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油坊古文化遺址,位於永城市酇城鎮王油村東北400米處,為一舊黃河淤泛之土丘,面積1萬平方米,文化層的厚度一般在3米以上,除個別地方有較薄的擾土層或漢代層外,大多在表土層下即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存。經中社院洛陽考古所在1977年兩次發掘,清出房基11座,灰坑25個,墓葬14座,出土了大批龍山晚期的陶石、骨蚌、角器。這些發掘表明,人類的祖先遠在4000多年以前就生息在這塊土地上,並且有了較為發達的農業、漁獵和手工業。這些都是研究我國原始文化和夏文化的重要資料。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油坊遺址
- 所在地區:河南省永城市
- 面積:1萬平方米
- 挖掘事件:1977年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地理位置:酇城鎮王油村東北400米處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Ⅰ-131
- 時代:新石器時代
簡介,發掘,意義,
簡介
王油坊遺址位於永城市西南酇城鎮王油坊村北400米處,東臨澮河,周圍地勢平坦,為舊黃泛區淤沒之地。該遺址呈孤形略高於地面。造律台遺址位於贊城鎮政府駐地贊城集南端,現存高台呈南北向,長54米,寬34米,高7米許,文化層厚8~9米,上層是商代堆積,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址。1976~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商丘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後三次對永城市境內的王油坊遺址、造律台遺址、黑錮堆遺址、書案店遺址、趙莊遺址,商丘市境內的穀子坑遺址、半塔村遺址和寧陵縣境內的丁錮堆遺址等進行調查和重點發掘。發現有大量的彩陶文化、龍山文化或商文化遺址。
發掘
王油坊文化遺址中,有一座房址的東西向牆體內埋入兒童屍體3具,頭朝東與牆體的方向一致;另一座房址門朝南開,房屋東北部的房基下埋有3具成年人的骨架,額部全被砍去,頭北腳南排列,南牆近西南角還埋有兒童屍體一具,頭朝東方。考古中類似在建房中用獸類(豬、狗)、蚌殼、幼童或成人奠基的發現,並不少見。這說明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建房過程中,除利用太陽選擇方位外,還用犧牲的方法以求住宅平安,以此正其位、奠其居、安其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古老的風水觀念的體現。
王油坊,距離造律台大概有兩公里的距離。這一片地方原來是一個面積很大的土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地人在這個土丘上發現黑土,大家認為這些黑土是積肥的好材料,於是,人們開始挖取土丘進行積肥。生產隊墊塘積肥都拉這個土。有時候私人蓋個房,垛個牆頭,不用磚的,也拉這個土。當時,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拉走的黑土其實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化價值極高的灰坑填土。挖出來有以前的破刀,破劍啥東西的。瓦罐有,一小口,那樣的,都扔了,誰也沒留它。挖出來不少哩。
因為這片遺址靠近王油坊村,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這裡就被命名為王油坊遺址。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對王油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當時出土的主要器物有平底盆和甗,就是那種煮炊具。和鬲,鬲也是煮飯用的炊具。它當時用的有蘭紋、方格紋、繩紋。什麼口沿了、底足了,都有它的特色。
現在,在王油坊遺址出土的一部分文物被保存在商丘博物館,這些文物和其他龍山文化類型的文物相比具有明顯的特點。
意義
考古證明,在四千多年前,原始部落的先民們已經開始相互交流自己的文明,人們已經開始向文明社會的門檻邁進。一個是它本地的特色,另外又和山東龍山文化有某些相似之處,看來古代人有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所以定為河南龍山文化。在王油坊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11座古代房基。當時發掘的房基是一個方形連體房基,並且使用了土坯砌牆,這在當時同時期的文化類型中也是很少見的,也是比較先進的。
四千多年前,先民們就在這裡生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沿著河流不停的向食物更充足的地方遷徙。根據歷史記載,河南龍山文化時期正是皇帝和帝堯時期,這個時候,商代的先祖殷契和他的後代們就活躍在豫東一帶。又經過幾百年的歷史變遷,殷契的後代湯消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朝,終於使商族部落走進了他最輝煌的時代。
現在,王油坊遺址被考古界命名為“王油坊類型”,成了全國考古界研究古代文化時常用的專用名詞。2006年,王油坊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雖然這處遺址已經成為平地,但是,它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輝煌卻被永遠的寫進了史冊。
史學界專門劃出一個王油坊古文化類型。可見重要性。商丘文化界著名專家李可亭說:“王油坊文明是商宋文明的曙光。”目前其年代在豫東及其周邊地區最早。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碳十四測定,王油坊遺址的年代在公元前2580至2140年,即公元前二十四世紀至二十二世紀。王油坊遺址發現有卜骨,有火灼燒的痕跡,這是當時古人占卜的結果。有專家推測這地方有可能是處於遊牧部落中早期商王居住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