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濮(1926年1月-2022年12月16日),籍貫北京,1926年1月出生於哈爾濱。九三學社優秀社員、著名的地質學與礦物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2年12月16日,王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北醫三院逝世,享年9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濮
- 籍貫:北京
- 出生日期:1926年1月
- 逝世日期:2022年12月16日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社會活動,
人物生平
9.18事變後,舉家回到北京,就讀於北京匯文中學(教會學校),1945年考入了北京師範學院地學系,1946年轉入清華大學地學系地質組。1949年畢業,留校任教,主要從事礦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52年轉入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北京地質學院任教,曾任礦物實驗室主任。1953年被派往重慶大學地質系講授“透明礦物與不透明礦物鑑定方法”並擴建了礦物實驗室。
歷任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地質學科組成員,中國新礦物命名委員會第一、二、三、四、五屆委員、副主任委員,地質礦產部“結晶學及礦物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礦物岩石材料開發與套用國家專業實驗室”籌建人和負責人,《礦物學岩石學論叢》副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顧問等。
人物成就
王濮教授長期從事結晶學與礦物學等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專著和教材4部,發表論文40餘篇,內部使用譯文百餘篇。在國內首次系統地研究了矽鎂石族礦物,並闡明鎂矽卡岩與鐵礦和多金屬硫化物與鈣矽卡岩的成因聯繫,在國內創立了 “蝕變礦物學”研究方向。1982年、1984年和1987年分別主編了《系統礦物學》(上、中、下),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及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發現了新的硼酸鹽礦物——“袁復禮石”並獲化工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參編的《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結晶學及礦物學礦物學結晶學部分)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等;1986年被國際傳記中心(IBC)錄入《國際名人錄》;1992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2016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頒發的“教育貢獻獎”。2019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2022年10月,為表彰王濮教授對礦物學所做的重要貢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理事會新礦物與礦物命名專業委員會已向國際礦物學協會(IMA)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CNMNC)申報由中國地質學家發現的以先生命名的“王濮鉬礦(wangpuite)”。
社會活動
王濮教授始終工作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熱愛祖國、熱愛黨的地質教育事業,為人謙和、淡泊名利、治學嚴謹、專業精良、無私奉獻。1991年離休後,他仍持續關注新礦物種與系統礦物學的新進展,撰文呼籲重視新礦物的發現,鼓勵青年科技人才,使我國新礦物的發現儘早接近國際水平。2016年向學校捐獻20萬元人民幣,設立“王濮新礦物發現獎勵基金”,用於獎勵中國地質大學發現新礦物或在新礦物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青年學者與研究生。近70年來,培養了大批科研、教學、管理等優秀人才,為祖國的地質教育和科研事業做出重要貢獻,是一位公認的高水平的實幹家,是被地質界廣泛尊敬的礦物學家。
王濮先生1952年8月1日加入九三學社,熱愛九三學社,認真履行社員職責,積極參加學社活動、建言獻策,為九三學社中國地質大學支社(現為基層委員會)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11年在九三學社北京市委2010年“創優爭先”活動中被評為“榮譽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