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琪
- 國籍:中國
- 職業:英文編輯工作
- 主要成就:碩士研究生導師
簡歷,研究方向,學科類別,獲獎及榮譽,科研項目,代表論著,
簡歷
1983.9-1987.6: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礦產普查專業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7.7-1989.6:青海省第二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工作,時任助理工程師;
1989.9-1992.6:考入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獲沉積岩石學理學碩士學位;
1993.6-2000.10: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沉積室工作,時任助理研究員;
2000.11-12月:赴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同期聘為副研究員;
2002.9—2007.12:考入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專業,獲王琪;
2004.10:被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及碩士研究生導師;
2004.12-2005.2:受中國科學院資助赴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高級訪問學者;
2005.5月-至今: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中心博士研究生導師;天然氣地質研究室副主任,黨支部書記。
長期擔任《沉積學報》英文編輯工作。
研究方向
儲層沉積學與儲層地球化學
學科類別
油氣地質學
獲獎及榮譽
2002年同年獲甘肅省第四屆青年地質學家獎。
2007年8月獲得甘肅省總工會“五一”勞動獎先進集體獎。
200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
2009年獲甘肅省創新創效先進集體獎。
2012年獲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科研項目
作為課題負責人目前共負責實施和完成了18項科研任務,其中包括國家“973”課題2項、國家油氣重大專項研究2項,主要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研究組相關科研人員足跡遍布我國的柴達木、準噶爾、鄂爾多斯、塔里木、酒西、四川和鶯歌海等含油氣盆地。研究團隊也獲得了很多榮譽。近五年來,優質儲層研究小組的研究方向主動貼近國民經濟發展亟需的非常規油氣資源領域,以研究所先進的儲層分析測試技術平台為依託,在研究有效儲層形成的動力學過程、流體-岩石相互作用機理、成岩環境演變機制及其產生的儲層效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優勢。在此基礎上,結合盆地演化背景特徵來綜合分析有效儲層形成機理,基於對不同類型儲層(特別是優質儲層)形成機理的認識,開發了一體化的儲層沉積學、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綜合判識技術及預測技術。針對我國陸相含油氣盆地緻密油氣藏特點,研究組開展了流體-岩石相互作用機理與儲層緻密效應、緻密儲層孔隙結構與微觀滲流機理、緻密氣藏形成機理與主控因素分析和超低滲透儲層緻密史與氣藏成藏史關係研究,系統總結成藏條件、成藏模式和成藏規律,為緻密油氣勘探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尤其是在普遍低滲透背景下,優質儲層形成機理和預測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針對我國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儲層特點,通過實踐和總結,提出了“成岩環境控制優質儲層分布規律”的初步理論框架,明確了盆地深層主要勘探層位和試油氣井段,並向油田領導部門積極推薦有利勘探區帶、最佳化井位設計方案,並付諸實踐。通過成果套用,在井位設計、試油方案和開發決策方面為相關油田節約了大量資金,產生了直接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此,中海石油總公司北京研究總院中國石油總公司和玉門油田特出具了套用效益證明。
近年來,在院、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依託中心分析測試部,通過詳細論證和積極爭取,獲得了國家財政部修購專項資金的資助,已陸續建立起特種顯微鏡實驗室、LA-ICP-MS實驗室和微區形貌和成分分析等大型實驗室,形成了成龍配套的技術支撐平台,計畫在“十二五”期間,建成在有效儲層識別和預測技術領域具有綜合優勢的實驗室。通過與油田基地群的密切合作,研究組已形成了理論-技術密切結合、側重實踐套用和示範推廣的鮮明特色,在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院“創新2020”總體部署和規劃指導下,未來研究組將在陸相頁岩氣、低熟氣、無機成因天然氣和高原永久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等特殊能源資源儲集層形成機理、分布規律和開發地質基礎研究領域將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代表論著
1. Q.Wang, J.A.Shi, G.J.Chen, L.H.Xue.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duc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arid Shiyang River basin,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2, 43:219-227
2. Wang Qi , Shi Ji’an. Constraints on petroleum generation in Jiuxi basin, northwest China. Petroleum Science, 2005, 2 (2): 31~44
3. Qi Wang, Shi Ji’an, Chen Guojun.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Qingxi depression, Jiuxi basin,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generation. In: Proceedings of AAAPG-2004,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Exploration in the Afro-Asian Region. 2004, Beijing.
4. Wang Qi, Zhuo Xizhun, Li Xiaoyan et al.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phase carbonate cements in terrigenous siliciclastic reservoir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ir origin: A case study from sandstones of Yanchang Fm. (Triassic),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8, 27:249-256
5. 王 琪,禚喜準, 陳國俊,等. 鄂爾多斯西部長6砂岩成岩演化與優質儲層. 石油學報, 2005,26 (5):17~23(EI)
6. 王 琪, 禚喜準, 史基安. 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砂岩中不同期次碳酸鹽岩膠結物氧碳同位素組成及其意義.天然氣工業,2007,10期
2. Wang Qi , Shi Ji’an. Constraints on petroleum generation in Jiuxi basin, northwest China. Petroleum Science, 2005, 2 (2): 31~44
3. Qi Wang, Shi Ji’an, Chen Guojun.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Qingxi depression, Jiuxi basin, northwe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generation. In: Proceedings of AAAPG-2004,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Exploration in the Afro-Asian Region. 2004, Beijing.
4. Wang Qi, Zhuo Xizhun, Li Xiaoyan et al.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phase carbonate cements in terrigenous siliciclastic reservoir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ir origin: A case study from sandstones of Yanchang Fm. (Triassic),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8, 27:249-256
5. 王 琪,禚喜準, 陳國俊,等. 鄂爾多斯西部長6砂岩成岩演化與優質儲層. 石油學報, 2005,26 (5):17~23(EI)
6. 王 琪, 禚喜準, 史基安. 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砂岩中不同期次碳酸鹽岩膠結物氧碳同位素組成及其意義.天然氣工業,2007,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