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慕蘭

王慕蘭

王慕蘭,出生於奉化市大堰鎮大堰村白閶門,與巴人同村,一位從小深受家學影響、博覽經史百家的女教育家。

王慕蘭(1850~1925)是清末民國初聞名浙東的女教育家和閨閣詩人,也是自唐開元置奉化縣1200多年中入傳1994年版《奉化市志》的唯一的女性。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慕蘭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出生地:奉化市大堰鎮
  • 出生日期:1850年
  • 逝世日期:1925年
  • 主要成就:女教育家
人物簡歷,人物事跡,人物詩文,

人物簡歷

慕蘭為連山鄉大堰村(今大堰鎮大堰村)人,生於官宦之家,其父王景池(1813~1876)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舉人,歷任峨眉、峨邊、彭水、署州知縣,後欽加知府銜四川候補直隸州知州。她自幼隨父入蜀,深受家學薰陶和書香浸染,博覽經史百家,工詩詞,擅針繡。才情出眾、容顏清秀的她,本該擁有美好的未來。不幸的是,殘酷的命運使她淪為孤女、寡婦,備嘗艱辛。
母親在她15歲時離世,6個兄弟、妹妹相繼夭折。27歲那年,64歲的父親卒於省寓。自此,慕蘭的命運發生了逆轉。
父卒後,正當身為長女的慕蘭舉目無親之際,湖北補用知縣、旅鄂同鄉董兆茳(1838~1888)向她伸出援手,護著她的父母等三口棺木,攜著殘破的家庭,千里迢迢,從蜀歸里。可惡途中又遭盜寇,財物盡失,使漸趨困頓的生活更添冰霜。守孝期滿後,慕蘭年逾三十,始與董兆茳成婚。光緒七年(1881)三月十六,產下兒子董信鹹。慕蘭先是在夫家連山鄉中心岙(今大堰鎮董家村)設立學館,以舊學啟迪子弟,艱難度日。不久又淚別尚在哺乳中的幼子,先後執教於大公岙、石門、寧海馬岙等地。其間產下一女,未及取名而夭。
光緒十四年(1888)二月十八,丈夫拋下幼子嬌妻,撒手人寰。之後,她僅存世的兩位弟弟也先後離世。
有《歲寒堂詩集》和《四明王女史函稿》傳世。

人物事跡

她見家鄉只有男人上學,沒有婦女讀書,她便籌辦了一所女校,還捐獻自己部分月薪,辦了一個“啟蒙班”,專門接收鄉下來的大齡女子讀書。她推行新學,主張男女平等,反對女子纏足,並從學校推及社會。捐年薪五分之一,助窮苦學生就讀,獲縣公署“巾幗丈夫”獎匾。
相傳王慕蘭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寧海縣長洋的一座甲子橋上。當地有那樣一個故事:清末年間,西店名族孫乃泰胞妹是王慕蘭的學生,嫁到長洋,不料夫死,留下三歲兒子,族人逼孫氏交出房產,孫氏無奈投水,王慕蘭遂寫下“十年流恨無窮時,試看甲子橋下水”,詩句里滿是抑制不住的悲憤和對女學生的同情。
1902年,慕蘭應邀赴奉化碩儒———清末奉化最後一位進士蕭王廟孫鏘家辦學館。學館專招女生。彼時,“遠近女子競相崇,奉巾幗之內亦遂若有曰師曰弟子”(孫鏘語)。1903年,48歲的慕蘭受聘官立作新女學堂(現錦屏中心國小址附近)首任堂長兼教師。此時的慕蘭,廣為社會各界所注目。
慕蘭堅持以培養“作睿智而不失自由的新國民”為目標,以“男女平權”為辦學宗旨,凡7至35歲不纏足女子皆可入學,開創“吾邑女子不纏足之風”。學校推行新學,開設了國文、算術、歷史、地理、家政、尺牘、手工、圖畫等課程。課堂上,但見規制秩然,書聲達於戶外,比城廂男童學校有過之無不及。各鄉女士求學者眾,學舍幾不能容。眾多名門女子以來作新女學堂讀書為榮,蔣介石髮妻毛福梅就是其中之一。王慕蘭還為毛福梅取學名叫“從青”。
慕蘭不負眾望,學校屢次以驕人成績向世人展示了女生的風範。1909年,全縣國小統考,評出優等生17人,其中該校占11人。1915年,該校學生在美國舉行的國際教育作品比賽中,獲金牌獎1枚,在全縣國小運動會中,曾多次獲得團體操和其他項目第一名。被贊為“文明一縣花”。慕蘭的教學成績得到了社會一致公認,獲縣公署“巾幗丈夫”獎匾。
其間,慕蘭已擺脫了生活困境,摯愛的教育事業和可愛的學生,又日漸撫平了內心的傷痛。教學之餘,慕蘭樂于山水,錦屏中塔寺、錦屏山、剡源九曲、石門村、界嶺、象山港灣桐照、雪竇山及其古寺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和詩作,也多了唱和之作。59歲那年,慕蘭喜得孫兒念祖,自此享有了天倫之樂。
1910年10月,花甲之年的慕蘭提出辭呈,經校董及全體師生敦勸,才答應繼續留任。多年來,她將年薪十分之二———70元捐作學校經費,使貧寒學生概免學費。古稀之年,慕蘭再次辭職,官紳苦苦挽留,諸生哭泣,又留兩年。其間,她與書法家董可振先生等人創辦梓里霞溪國民學校。直到1921年,72歲高齡的她終辭職回里。

人物詩文

《無題》
自是痴情倍可憐,愁紅怨紫過年年。願如精衛平填海,安得媧皇再補天。花為落多成瘦損,月於缺處是團圓。臨風灑盡辛酸淚,擬結來生未了緣。
《薄命曲》
颯颯秋風拂樹枝,淒迷雲物動鄉思。衣裳已綻愁何補,機杼無功拙可知。羞傍朱門壓金線,懶從鸞鏡畫蛾眉。古今此恨人人有,獨立蒼茫自詠詩…
《哀鴻篇》
男啼女哭山嶽搖,或死或生間呼吸。死者隨波漂何處,生者游離尤慘切。況聞北方苦早寒,八九月間即飛雪。口中無食身無衣,何以度此苦寒月……安得我身化億萬,以作勸賑廣長舌。請求世人淨洗箏琶耳來聽,遍野嗷嗷哀鴻泣。
《赴作新女校》
不堪女界久沉淪,有用都成無用人。賢母令妻大事業,有儂雙手作新民。維新籍作口頭禪,言德容功孰細研。洗盡鉛華還本色,莫教錯認自由權。
《憶學生孫惠珍》
小別明知即日回,離情無那遣難開。清風忽卷湘簾起,疑是盈盈問字來。
《題繡屏並序》
欲把金針度與人,花花葉葉盡翻新。他年話我平生事,認取屏間手跡真。而今衣缽有人傳,線腳均勻著色鮮。留與作新作佳話,須知儂已古稀年。
《頌詞》
紫髯碧眼日東來,禦侮群推濟世才,雄略家風孫武子,雲程萬里此坯胎,記得斯堂初辟時,經營煞費苦心思,殷勤看得花成果,先進先生酒一囗,毓秀同時女學新,時移境換幾經春,莫嗤老大頹唐筆,狀到英雄亦有神。清新俊逸,謂非巾幗之光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