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教授)

王怡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怡紅,兼任河北大學碩士生論文指導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怡紅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遼寧大學
  • 代表作品:《人與人的相遇 人際傳播論》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主要著作,主要譯著,主要論文,

人物經歷

1982年遼寧大學外語系畢業後,在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公共課教研室教書;1985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畢業後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工作至今。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教授。2006年起,被聘為復旦大學信息傳播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2004年起,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學術交流:1992年10月在澳大利亞人文社會科學院訪問(3周);1995年9月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2周)作學術交流。1999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印地安那大學、華盛頓大學訪問研究1年;2003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訪問研究1年。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早期主要評介西方傳播理論,之後關注中國傳播研究的發展方向、視角和方法。從1996年開始,進入人際傳播領域,側重於對話與關係理論研究,近期主要研究興趣是中國社會人際溝通的觀念形態和實踐過程。

主要貢獻

主要著作

《人與人的相遇 人際傳播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008年第二次印刷)。合著書目:《比較新聞學》(開明出版社,1991年版)、《華夏傳播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西方新聞理論評析》(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2001年二次印刷)、《世界傳媒概覽》(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全球傳播格局》(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海外傳媒在中國》(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譯著

《思想管理者》(赫伯特?席勒)(台灣遠流出版社1996年版);《大眾傳播通論》(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主譯之一),《藝術與社會》(工人出版社,1987年,合譯)。主要譯文:“衛星電視時代的女性慾望”《現代傳播》2001年1期。“傳播學兩大學派的對立與交融”《鄭州大學學報》,1998年3期。“亞洲人與西方人跨文化傳播能力研究中的哲學問題” 《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1期。

主要論文

(1995年以後的主要論文)
1、“論傳播學的關係價值研究---一個提升傳播學科品質的可能途徑”,《傳播與社會學刊》(總第12期),2010年。
2、“中國式道歉的溝通方式:請罪、謝罪、賠罪----以“負荊請罪”的文本分析為例”,《中國傳媒報告》,2010年3期。
3、“國家安全與表達自由的衝突處理---2008年‘瑞典國防無線局法案’事件分析”,《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4期。
4、“傳播學在中國的歷史階段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5期。
5、“人、關係及人本再造的命題”,《國際新聞界》,2009年6期。
6、“中國大陸人際傳播研究與問題探討(1978-2008)”,《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年5期。
7、“爭論能為人類交流做什麼?”,《現代傳播》,2008年1期。
8、“從歷史到現實:“16字方針”的意義闡釋”,《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年4期。
9、“論知識份子與大眾媒介的關係”,《中國傳媒報告》2007年第6期
10、“在歷史的作用下認識傳播研究的臨界點___讀《再度發言 論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傳播思想”,《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8期。
11、“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歷史、進步與主要問題”,《現代視聽》2007年1期
12、“對爭論作為一種人類交流方式的反思”,《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7年5月31日版。
13、“2006年傳播學研究綜述”,《中國新聞年鑑》,中國新聞年鑑社2007年。
14、“關係傳播理論的邏輯解釋 ——論人際交流研究的主要對象問題”,《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年2期。
15、“歐盟媒介管理機構框架描述及其傳播優先性特點初探”,《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年4期。
16、“人際傳播誰與共——我們時代的人際傳播與對話問題”,《學習與實踐》2006年11期。
17、“2005年傳播學研究綜述”《中國新聞年鑑》,中國新聞年鑑社2006年。
18、“得一門而入__對話研究及其方法論指向”,《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年1期。
19、“和而不同:北歐國家對境外媒介影響的有機互動策略”,《中國傳媒報告》2004年3期。
20、“對話之於傳播的意義”,《中國傳媒報告》2003年3期。
21、“印地安那大學傳播教育初探”,《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3期。
22、“人人之際:我與你的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年2期。
23、“美國傳播教育的目標與結構”,《國際新聞界》2000年5期。
24、“西方“傳播能力”研究初探”,《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年1期。
25、“從“自我中心”的獨白到“我與你”的對話”,《現代傳播》1999年6期。
26、“通向理解傳播的林中之路”,《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年2期。
27、“僵化與斷裂——對我國傳播研究思路的反思”,《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年4期。
28、“奈及利亞大眾傳播媒介現狀”,《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年,1期。
29、“憂慮的時代”與不憂慮的麥克盧漢”,《國際新聞界》1997年1期。
30、“認識媒介權力的歷史與方法”,《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2期。
31、“越過迷霧:追尋新聞自律的價值意義——兼論美國新聞自律領域”,《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年2期。
32、“西方人際傳播研究的人文關心”,《國際新聞界》1996年6期。
33、“論中國社會人際傳播的價值選擇”,《現代傳播》1996年5期。
34、“生存還是發展這是個問題__美國報業現狀筆記”,《國際新聞界》1996年4期。
35、“西方人際傳播定義辨析”,《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年4期。
36、“德國電視發展瀏覽”,《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年2期。
37、“健康傳播:傳播學中的一個邊緣課題”,《現代傳播》,1996年6期
38、“資本主義媒介神話批判---兼評席勒的《思想管理者》”,《新聞與傳播研究》,1995年3期。
39、“美國傳播研究實用主義背景探討”,《新聞與傳播研究》,1995年4期。
40、“走出傳播研究本土化的空谷”,《現代傳播》,1995年6期。
課題:1996年以來,主持和參與各類重大、重點課題共8項。其中擔任主持人的有(1)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歐盟傳播政策與法規研究》(2006年);(2)中國社會科學院B類重點課題《中國人的傳播觀念研究》(2005年);(3)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重大課題《中國傳播學研究30年(1978-2008)》(200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