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陶(1921--1998),筆名老陶,別名默廬,安徽歙縣人, “新安王氏醫學”第五代傳人,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安徽中醫學院教授,安徽省新安醫學研究會首任會長,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樂陶
- 出生日期:1921年
- 逝世日期:1998年
- 筆名:老陶
簡介,從醫,詩詞、書畫,
簡介
王樂陶,1921年生於著名的歙縣新安王氏醫學世家。年青時即來績溪行醫,又因無配夫人和繼室皆系績溪人,故將績溪同作為故鄉。1952年績溪縣醫院副院長,1956年,安徽中醫學院開辦,王樂陶即奉調任為教師,後聘任為教授,直至於1998年逝世。王樂陶一生行醫,教學之餘,愛好書法,行、草、隸、篆皆精。同時,又擅長畫竹。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1996年,在合肥市與著名畫家石谷風聯合舉辦書畫展。
從醫
王樂陶先生曾歷任安徽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中醫文獻研究室主任,安徽中醫學院新安醫學文獻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科協常務理事,中華中醫內科學會理事(現為中華中醫藥學會),衛生部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曾擔綱高等中醫院校五版《溫病學》教材副主編,主編《新安醫籍叢刊》、《新安醫籍考》、《續醫述》,主校《醫述》,著有《老陶讀醫隨筆》等學術論著,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王樂陶先生從事中醫醫、教、研工作50餘年,先生承新安醫學遺風,精研岐黃,融古匯今,為國內新安醫學和溫病學學科帶頭人之一,著述豐碩,德術雙馨,醫文兼通,享譽國內外。先生以其在中醫藥事業與高等教育事業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績與卓越貢獻,於1991年首批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獲的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頒發的“林宗揚醫學教育家獎”。王樂陶先生幼承父兄之教,傳新安王氏醫學,早年行醫鄉里,善用仲景方屢獲殊效,享譽皖南,被譽為“王傷寒”。臨證擅長於中醫溫熱病與心腦系病證診療,臨床善於運用“條達木郁”、“滋腎柔肝”、“寒溫同用”、“異病同治”等治療大法;用藥特色明顯重“慎”、“輕”、“巧”,臨證施治,屢起沉疴。
詩詞、書畫
先生世居新安,受徽州文化底蘊影響深遠,加之家風薰陶,鄉儒發蒙,醫事之餘,喜愛詩詞、書畫。1985年參與發起安徽省詩詞學會,並擔任理事,有《題紅梅詩》、《題傅青主書丹楓閣》、《題績溪城南隱張坃》等佳作流傳,並有《診余詩草》傳世。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名譽理事。擅長行、草、篆書,精於畫竹。
作品處處能入古,常常出新意,形成自家風貌。在書畫藝術上,於1994參加歙縣新安畫派研究會。先生擅長行、草、篆書,擅畫竹。學書從虞世南入手,後致力於李北海,上追“二王”;行草出入於荊子願,米萬鐘;篆曾習《石鼓》、以及漢《張遷碑》。中年以後以書法求教於啟功先生,向溥松窗先生學畫竹。
行書如行雲流水,氣勢連貫,無一倦筆;隸書筆勢遒逸,體骨雋秀,古韻盎然。作品處處能入古,常常出新意,形成自家風貌。書法題跋有《黃賓虹書法之〈大盂鼎〉真跡題記》、《韜廬隸法》題跋、《岳忠武書〈弔古戰場文〉朱拓精印本題跋》、《何子貞書道因碑精本跋》、《十琴軒印譜題記》等。
先生在書畫藝術上的成就得到業界廣泛認可。1993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作品競賽超拔獎。1995年6月6日在安徽省博物館舉辦石谷風、王樂陶書畫展,集中展出170多幅書法代表作,深受書畫藝術界高度評價。
1996年書法作品《九龍璧》入選《中日書法作品匯觀》。1996年至1998年7月有多幅作品選送參加中日韓書法作品展,中央美術館書法作品展,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作品展等。此外,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各省市展出,亦曾出展日本等國,並為日本、美國、加拿大、義大利等國際友人收藏。
常言有,字如其人。由於深的皖派漢學,新安畫派真經。王老的書法,富有文人書卷氣,行雲流水,筆法流暢,剛勁有力,運筆存神,一如王老治學之“慎”,臨證之 “巧”,譴藥之“靈”。 “每於爛漫見天真,草草方箋手自親;不獨醫林仰宗匠,即論書法亦傳人。”
這是近代名醫程門雪先生題何鴻舫編年藥方墨跡的一首詩。我想在這裡借用程先生的題詩,作為評價王樂陶先生的處方墨跡再合適不過了。古代有“禮、樂、射、書、數”六種科目,稱為“六藝”。書法為六藝之一。歷代文人墨客,雅士,乃至帝王將相等都十分鐘愛。
古時醫家處方、記載脈案,都以毛筆行文,許多著名的醫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家。許多醫案、處方本身除了所說的醫療文書的性質,還是一副彌足珍貴的藝術收藏品。讀處方、脈案既可以學習、揣摩醫者臨證思路和遣方用藥的特點,又可以欣賞其書法。說道王樂陶先生的書法,除書畫本身存在的藝術美之外,還透露出文化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