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二首(唐代白居易組詩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昭君二首》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組詠王昭君的詩作都在昭君的容貌上作文章,前一首寫昭君落入胡塵後憔悴不堪,後一首則描摹她哀求漢使替自己隱瞞容貌衰變的悲態,突出了昭君的歸漢心切和作為玩物的低下地位,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懷才不遇者的惋惜。這組詩以想像的筆法,對人物的外貌、神情描摹得細緻入微,且構思巧妙,曲折盡情,足堪諷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昭君二首
  • 出處:《全唐詩》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王昭君二首
其一
滿面胡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
其二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王昭君:即王嬙,字昭君,漢南郡秭歸人。漢元帝時選入後宮。
⑵胡沙:胡地沙土。胡,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通稱。這裡指匈奴。
⑶殘黛:女子年歲漸大,或心情憂鬱,則少妝飾,眉毛草草而畫。黛,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婦女以黛畫眉,使之明整修長。
⑷憔悴:形容人面龐黃瘦的樣子。
⑸畫圖:據《西京雜記》,漢元帝後宮既多,不得遍召,使畫工毛延壽等圖宮女之形,按圖召幸。諸宮人皆賂畫工,獨昭君不肯,畫工遂醜畫其貌,不得召見。其後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與漢朝和親,元帝將昭君賜與匈奴為閼氏。臨行召見,方知其貌為後宮第一,但已無法挽回。元帝窮究其事,毛延壽等皆棄於市。
⑹“漢使”句:據《後漢書·南匈奴傳》,匈奴呼韓邪單于死後,昭君上書請求回歸漢朝,漢成帝命令她從胡俗,復為後單于的閼氏。此句據此想像構思。漢使,漢朝派往匈奴的使臣。卻回,返回。憑,憑藉,這裡是請求之意。寄語,傳話。
⑺贖:贖回。蛾眉:古代女子多畫長而細的眉毛,故以蛾眉代指美女,這裡是昭君自指。
⑻君王:這裡指漢元帝。妾:王嬙自稱。顏色:容顏。
⑼莫道:不要說。宮裡時:當年在漢宮中時。蔡正孫詩林廣記》:“謝疊山云:此詩從《漢武帝李夫人傳》變化來。夫人病篤,上臨侯之,夫人謝不可見,願以兄弟為托。姊妹讓之,夫人曰:‘我以容貌得幸,今見我毀壞,必畏惡棄我,尚肯追思閔錄其兄弟哉!’”白詩此處受李夫人事之啟發,是有可能的。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其一
滿面的黃沙滿鬢的煙塵,不畫蛾眉臉頰也銷盡紅殷。
淒涼愁苦辛勞得面黃肌瘦,如今倒真像昔年畫圖中人。
其二
使者返回時請他代為傳信,何時能用黃金為我贖身?
若是君王問起我的容貌,切勿說不如在漢宮那樣風采動人。

創作背景

題下原有自註:“年十七。”可知這組詩作於貞元四年(788),詩人時年十七,其時到長安未久,但已得顧況揚揄,聲名噪起。詩人寫這類詩,是惜古題翻新意,不一定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懷。王昭君作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她遠嫁匈奴,對胡漢和親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故爾受到詩人的青睞。自晉朝石崇作《明君辭序》後,歷代均有不少詠昭君的詩篇。同情王昭君者有之,譴責毛延壽者有之,諷刺漢元帝者亦有之。這組詩就屬於前者。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第一首詩,藉助想像,寫昭君遠嫁匈奴後的狀況,刻畫人物的外在形象。據史書記載,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美人,她“丰容倩飾,光明漢宮”(《後漢書·南匈奴傳》),在諸多宮女中,是無與倫比的。故此在赴匈奴之前,漢元帝見之大驚,意欲留之,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然而,就是這位美女,遠嫁異域殊方後,形象卻大大變了樣:她滿面沙塵,滿鬢風霜,完完全全地變成“胡婦”了。往昔的柳眉翠黛,已不復見,臉上的紅雲也消失殆盡。代之而來的則是愁苦辛勞,容顏憔悴,如今倒真有些像當年毛延壽給她畫的像上那般醜了。從詩人惟妙惟肖的描寫中,不難看出他對昭君的同情。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的昭君出塞後形象是否如此,現已無憑可考,但作為詩歌,作者完全可以這樣想像。
第二首詩,通過假設,寫昭君懷念故國家鄉,著重刻畫人物心態。首句為總起,承前啟後,以第一人稱出之,意思是說:當漢朝使者返還時,昭君托他傳信,以問訊元帝。接下的三句,是傳信的具體內容。昭君身在匈奴,路途遙遠,山水相隔,舉目無親。好不容易有漢使還朝,她自然要抓住這個機會,於是千思萬念匯成一句話:“黃金何日贖蛾眉?”昭君像是在作人質,身在匈奴,心向漢庭,時時不忘回到漢帝身邊。這是她發自心靈的呼喊,讀了這樣的詩句,也許沒有誰不為她掬一把同情之淚。長期生活在宮中的女子,昭君自然懂得,她被贖回的唯一希望是“顏色”,所以她千叮呼萬囑咐:“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裡時!”這最後一句的潛台詞:畫工毛延壽醜化我,害得我遠嫁匈奴;匈奴的風沙使我的美貌無復當年;漢帝若知道了,怕不肯來贖我了。一位容顏憔悴的女子,能夠叮囑出這樣的話來,既令人心酸,又令人同情。同時,這二句對那位只知迷戀於聲色的漢元帝,也不啻是辛辣的諷刺。
王昭君不懂,“和親”是國策,是朝廷為避免戰爭而付出的代價,與女子的容顏無關,但白居易該懂的。其實,詠史詩表面上是在評論歷史,實則是詩人所處時代在其思想深處所形成的反射。縱觀歷代詠昭君詩,大致有三個階段:一、漢魏時期,哀其不幸;二、唐宋時期,鳴其不平;三,南宋至元清,怒君王之無能。由此可以看出,這種變遷是與其時代的主題相對應的。白居易這首詩,細究起來,除了前人所說“倦倦舊主”,還有感慨昭君空有絕世容顏而不見寵於君王之意,含蓄地表達了對懷才不遇者的惋惜。這組詩意思雖然簡單,語言乍看也很平淡,寫昭君的心情,卻極其真實,依稀就是一個弱女子的口吻,哀哀切切,楚楚可憐,讀來令人不忍。

名家點評

其二
北宋王直方王直方詩話》:古今人作昭君詩多矣,余獨愛白樂天一絕,蓋其意優遊而不迫切故也。
明代瞿佑歸田詩話》:詩人詠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敘其離愁別恨而已。惟樂天云:“漢使卻回憑寄語……”不言怨恨,而倦倦舊主,高過人遠甚。其與“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者異矣。
明代敖英唐詩絕句類選》:樂天淪落,不得還朝,托興自況。
明代胡應麟詩藪》:樂天詩世謂淺近,以意與語合也。若語淺意深,語近意遠,則最上一層,何得以此為嫌!“漢使卻回憑寄語”云云,《三百篇》《十九首》不遠過也。
明代胡應麟《題白樂天集》:“昭君”一絕,亦可為中唐第一。
明代鐘惺唐詩歸》:情婉而調直。
明代陳宏緒寒夜錄》:羅景綸評昭君詞,擊節樂天一絕,以為高出眾作之上。
明代江進之《雪濤小書》:時樂天《題昭君》云:“漢使卻回憑寄語……”用意深遠,思人不及思。《香山集》如此首,亦難多覓。
明代謝榛四溟詩話》:此雖不忘君,而辭意兩拙。
明代周珽《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引明代周敬:全以意勝,不徒以詞求工。
明代邢昉唐風定》:詠昭君,別出一想,溫柔俳惻,怨情無限。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此樂天被謫之時,思還京師,托明妃以自況。言明妃因漢使還國,藉以寄語,欲君王之以黃金贖已也。君倘問妾,當雲“顏色如故”耳。豈樂天自負其能,欲有所用,其未足歟?
清代徐增而庵說唐詩》:此詩妙在冷敲。漢皇元帝思得絕色於圖畫,而絕色反嫁呼韓,許呼韓時尚不敢悔,恐失信於外國。既已去矣,縱有黃金,豈易雲贖,只提起顏色使他慚愧而已。“黃金何時贖蛾眉”忖量得妙,“莫道不如宮裡時”又叮嚀得妙。
清代劉邦彥《唐詩歸折衷》:此必樂天遷謫時作,自況不淺。唐人賦此題,率以調勝,此獨以意勝,所以可傳。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樂天則曰“漢使卻回頻寄語”云云,似此翻案卻佳,蓋尤為切情合事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敕編《唐宋詩醇》:舊事翻新,思路自別。後二句總從贖字生出。此與李商隱詩“金徽本是無情物,不許文君憶故夫”二句用意極相似。然彼近尖刻,此則深厚,乃中晚之判也。
清代趙翼甌北詩話》:就本事構想,亦極清雋。
近代王文濡《唐詩評註讀本》:昭君詞,唐宋多詠之,然不若此詩之蘊藉。首二句代昭君設此痴想,以見其戀戀不忘漢家之心;末二句之“莫道”二字,便見得形容憔悴,與在宮裡時大不相同。幽恨之意,於言外見之。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