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會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西太原
- 出生日期:1899年9月19日
- 性別:男
人物概況,人物簡歷,人物作風,生平經歷,秉承家訓 勤奮篤學,披堅執銳 赤誠報國,忍辱負重 自強不息,
人物概況
王會賓,河南開封人。原名王端騤,在8兄妹中排行第一。因父親喜馬,為寄託對長子茁壯成長、行為端正、為人耿直的殷切期盼,第三字取馬字偏旁的騤,名端騤。上學時,祖父給更名為會賓,望其“以文會友”,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父親王桐生,經商。家庭經濟比較穩定,屬當時的殷實之家。曾赴日本考察遊歷,看到日本經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印象深刻,並影響到其對子女的教育。
祖父王曾彥,出身於官宦之家。年幼時家道中落,十多歲就外出經商。喜愛鑽研科學,尤對機械獨有所好。曾參與京漢路的初測和創辦山西省機械局,40歲時,謀就山西省機械局總辦之職。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離亂中家產蕩然無存,因長於機械,應邀任大沽造船所(今天津新河船廠前身)總辦。1913年告老還家。因對辦洋務較為熱心,也曾赴日本考察。王會賓隨侍祖父時間較長,受其影響甚深。
人物簡歷
1914-1920年 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
1920-1924年 在上海交通大學電工科學習。
1924-1928年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院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
1926-1928年 任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
1928-1930年 任膠濟鐵路機務處工程師。
1930-1931年 任北洋大學電機科教授。
1931-1937年 任津浦鐵路天津機廠工程師,兼任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教授。
1938-1950年 任開灤礦務局唐家莊礦電氣工程師。
1950-1957年 先後任開灤煤礦機電處副處長,設計處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北京煤礦設計院開灤分院副總工程師。
1955年 任唐山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7-1958年 任唐山煤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1958-1966年 任唐山煤炭科學研究所工程師。
1966年9月17日 逝世於唐山。
人物作風
王會賓對待生活和事業總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曾說過:“對待工程技術問題絕不敢馬虎,如無確實把握,我會跑幾個單位登門求教”,他說粗心大意會釀成災禍。他對年輕人既嚴格要求,又是循循善誘的長者。他不厭其煩地向青年朋友介紹科學家對勤于思考的論述,藉以闡述“思考”對於科技人員的重要意義。他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在研製煤泥清除機期間,每天上班總向青年助手交代新的想法,讓人感到他下班在家腦子也不停思考。他勉勵青年對科學研究要有頑強拼搏的意志,要白天苦幹、晚上思考、夢中惦著,“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只有鍥而不捨,才能有所作為。這些教誨使同事們終生受益。王會賓深知深入實際和動手在科學探索中重要。1960年他雖已年逾花甲,為擬訂煤泥烘乾課題研究方案,他堅持去雞西滴道礦考察滾筒式乾燥機運轉情況。當他帶領年輕同志乘火車趕到雞西時已是深夜,那裡雪滿大地,天寒地凍,離礦上有10多公里,沒有車輛可乘。為了搶時間,他硬是和年輕人一起徒步連夜趕赴滴道礦。由於旅途勞累過度,加上饑寒交迫,他病倒在招待所。考察歸來病癒後,他仍堅持到試驗現場指導,編寫研究報告,字斟句酌,反覆推敲,對於出差累病一事從不介意。並以“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訓示兒子,他藉此教育年輕同志搞自然科學研究也應注意從客觀實際中吸取養分,充實自己,才能厚積薄發,容易取得成果。
1958-1966年 任唐山煤炭科學研究所工程師。
1966年9月17日 逝世於唐山。
生平經歷
秉承家訓 勤奮篤學
王會賓幼時家教很嚴,諸如懸樑刺股、囊螢映雪等許多古人勤學故事,在他幼小心靈中播下嚮往知識、刻苦求學的種子。接受了“從小就要學習本事,長大自食其力,為社會做事”;“穿衣吃飯、行走坐臥及人前舉手投足、進退應對都要中規中矩”的道理,他的行為舉止自幼就得到嚴格的規範。
家庭是塑造人的性格的重要基地,父母對第一個孩子傾注了最多的熱愛,也對其寄予莫大希望。王會賓幼慧早熟,很早便能領悟到所受親職教育的要領以及父母和祖父對自己的希望,當弟弟妹妹相繼來到人世之後,開始認識到作為長子、長兄在家中應該擔負的責任和地位。因此,他能夠根據長輩的要求衡量自己,意識到年輕人應該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勤奮刻苦,自強不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形成的性格,使得他步入社會後辦事認真,追求盡善盡美。他襟懷坦蕩、直言不諱。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富於同情心。
1907年,王會賓入天津城隍廟國小(天津官立第一國小)就讀,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14年,以優異成績進入南開中學。該校由社會賢達嚴范蓀出資興辦,聘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任校長,由於辦學有方,管理嚴格,師資力量雄厚,吸引了國內大批有志青年前來就讀,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周恩來和馬駿等都是他那時的同窗學友。他少年時期接受了愛國思想的薰陶,上國小時曾遇國民革命的武昌起義,當時雖並不確知其真正意義,但直覺令他歡欣鼓舞,在全班同學中第一個剪掉頭上的辮子。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周恩來等人領導下,天津學界積極回響,大批學生紛紛走上街頭,王會賓是南開中學帶頭的積極分子,他們包圍省公署示威請願,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中學期間,王會賓很崇拜校長張伯苓,因張伯苓不滿當時的腐敗統治,黎元洪請其出任教育總長而堅辭不就,表現出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那時,他受物理老師孫繼丁的影響很大,因為孫老師講授物理妙趣橫生、引人入勝,使得王會賓對數理學科情有獨鐘。加上喜愛機械的祖父對他的影響,那時便確立了學習工程技術的志願。正如他在40年後所述:“當時天性近於科學,加之祖上傳授的一點機械知識,促成了我後來學習工程學科的選擇。”他不僅功課好,而且興趣廣泛,既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又熱愛文藝,他吹奏的小號在南開小有名氣,每逢運動會和足球比賽,他率領的南開拉拉隊都極具鼓動性。
1920年,王會賓從南開中學畢業,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工科學習。在大學四年中,他不僅學到了電機工程專業技術,而且打下了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前一階段,父親經營的商業因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得以發展,到他1924年大學畢業時,家中已相當富足,有餘力供他出國求學,於是他投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順利地成為該校電機工程系碩士研究生,主攻電力拖動自動化。1926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院工程碩士學位。爾後,受聘於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從事技術工作。
在美國的4年中,他的學識和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都有長足的進步。當時,正是中國現代史上內憂外患交困、革命鬥爭風起雲湧的年代,他深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於是,懷著對祖國的眷戀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抱著滿腔的報國熱忱,謝絕了公司的一再挽留,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和安逸舒適的生活條件,於1928年毅然返回苦難深重的祖國,準備把自己所學知識貢獻給社會。
披堅執銳 赤誠報國
王會賓從美國回來之後,即由老師孫繼丁介紹,到青島膠濟鐵路機務處工作,負責鐵路沿線的發電及供水工程管理。1930 年,父母相繼過世,祖父母年老體衰,弟、妹俱幼,無人照料,他辭職返回天津。1931年,進津浦路天津機廠任工程師,負責車輛和客車照明設備修造的技術工作,直至1937年。在此期間,他被北洋大學和南開大學聘為教授,為兩校電機系講授電機工程、投影幾何和工程製圖等課程,並參與南開大學電機實驗室的建設,為該校電機系創始人之一。
“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華北淪陷在即,作為鐵路員工,他隨隊南下浦鎮。南京失陷後,又西撤漢口,南退衡陽,此時,全國鐵路已大半落入日本侵略軍之手,鐵道部撤銷,業務歸併交通部,人員被遣散,他繞道廣州返回天津時,華北已為日本侵略軍占領。他不願為日偽政權做事,1937年至1938年間賦閒在家。總部設在天津的開灤礦務總局是中英合辦的聯合公司,擁有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煤礦。“七七事變”後,在橫遭日本侵略軍鐵蹄蹂躪的華北大地,對於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來說,開灤無疑是唯一暫可棲身和得以發揮技術專長的去處。王會賓也把目光投向了開灤。在李鴻章指示的人才第一的宗旨指導下,王會賓通過開灤的嚴格考核於1938年8月被錄用為高級員司,到唐家莊礦任電氣工程師。
唐家莊礦年產煤近百萬噸,為當時大型煤礦。王會賓負責管理全礦供電系統和所有電氣設備。煤礦生產特殊,地下採煤困難,生產環節多而複雜,提升、通風、排水、運輸環環相扣,管理難度大。為了做好工作,他從三個方面入手埋頭苦幹。首先,深入調查研究,掌握設備性能。他在學校受過良好的專業教育,又到大學授課,還在鐵路上工作多年,不僅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而且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隔行如隔山,煤礦工程技術工作有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特點。初到唐家莊礦,每當設備出現故障時,常感束手無策,一向追求盡善盡美的性格促使他不怕艱辛,認真深入實際調查、思考和探索。唐山的氣候是春到晚,秋來急,夏天炎熱酷暑,冬季寒風凜冽。不管秋冬春夏,也不論白天黑夜,唐家莊礦的地上井下常有他的身影,不是圍著提升絞車敲敲看看,就是到井下泵房問問聽聽。他非常重視老工人的寶貴經驗,從不擺架子,虛心了解工友們多年操作積累的經驗。為了能隨時了解全礦電氣設備運轉情況,他不但在家中裝了撥號電話,又裝了一台使用乾電池的手搖電話機,以便遇到停電時也可與現場保持聯繫。不論何處設備發生故障,即使在深更半夜,不管風雨交加還是大雪紛飛,他都立即起床,直奔現場指揮搶修排險,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每當對罐籠和罐道進行檢修時,他都不顧個人安危,繫上皮帶將自己懸吊在罐籠之上,不顧寒冷和井筒淋水,隨罐籠上下幾百米,觀察罐籠運轉情況,檢查設備,及時發現問題,並安排處理。經過一段時間艱苦磨鍊,已對全礦電氣系統和設備了如指掌;第二,嚴格要求,科學管理。他對工程施工和生產操作要求嚴格,常告誡大家:“對待工程技術工作決不可粗心大意,如修理電機,一個線頭接得不牢會燒毀整台機器,還可能釀成大禍”。為了生產和工人的人身安全,他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及時總結經驗,制定並經常修訂設備保養和操作規程;第三,重視對青年工人的培訓,提高其技術水平。他在唐家莊礦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做技術工人,並開辦技術培訓班。1946年兼管開灤機廠時,也組織過工人技術培訓班,親自講課傳授知識技術。在不長時間內,王會賓對全礦電氣設備已胸有成竹,一旦出現故障,常能手到病除,做到管理井井有條,指揮得心應手,在唐家莊礦乃至開灤礦區都知道這位“王電司”身手不凡。有一次,開灤有個新井筒建成投產,開工剪彩時提升絞車啟動不了,現場一片忙亂,人們心急火燎,就是找不出原因。情急之中有人想到王會賓,火速派車把他接到現場,經檢查分析,很快找到原因,迅速排除故障,絞車啟動,在場人們無不交口稱讚,自此,他在開灤名聲大振,被譽為“王電老”。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天津市長出面向開灤洽商,借調王會賓幫助從日本管理人員手中接管天津第一發電廠。他以臨時廠長的身份負責遣散日本員工、布置留用人員、修理機械設備,並分配京津唐的電力供應。完成任務後返回開灤。
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軍代表進駐開灤,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下令代管開灤煤礦,宣告了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對開灤半個多世紀統治的結束。王會賓滿懷喜悅擁護這一命令,毫無保留地為開灤發展和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技術專長。1950年5月,他調任開灤機電處副處長;因代管後機構設定變動,1952年5月,到開灤設計處先後任工程師、主任工程師;1955年,上級批准設計處改為北京煤礦設計院開灤分院,升任副總工程師。在此期間,他研製成功火車用裝煤機,主持馬家溝礦復礦工程和林西礦5號井改建工程設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民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煤炭。當時開灤煤炭外運靠的是人力裝車,效率低,使煤場存煤大量增加,加快裝車速度成了當時的關鍵問題。王會賓提出研製滾筒式裝煤機方案,在同事的協助下採用廢舊材料製造,經試驗獲得成功,大大提高了裝車效率,加快了開灤煤炭外運速度。
開灤馬家溝礦於1936年關閉,地面工業廣場變為一片廢墟,地下井巷全被淹沒,礦井徹底報廢。1954年8月,燃料工業部正式決定恢復馬家溝礦。排除礦井積水是復礦工程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項工程。王會賓主持了排水工程設計,在首先突擊安裝排水設備時,正值1954年冬季,他和工人一起冒著嚴寒在工地奮戰,搶在年底完成排水管道工程和設備安裝。在排水期間,他依靠民眾,集思廣益,制定出針對井下有害氣體超標威脅工人生命安全的施工措施,保證了排水順利進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排出井下積水800多萬立方米,為開拓、掘進、修理、安裝等後續工程的展開鋪平了道路。
礦井提升是煤礦生產的重要環節,為擴大林西礦的產量,1956年3月1日開始5號井雙箕斗提升井筒開鑿。王會賓時任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參與主持工程設計和施工。該井井徑6m,井深535.4m,施工中套用了表土段凍結掘進和高48m、重120t 井架整體吊裝等在當時最先進的施工技術,大大提高了工效,僅用一年時間即建成投產。
王會賓的工作成績和突出貢獻得到領導和大家的稱讚,他研製的裝煤機曾在全國技術革新展覽會上展出,他本人曾應邀在天安門觀禮台參加“五一”觀禮並受到朱德同志接見。1955年,他當選唐山市第二屆人大代表。
忍辱負重 自強不息
1956年,唐山煤炭科學研究院成立,為加速煤炭工業機械化的進程,煤炭工業部決定將設在北京礦業學院的礦山機電研究室劃歸該院領導,統籌安排煤礦機械開發研製工作。煤炭部領導於1957年初,調王會賓就任唐山煤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併兼任礦山機電研究室主任。唐山煤炭科學研究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成立的煤炭科研機構之一,作為院領導的一員,王會賓根據我國煤炭生產的實際需要,結合當時的人員結構和物質條件,參與確定了研究院的專業設定、主攻方向以及科研工作管理運行機制和科研工作程式,為我國煤炭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王會賓坦率耿直的性格、憂國憂民的赤誠、連同對企業管理的某些真知灼見,鑄就了他晚年的不幸。毫無遮攔的率直使他無法隱瞞自己的觀點,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和建議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突然間,他成了“右派分子”,被撤銷一切職務和市人大代表資格,由國家二級工程師降至五級半,安排到水力採煤研究室從事技術工作,他身處逆境,雖曾有過困惑,也萌生過絕望,但他畢竟是堅強的,最終並沒有自暴自棄。
水力採煤是以高壓水為動力的新型採煤方法,由於其投資少、見效快和安全高效等優點,到1960年,我國水力採煤已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煤泥水的固液分離技術在水采的過快發展中未能及時獲得突破,使得煤泥水到處泛濫,污染環境,淹沒農田,是水力採煤存在和發展的主要障礙。另外,高含水煤泥的脫水技術也是煤炭生產和煤炭加工發展的一個技術關鍵。王會賓,在認真分析研究後,認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是機械化,並多次在部、院有關會議上提出建議。建議被採納後,煤泥清除機和煤泥火力乾燥被列為重點課題。由王會賓主持設計,研製成功開灤—Ⅰ型橋式煤泥清除機,為選煤廠和水采井區處理煤泥水所廣泛採用的平流式沉澱池的煤泥清除提供了連續挖運設備,可代替原來人工作業,既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又大大提高工效,加快沉澱池存儲煤泥水的周轉速度,有利於解決礦井煤泥水泛濫問題。在開灤唐家莊礦水力採煤礦井和徐州、淮南等煤礦推廣套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大提高了水力採煤的技術水平。該項研究成果獲得1963年的國家創造發明二等獎。20世紀50年代末,煤炭部引進波蘭幾十台灑落式烘乾機不適用於我國細粒度煤泥脫水,煤泥火力烘乾課題的目標是改造這批烘乾設備。王會賓作為技術指導參加這項研究,他設計了試驗研究方案,解決兩個技術關鍵:一是根據流體力學基本原理建立熱氣流的流動模型,通過反覆的模擬試驗,掌握了熱氣流在烘乾爐內的運動軌跡,據此找到了最佳給料點。二是他提出了具有創造性的破拱防粘方案,試驗證明效果良好,以此為基礎研製出的破拱防粘機,後來成為唐山煤炭科學研究院最早取得的專利之一。試驗中,他不顧天冷體弱,堅持在露天現場指揮試驗測定,取得大量可靠數據,保證了試驗的質量。在半工業試驗基礎上改造的烘乾機套用於開灤呂家坨礦、寧夏大武口和通化鐵廠等洗煤廠的煤泥烘乾,都收到了很好效果。這項研究的成功,為唐山煤炭科學研究院以後多面煤泥火力乾燥工藝及設備研究成果的獲得奠定了基礎。
時間在流逝,社會在前進,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王會賓於1961年被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再加上科研工作連續獲得成功給了他極大的鼓舞,他多次表示一定“要乾出成績再退休”。然而,沒過幾年,“文化大革命”狂潮驟起,王會賓走投無路、求告無門,在屈辱憤懣、困惑迷惘和孤苦無助中,同40餘年風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夫人李孟清一起於1966年9月17日,雙雙棄世,時年68歲。
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1979年3月19日,王會賓被錯劃的右派問題得到糾正;1980年11月11日,唐山煤研所黨委做出決定,推倒“文化大革命”初期強加給他的一切污衊不實之詞,宣布平反,恢復名譽。在他誕辰100周年之際,一批曾和他共事的老同志以不同形式相聚,回憶耳聞目睹或親身經歷的一些平凡往事,以表達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李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