在教學與科研之餘,為中國科學社工作不遺餘力。除了給《科學》雜誌組稿、編稿、撰稿外,還努力向社會各界捐募資金,用以購置圖書、儀器、藥品,使科學社下設的研究所、研究室得以開展工作。
人才培養
王璡十分重視發現科學人才,培養後學。注意推薦人才,不計年齡和學歷。中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出身於貧苦家庭,靠艱苦自學成才。他在20歲時,就以敏銳的洞察力,並經仔細計算,發現當時一位數學家的關於五次代數方程式求解的論文中的錯誤,華羅庚將他的觀點寫成論文,投交《科學》雜誌編輯部。當時主編《科學》的王璡,不顧世俗的偏見,將華羅庚的這篇處女作發表於《科學》25卷2期上,引起當時中國數學界的震驚。從此,一代著名數學家就脫穎而出。此事在中國學術界已廣傳為佳話。
不僅如此,王璡對學生、助教、助手、實驗員等,也無不鼓勵誘導,以促使他們成才。
除中國科學社外,王璡也同樣熱情支持其它學術團體。他在1927年參加中國化學工業會,1932年在南京參與發起中國化學會,被推選為臨時主席。他主持了成立大會,當選為首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擔任該會會計。以後蟬聯當選為第二屆至第六屆常務理事、理事,中國化學會上海分會,浙江分會理事長等職,為中國化學會的發展做了許多工作。
這位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科學家,近代分析化學和化學史的開拓者,1966年不幸被暴徒毆擊致死。1978年杭州大學在他90周年誕辰之際,為他補行追悼會。1988年10月15日,政協浙江省委員會、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化學會、九三學社浙江省委員會、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省化工學會、浙江省化學學會聯合在杭州舉行了王璡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並以“高風亮節、風範永存”為題發表了紀念辭。王進家鄉浙江黃岩文史館亦為之立傳,以激勵後人。
個人簡歷
1888年
1月7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
1906年
考入北京京師譯學館。
1908年
被錄取第一屆庚款留學生。
1909年
赴美留學,入賓夕法尼亞州科興學院學習。
1911—1915
入美國里海大學學習,1915年獲化學工程學士學位。
1915—1927年
先在湖南工業專門學校任教,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化學部教授、化學系主任;東南大學教授,並曾任浙江高等工業學校教師。為東南大學創建了理學院和化學系,在浙江高等工業學校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化學工程系。1915年與楊銓、竺可楨、任鴻雋、胡剛復等在美發起成立中國科學社。並於1916年 與中國科學社同人創辦《科學》雜誌。
1921—1933年
任中國科學社董事及《科學》編輯部長,1922年被推選為《科學》編輯主任,直至1933年。
1928—1934年
創建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並任所長。
1932—1939年
參與發起中國化學會,被選為臨時主席,主持成立大會。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及首任會計,並相繼被選為第二至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或理事。
1934—1936年
再度出國,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任研究員,1936年獲碩士學位。
1936—1937年
四川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7—1952年
在浙江大學任教授兼化學系主任,創建浙江師範學院並任院長,還曾任理學院代理院長,代理校長等職。被聘為部聘教授。
1952—1958年
浙江師範學院教授。
1958—1966年
杭州大學教授。
1966年12月28日 逝世於杭州。
主要論著
1919-1922年
1 王璡.香料之論略.科學,1919,4:935—942.
2 王璡.說鎢.科學,1920,5:42—47.
3 王璡.中國古代金屬原質之化學.科學,1920,5(6):555—564.
4 王璡.中國古代金屬化合物之化學.科學,1920,5(7):672—684.
5 王璡.化學家潘經傳.科學,1920,5:842—851.
6 王璡.化學家任默塞傳.科學,1921,6:230—238.
7 王璡.中國古代酒精發酵業之一斑.科學,1921,6(3):270—282.
8 王璡.哲學與科學.科學,1921,6:351—355.
9 王璡.微生物之化學作用,1921,6:608—618.
10 王璡.中國古代陶業之科學觀.科學,1921,6:869—882.
11 王璡.物理學之歷史.科學,1921,6:1183—1196.
12 王璡.中國制錢之定量分析.科學,1921,6:1173.
13 王璡.美國科學家及居里夫人對銧之言論.科學,1922,7:136—154.
14 王璡.法國之科學.科學,1922,7:237—252.
15 王璡.美國之化學研究.科學,1922,7:757—772.
16 王璡.宋錢成分內之鉛.科學,1922,7:839—841.
17 王璡.衣食住之化學常識.科學,1922,7:1003—1004.
18 王璡.中國之科學思想.科學,1922,7:1022—1033.
1923-1930年
19 王璡.科學雜俎及新聞數篇.科學,1923,8:197—199;676—679.
20 王璡.五銖錢化學成份及古代套用鉛、錫、鋅、鑞考.科學,1923,8:839—854.
21 王璡.中國黃銅業全盛時代的一斑.科學,1925,10:495—503.
22 王璡.江蘇鳳凰山鐵礦之化學成份.科學,1925,10:951—957.
23 王璡.人造絲.科學,1926,11:150—169.
24 王璡.煙幕.科學,1926,11:894—904.
25 王璡.南京之飲水問題.科學,1927,12:61一70.
26 王璡.美國標準局之組織與工作.科學,1927,12:1536—1562.
27 王璡.初級中學之混合自然教學問題.科學,1928,13:1092—1101.
28 王璡.天體化學.科學,1928,13:1201—1223.
29 王璡.雜俎——中國銅合金中之鎳.科學,1928,13:1418—1419.
30 王璡.訓政時期與化學研究.科學,1929,14:1473—1479.
31 王璡.一年來之中國科學界.科學,1930,15:833—840.
1930-1959年
32 王璡,柳大綱.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集刊,第三號,1931.
33 王璡.宜興陶瓷之化學觀.科學,1931,16:163—179.
34 王璡.愛迪生專號發刊辭.科學,1931,16:14271429.
35 I.M.Kolthoff and Chin Wang. Eelctrode potentials of platinum,Gold and Silver in various Solutions of Electrolytes.J.phys.Chem.,1937,41(4):539—544.
36 王璡.中國古代化學上的成就.科學通報,1950,2:1142—1145.
37 王璡,北京大學分析化學教研組譯.《定量分析》(上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53.
38 王璡.中國古代金屬化學及金丹術.上海:中國科學儀器公司,1955.
39 王璡.中國古代鹼金屬和鹼土金屬化合物的鑑定和套用.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56,2:99—105.
40 王璡,戚文彬.分析化學.上冊(實驗另出專冊)(高等學校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41 王璡,戚文彬.分析化學.下冊(實驗另出專冊)(高等學校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42 王璡.中國古代銅合金化學成分變遷趨向的一斑.杭州大學學報,1959.(5)(化學專號):43—50.
43 王璡.從明清兩代制錢化學成分的研究談在該時期中有色金屬冶煉技術在中國發展情形的一斑.杭州大學學報,1959(5)(化學專號):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