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銀鱗蛛,新種

王氏銀鱗蛛,新種(Leucauge wangi Zhu,Song et Zhang,sp.nov.)是肖蛸科銀鱗蛛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氏銀鱗蛛,新種
  • :肖蛸科
  • :銀鱗蛛屬
  • 命名者及年代:Leucauge wangi Zhu,Song et Zhang,sp.nov.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正模:♀,雲南景洪縣(22°00′N,100°48′E),1987年10月18日,王家福采;副模:1♀,採集地點、時間同正模;4♀♀,廣西都安縣(23°54′N,108°00′E),1980年7月4日,韋仕斬采;2♀♀1♂,廣西憑祥市(22°06′N,106°42′E),1981年8月17日,張永強采;1♀1♂,西藏墨脫縣(29°12′N,95°18′E),1984年7月24日,何譚采;1♂,西藏日喀則縣(29°12′N,88°48′E),1985年7月11日,李愛華采;1♀,貴州荔波縣(25°24′N,107°48′E),1997年8月10日,陳會明采;1♂,貴州省冊亨縣(25°00′N,105°48′E),1998年7月27日,陳會明采。
雌蛛體長6.67—6.93。正模體長6.93:頭胸部長1.98,寬1.44;腹部長5.58,寬2.34。背甲橙黃色。中窩深,橫向。兩眼列均後凹,但前眼列較後眼列強烈。各眼的基部均具黑褐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8:0.10);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8:0.10)。中眼域長0.30,前邊寬0.18,後邊寬0.18。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10:0.10:0.09:0.09)。額高0.08。螯肢橙黃色,前齒堤具3齒,後齒堤具4齒,齒均較大。下唇和顎葉淺黃褐色。胸板橙黃色,前半部具兩排垂直著生的長剛毛。步足橙黃色,各節頂部均具淺黑褐色環,尤以脛節的最明顯。腿節I前側面具5根縱向排列的刺。所有腿節的基半部均有兩列聽毛,尤以腿節Ⅳ的聽毛最多,約有22根,占腿節長度的1/3。步足測量:Ⅰ16.65(4.77十5.40十5,22十1.26),Ⅱ11.09(3.60十3.24十3.33十0. 92), Ⅲ6.40 (2.16十1.73+1.77十0.74), Ⅳ11.00(3.78十3.12+3.25+0.85)。足式:1,2,4,3。腹部長卵形,肩部有一對圓形隆起。腹部前端向前伸展,覆蓋在背甲的後半部上方,後端向後伸展而超越紡器。背面銀白色,有3條淺黑褐色縱條斑,正中縱條斑的左右各有5條斜條斑與其側方的縱條斑相連,其中最前一對和最後一對斜斑兩端黑色。腹部側面中央有1條淺黑褐色縱條斑。腹部腹面中部具1對銀白色縱條斑,該條斑之間黃褐色,但鑲有銀白色小斑點,條斑的兩側呈黃褐色。紡器的周圍及其後部黑褐色,在紡器的兩側各有3個銀白色斑點。外雌器淺紅褐色,長約等於寬,中央具一倒“T”字形中隔;連線管長,呈“U”字形。
雄蛛體長5.17:頭胸部長2.11,寬1.46;腹部長3.06,寬1.22。背甲橙黃色。中窩深,橢圓形,橫向。眼的排列、特徵近似於雌蛛。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13:0,05);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5:0.10)。中眼域長0.33,前邊寬0.25,後邊寬0.28。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10)。額高0.13。螯肢橙黃色,前齒堤3齒,後齒堤4齒。下唇黃褐色,顎葉和胸板橙黃色,胸板的前半部具兩排垂直著生的剛毛,共16根。步足淺黃褐色,跗節、後跗節、脛節和膝節的末端黑褐色。各足除跗節外均具少量刺,其中腿節I的前側面具6根刺。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3.10(1.43+0.31+0. 82十0.54); 步足Ⅰ22.50(6.30+7.47十7.29+1.44), Ⅱ15.39 (4. 59+4.95十4.77+1.08), Ⅲ6.10(1.60+1.89十1.89+0.72), Ⅳ11.79(3.87+3.51+3.51+0.90)。足式同雌蛛。腹部長卵形,後端略超越紡器,呈弧形。背面銀白色,近後端具一對小的黑色斑點,呈“八”字形排列,尾部頂端黑褐色。腹部腹面黃褐色,無明顯的斑紋。觸肢器的引導器腹側導片呈片狀,其頂緣稍向後凹人。
鑑別特徵:本種腹部形狀和斑紋近似於尖尾銀鱗蛛 L.decorata,但外雌器具一倒“T”字形中隔;雄蛛觸肢器的引導器腹側導片呈片狀,其頂緣稍向後凹人,而不同於後者。本種與孝恩銀鱗蛛 L.xiaoen 的外雌器中隔均呈倒“T”字形,但有如下區別:①外雌器區域長約等於寬,而非寬大於長;②腹部側面中央具一淺黑褐色縱條斑,而不是一橫向的“U”字形暗色斑。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廣西、貴州、雲南、西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