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章

王珣章

王珣章,男,漢族,1951年7月生,海南海口人,歸僑,1996年9月加入致公黨,1968年12月參加工作,英國牛津大學病毒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曾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珣章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海南海口
  • 出生日期:1951年7月
  • 畢業院校:英國牛津大學
  • 政治面貌:致公黨黨員
人物履歷,任免信息,兼任職務,報國之志,治校之法,為人之道,參政之路,

人物履歷

1968—1973年 廣東省海南國營西聯農場工人
1973—1976年 中山大學生物系昆蟲專業學習
1976—1978年 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教師
1978—1980年 中山大學生物系昆蟲病毒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
1980—1984年 英國牛津大學病毒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
1984—1986年 中山大學教師
1986—1994年 中山大學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4—1995年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1995—1996年 中山大學校長
1996—1997年 中山大學校長,致公黨省委會副主委
1997—1997年 致公黨省委會主委,中山大學校長
1997—1998年 致公黨中央副主席、省委會主委,中山大學校長
1998—1999年 致公黨中央副主席、省委會主委,省政協副主席,中山大學校長
1999—2017年 致公黨中央副主席、省委會主委,省政協副主席
2017— 2018年1月,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任免信息

2018年1月,換屆不再擔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職務。

兼任職務

留學人員聯絡工作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代表、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之一,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報國之志

1951年,王珣章出生在印尼錫江市一個愛國華僑家庭。小時候,每逢中國駐錫江領事館周末放映電影,他總是準時到場,銀幕上祖國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使他激動不已,愛國情愫便從那時開始產生。1965年,他14歲,按照印尼政府規定,還不夠拿獨立護照的年齡。但這個執拗的少年,告別父母,帶著幾多夢想,幾多憧憬,隻身登上了回國的輪船。
王珣章
當時印尼政府對兒童入學沒有年齡限制,所以王珣章4歲半就上了國小。回國後,在廣州華僑補校,他比班裡同學要小好多,成績卻是班裡最好、最優秀的。如果按正常發展,他16歲就能上大學,隨後便可一展報國宏願。但“十年浩劫”打破了他的夢想,將他帶入艱苦的上山下鄉歲月。他飽嘗坎坷與磨難,上學的願望卻從未泯滅。勞作之餘,別人在閒聊和玩牌中打發時光,他卻躲在一邊,偷偷自學了高中和大學的數理化課程。1972年,上面曾派調查組了解華僑子女的有關情況,每個人可在一張表格上真實地填寫自己的志願,保證不扣帽子。大家填寫的志願不外乎兩種,要么出國回自己的出生地,要么招工回城。全農場只有王珣章一個人填寫“希望留在國內繼續深造”。當時他被看成是傻子。但後來這個“傻子”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不僅在國內,而且到國外去不斷深造並“深造”出了名堂。
如果說,當初回國還只是抱著樸素的報國願望,下放農場後又曾為報國無門而感到困惑的話,那么在他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學人員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報效祖國”真正化成了他的具體行動。起初,在牛津大學某研究所,人們都用懷疑的目光看待這個來此學習的唯一東方人。可是不久,人們便看到了他的實力。他的名字不斷見諸世界一流的學術刊物上,尤其是他的博士論文,得到其導師、著名病理學家Kelly教授和牛津大學聘請的主考官的極高評價,以至當英國學生嚮導師請教作論文要旨時,導師告訴他“你應當去向王珣章請教”。這個為同胞爭足了面子的博士,1984年,毅然謝絕了導師和朋友的挽留及高薪聘請,再次踏上了歸國之路。
和許多從國外歸來的學者一樣,王珣章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無經費、無助手、無設備、無實驗室。但他沒有埋怨,更沒有後悔,而是自己動手,克服困難,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做起。由小到大,積少成多,他的事業終於進入良性循環階段。他在昆蟲病毒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曾以“重組桿狀病毒的研究”等課題,獲得數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其研究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堅持學科滲透,所指導的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來自於昆蟲學、動物學、生物化學、物理學和醫學等學科領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級專門人才;他以其學科領域內傑出的貢獻和尖端的科研成就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和廣東省自然科學獎等。

治校之法

多年的知識積累,多年的苦幹實幹,使王珣章幸運地與幾個“最年輕”連在了一起:1985年,他34歲,成為廣東省最年輕的副教授;1990年,他39歲,又成為全國生物學界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1995年,他44歲,榮任中山大學校長,又是全國34所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如果說,對前兩個“最年輕”,他感到較多的是榮幸的話,那么對後一個“最年輕”,他感到更多的是壓力和挑戰。但既然“天降大任於斯人”,總要有一拼一搏。王珣章是個喜歡挑戰的人,接過這副擔子後,他苦苦思索“施政綱領”,孜孜以求“治校之法”。幾年過去後,他的摸索與實踐逐漸使中山大學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點和模式。
上任伊始,王珣章提出了自己的辦學思路,即放權。當時中山大學有9個學院,29個系,22個研究所,30個研究中心。這些部門的領導都直接對校長負責,因此,日常工作千頭萬緒。王珣章和新一屆校領導班子採取一系列措施,將系、所歸到學院,增加學院的建制和權力,使學院實體化;對學院,校方給政策,使之能夠相對獨立地行使權力;校方的職責是,抓目標管理,抓總體規劃。這種辦學模式雖還在實踐中,但已逐漸顯示出其優越性。
當時我國大學教育普遍存在辦學方法相對封閉的問題,人才缺乏必要的流動。較常見的師資補充方式是留自己培養的學生。這從短期看有優點,留校生熟悉環境,能很快進入角色。但從長期看,“近親繁殖”,弊多利少,不要說知識面的局限,缺乏新思維的交流,光是論資排輩就埋沒了多少人才。中山大學也存在這種情況。有鑒於此,王珣章向全校提出,如果哪個系、哪個研究所有職位空缺,應面向全社會招聘人才。另一方面,他以校長的名義鄭重宣布,無論哪個人,如果有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校方都會真心實意地歡送他走,決不會設定任何障礙。這樣來去自由,人才才能真正流動起來;流動多,相互交流就多,創造成果也就多。對自然科學而言,創造永遠是第一位的。
如何組建一支教學精、科研強的中青年教師隊伍,是王珣章工作思路中的重中之重。那些年他為此耗費了相當多的心血。他的宗旨是,不僅要為中青年教師提供良好的科研環境,更重要的是提供寬鬆的學術氛圍。許多歸國留學人員在考察了眾多院校後,寧願放棄其他院校提供的優厚物資條件而選擇中山大學,多是這個原因。在王珣章的團結帶領下,中山大學已形成了以中青年為骨幹的高水平的教學科研群體,這在全國重點大學中是比較突出的。1997年,廣東省評出首屆優秀青年科學家10名,中山大學占了5名。同年,國家評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山大學入選3人,和北京大學等5所高校並列第一。

為人之道

如果完全按個人意願選擇,在學者和管理者之間,選擇一百次,王珣章也會選擇學者。讀書、搞研究、出成果,這是他的樂趣所在,是他一生的追求。但是,正當他在科學的海洋里盡情邀游時,組織上需要他出來做管理工作。確確實實,他猶豫過,輾轉反側睡不著覺過。但猶豫之後他的決定是:服從組織的需要。他以學者的認真和執著,踏踏實實地履行自己對組織上的承諾。儘管私下裡還藏著一樁心愿:如果哪一天,有了更合適的人選頂替我,我還想專心去搞我的研究。這就是王珣章。
做學者也罷,做管理者也罷,王珣章最看重的,首先是做人。他做人並無高深莫測之處,但淺顯的為人之道,卻總是顯示出特殊的人格魅力。
作為學科的學術帶頭人王珣章以其尖端的科研成果,得到黨和人民給予的很高榮譽:1991年,他獲得國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國有突出貢獻的歸國留學人員”稱號;1994年,他被國家教委評為“跨世紀的優秀人才”;1995年,他獲得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在學術界,也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一旦成為學術帶頭人,就總是擔心別人超過自己,因而想盡辦法去壓別人,靠壓別人來突出自己。王珣章稱此為“水落石出法”。他主張,學術帶頭人應有寬廣的胸懷,如能在自己周圍成長起一批趕上或超過自己的人才,中國的科學事業才會有光輝燦爛的未來。這是他的“水漲船高論”。
做校長後,這一為人之道又成為他的為官之道。他在自己職權範圍之內,想方設法創造一切必要條件,使那些與自己年齡相仿或比自己年輕的學者趕上或超過自己。他願意鋪路,願意搭梯,願意讓年輕的學者們先行一步,去領略科學頂峰的無限風光。
至於他本人,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時,他從未放棄過自己鍾愛的科學研究工作。他的時間表是這樣安排的:白天做行政工作,晚上搞科研。這樣一天下來,的確很辛苦。但他既不願辜負組織和同志們的殷切希望,也不想放棄自己畢生追求的科研事業,所以,只能如此。

參政之路

1997年,在王珣章的人生道路上又是個新的轉折。這一年,他當選為致公黨廣東省第八屆委員會主委,致公黨中央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席,次年1月又當選為政協廣東省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從此走上民主黨派的領導崗位,在參政議政舞台上奉獻他的智慧,以實現他的報國之志。
他積極參加由中共廣東省委主持召開的協商會、座談會,並建言獻策。例如,在審閱中共廣東省委第八次黨代會的工作報告時,王珣章提出“知識經濟”問題,並以此高度審視廣東經濟發展思路,當場得到了時任省委書記李長春的肯定,並把他的建議吸納到報告中。1998年,在討論廣東經濟發展問題的座談會上,他提出要建立高新科技風險投資機制,當場得到了省領導的贊同。隨後,他帶領致公黨廣東省委會有關專家就“風險投資機制”範疇進行了專題調研,完成了省委會當年在政協大會上《關於建立和完善我省高新科技風險投資機制的建議》的提案,並獲得了優秀提案獎。2002年以來,王珣章先後隨中共廣東省委領導到深圳、江門、河源等地考察工作。作為涉僑參政黨的領導人,王珣章在考察中非常注重發揮致公黨的“僑”、“海”特色。在深圳留學人員創業園考察時,王珣章了解到,雖然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留學生創業園的工作,但是相關職能部門在服務上卻往往不到位,他當場向省領導反映了這一情況,引起了重視。在考察江門時,王珣章提出,江門是著名的僑鄉,在海外有很大的影響,可以在“僑”字上進一步做好文章,把江門僑鄉建設好……
在做好政協領導和黨派工作的過程中,王珣章還注重發揮自己的科研力量。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席捲全國,在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王珣章承擔了病原基因測序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攻關課題。作為課題組組長,他帶領著十幾位科研人員奔赴在廣州、北京的實驗室,展開了夜以繼日的攻堅戰。王珣章說:“我是研究病毒學的,主要是研究桿狀病毒。這次將‘非典’的主要致病原鎖定為冠狀病毒,雖然桿狀病毒與冠狀病毒差異很大,但也存在一些共性。作為從事病毒學研究的科研人員,這次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探索機會。我們要盡全力為抗擊‘非典’做出應有的貢獻。”
2008年春,廣東省北部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災害。王珣章十分關心受災地區的民眾,號召致公黨廣東省黨員為災區民眾捐款、捐物,幫助民眾渡過難關。5月22日下午,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第10天,省政協外事僑務委員會在機關舉行“廣東省政協外僑委委員、僑界人士、海外僑胞向汶川大地震災區捐款儀式”,出席儀式並接受捐贈的正是政協副主席王珣章。這一年,王珣章教授57歲,離他初任致公黨副主席、省政協副主席已經10年有餘,這10年,是嶄新的10年,也是情繫於民的10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