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屏山(1926~2006),福建福州人。194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無線電系。次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嶺南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長,華南師範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廣東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屏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福州
- 出生日期:1926
- 逝世日期:2006.2.26
- 職業:教育家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從事教育事業,華南師院附中校長,成為廣東省副省長,調任省政協副主席,社會評價,
人物簡介
王屏山,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民辦教育事業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傑出的人民教育家。1926年8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4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機電系,1948年~1951年在嶺南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任助教。1949年6月參加黨組織領導的廣州“地下學聯”,195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任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副主任。1952年9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副校長兼團委書記,1958年8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文革”期間受到衝擊。1969年恢復工作,先後任廣州市教材編寫組組長,市教育局中教組組長、教研室主任,廣州師範學院籌辦組組長。1978年10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1979年9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1980年10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1981年9月任黨委書記。1983年4月任廣東省副省長,1984年當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1988年1月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1993年離休後任廣東省教育促進會會長。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屆省人大代表。
人物生平
從事教育事業
1948在嶺南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期間,他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地下學聯,在白色恐怖最猖獗時,他曾獨自一人留在廣州進行地下活動。建國後從事教育事業,1951年,王屏山正在嶺南大學物理系讀電子學專業研究生,他的導師著名的電子學專家馮秉銓教授曾表示希望他留下當助教,就在這時,組織上調他到嶺南大學附中任副主任(即副校長)。他認為,自己雖然有志於做科研工作,可是革命工作需要,共產黨員就要去最需要的地方。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嶺南大學附中副校長的崗位,從此和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一乾就是半個多世紀。
華南師院附中校長
1952年各大專院校調整,嶺南大學附中、中山大學附中、廣東文理學院附中等校合併,組成華南師範學院附中(即現在的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他又任這所新學校的副校長兼團委書記參與創辦華師附中並任副校長,1958任華南師院附中校長,1959年和1960年在全省教育質量普遍低下的情況下,他創造了現今流行的“減負”、“課改”、“個性化教學”等,使華師附中連續兩年都以95%以上的高比例為大專院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生,學校受到省委的表彰,被譽為“教育戰線的一面紅旗”。1960年附中被評為全國文教戰線的紅旗單位,一舉成為全國聞名的一流學校,王屏山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戰線群英會。他在50年代便超前地提出了中國的教育戰車必須要有公立和私立兩個輪子才能大步前進,受到省委書記陶鑄的高度評價。十年浩劫,他被關在了牛棚,成了牛鬼蛇神,後又被調離華附,到廣州市教研室擔任一個閒職,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10年!直到1978年,粉碎“四人幫”後,時任華附主任書記的蔡漢平發動全校學生遞交請願書,向當時的省長請願,請王屏山回到華附來,於是闊別近10年之後,王屏山終於又回到了華附,擔任校長和支部書記。
成為廣東省副省長
1983年王屏山被選為廣東省副省長,從此又開始了一個新的里程。在落實撥亂反正和貫徹知識分子政策的同時,在緊緊抓住全省18所重點中學,要求辦成有特色、高質量的學校外,他以主要精力去抓基礎教育,大力進行中等教育的改革,解決農村中國小的“校校無危旁,班班有課室,人人有台凳(簡稱‘一無兩有’)”。他在致力於普及義務教育的同時,極力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力發展民辦教育,認為中國必須走公、民辦學的教育,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支持民辦教育。1985年全省基本普及國小義務教育。1987年實現了辦學的基本要求“一無兩有”。為了迅速發展高等教育,王屏山還排除困難,積極支持各地、市在當地創辦了一批大專院校,如佛山大學、廣州大學、韶關大學、梅州嘉應大學、江門五邑大學、東莞理工學院、肇慶西江大學、中山孫文學院等。廣東的在校大學生一下子由80年代初的五萬多人,上升到十萬人,為廣東經濟建設的發展,造就了大批人才,創造了條件。為適應沿海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王屏山還接受國家教委的委託,組織廣東、福建、海南三省的300多專家,根據沿海地區的實際,吸取國內外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成果,改革舊教材的體系。
調任省政協副主席
1989年王屏山調任省政協副主席,同年3月創建了全國第一個由各界人士組成的民辦教育組織——廣東省教育促進會,由他出任會長,林若、吳南生(省政協主席)任名譽會長,團結各界人士共同支持、促進廣東教育事業。1990年編出一套獨具特色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沿海版)教材,經國家教委審定,受到專家們一致好評,正在一些學校試用,受到師生和家長的廣泛歡迎。在他的努力下,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為了探索多渠道辦學的新路,王屏山領導教育促進會在1989年秋天和深圳市教育局聯合創辦了全省第一所民辦公助的深圳市碧波中學。確定“學會做人、打好基礎、培養專長、加強實踐、報效祖國”為學院教育目標為了落實他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思想,在1999年9月就實施完全學分制(績點學分制)的教學管理制度,實行彈性學制,因材施教,按學分收費。他根據學生情況提出了一系列適應社會需求的教育教學理念、思想、原則,如:“寬進嚴出、嚴而有度、給予機會、差異培養、略有淘汰”。“有教無類、全面育人、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各行其道”。等等。所有這些,在新安學院八年教育教學實踐中證明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是正確的!
為使該省基礎教育適應世界科技的發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他主持編寫了沿海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他所倡導的因材施教、為後進生創造平等受教育機會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他嘔心瀝血,成功地把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辦成全國普教系統的一面旗幟。擔任副省長後,他十分重視解決該省中國小“一無兩有”的問題,為該省在全國率先普及國小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十分關心該省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選送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參加支教,為提高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傾注了大量心血。為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改變該省教育相對落後、各行各業人才奇缺的情況,他大聲疾呼,不辭辛勞,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辦起了嘉應大學、韶關大學、五邑大學、西江大學、廣州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為該省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擔任副省長期間,他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積極推進衛生、體育、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為該省衛生防疫、消滅血吸蟲病和鼠疫,以及該省在第五、第六屆全運會上取得輝煌成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社會評價
- 王屏山從教半個多世紀,為教育傾注了畢生的心血, 卻從未向學校拿過一分錢。年輕時,他絕大部分時間吃住在學校,和老師們生活工作在一起。近十幾年來,他退居了二線,又身染絕症,1991年以來先後動了五次大手術,多次住進醫院,91年發現前列腺有癌細胞,割去了前列腺,之後,又割去膀胱,成天掛著尿袋工作,05年春節後,割去一個腎,直至癌細胞全身擴散,仍念念不忘他的教育事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王屏山是福州人的驕傲,如果說民辦教育事業是希望的火種,那么傳播這火 種的人就是民辦教育的普羅米修斯——王屏山先生。如果說一定要用簡短的話來 表達對這位民辦教育先行者的敬意的話,那么,我只能將王屏山先生的一生足跡凝聚 成一句話:碧波藍天襯紅蕾,華附新安滿桃園。
- 王屏山老省長是我們華師附中的老校長,附中的學習和生活的軼事經常走進我的記憶。忘不了生動活潑的課堂和同學間的情誼;忘不了熒火晚會的烈焰和夏令營的歡歌;更忘不了師長對我的深情教導和殷切期待。我帶著附中老師給予我的充實的知識、正直的品格邁進了大學的門檻,然後走向社會、走向人生寬廣的里程。
在眾多的師長當中,留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我們的老校長王屏山。半個世紀以來我一直都是“緊跟”王屏山校長的。國中時,王屏山的妻子、我的師母張冠坤任教我班物理課。她諄諄善誘、深入淺出的教育方式使我們受益匪淺。高中三年級時,王屏山親自執教物理課。高考前的總複習上,他把我們應掌握的重點題目講解得很詳細。高考那天,我打開物理試卷,不禁喜出望外,試卷中的題目基本上都是王校長跟我們複習過的。我心中暗想,王校長真是高人一籌啊!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十多年後,王屏山當上廣東省副省長,分管文教工作;我也當上廣州市副市長,同樣是管文教工作。我有更多機會聆聽他對教育工作的見解,也經常在他的指導下解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難題。每次參加教育工作會議時,他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抓好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事情,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一定要抓深抓細、抓好抓實。在任一天就要抓好一天。即使不在任,也要做一些促進教育工作的事業。”儘管當時是改革開放之初,廣東的財力還很薄弱,難以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持。但我跟隨王屏山四處奔波,發動華僑港澳同胞捐資辦學,發動廣大民眾集資興學。終於在我們任內,基本上完成了普教的“一無兩有”工作,也在全國率先普及了國小教育。後來,我們都從副省長、副市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了,王屏山當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我當了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儘管我們見面的機會不及以往多,但仍然關心學校教育方面的事情。再後來,我們徹底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了,但從事教育事業的恆心始終沒有變。王屏山擔任廣東省教育促進會會長,而我繼續在他手下工作,為促進教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2年暮春時節,我跟隨已身患癌症的王屏山到廣東省連南、連山等偏遠山區,當年省教育促進會每年都投入資金對少數民族地區獎教獎學,這次是給少數民族的三好學生頒獎,同行的還有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林道英同志。所到之處,瑤族同胞無不稱讚教育界的老領導、老專家,感謝他們為山區教育帶來福音。連南地區有一所中學和一間科學教育館是香港商界人士捐資興建的,這兩位人士都是王屏山的好友,他們都是為王屏山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那份真誠那份執著所感動而捐資辦學的。省教育促進會還在廣東省其他地區興建了五所學校,取名“碧波”、“藍天”、“紅蕾”等,每個名稱都十分雅致。在連南縣,當瑤族小學生給我們獻“旺相帶”時,又令我想起在華師附中學習的日子,每當喜慶活動時,老師和學生們歡聚在一起,那濃濃的師生情實在難以言表。
王屏山校長與我家人也有深厚的感情。2000年我母親90歲生日時,他們夫婦特地來給我母親祝壽。我這個既是女兒又是母親,既是學生也是家長的人真是百感交集。我不僅本人曾是附中的學生,我的兒子也是附中的學生(兒子在華附畢業後考進了中山醫科大學,我母子倆既是附中的校友,也是中山醫的校友)。當我兒子見到王校長時,一時不知該怎么稱呼,有人立刻開玩笑說:“是該叫王師爺呢還是王教頭?”曾任生物老師的省教育廳副廳長周國賢打趣說:“林沖只不過是80萬禁軍的教頭,王校長的徒子徒孫何止80萬呢!”
為了教育事業,他到處奔走,演講寫作,編寫教材,推廣總結……老校長在人生最後十多年裡頑強地與疾病作鬥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念念不忘黨的教育事業。他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堪稱教育界的楷模,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將永遠鼓舞我們開創新的業績!
王老,你走好!
(作者是廣州市原副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