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少堂
- 別名:德莊又名熙和
- 出生地:揚州安樂巷
- 出生日期:1889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 職業:藝人
- 主要成就:評話藝術家
- 代表作品:《武松》、《宋江》等
人物簡介,王派水滸,
人物簡介
7歲從父學藝,9歲登台,12歲以家傳武(松)十回正式從業,在揚州書壇嶄露頭角。王少堂在開始學書時,學的就是《水滸》,但是在初入書場之時,因為說得還不夠純熟,加上當時揚州書場林立,還有其他評話藝人都在說《水滸》,來聽王少堂說《水滸》的書客就不多。正在那時,王少堂就說了一陣子的《七俠五義》,相比較《水滸》,《七俠五義》的人物個性更為鮮明,故事情節更為跌宕,憑著這部書,王少堂打開了局面。但是,王少堂說《七俠五義》的時間並不長,因為他的父親王玉堂後來禁止他說《七俠五義》,而是要求他在《水滸》上下苦功。此後,王少堂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僅繼承父親的書藝,而且繼承了伯父的優點,並且兼收同行之長,終於繼承並完善發展了王派《水滸》,自己也成為了揚州評話一代宗師。
1949年後,王少堂先後當選為揚州市人民代表、蘇北文聯常委、揚州曲藝工作者協會主席、江蘇省曲藝研究會會長、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4年,人民政府為他配備專人,錄製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4個“十回”的全部書目,並翻記成500萬字的文字稿。1958年,政府又組織力量,先後整理出版了他的揚州評話《武松》、《宋江》。
“王派《水滸》”的代表人物是王少堂,他祖籍江蘇省江都縣,本人生於揚州。伯父王金章、父親王玉堂均從名師習藝,擅長說演揚州評話《水滸》。王少堂七歲隨父學藝,九歲登台演出,十二歲正式行藝。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僅繼承父親的書藝,而且繼承了伯父的優點,並且兼收同行之長。先是在家傳藝術的基礎上,以說演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中的武松故事為主,完善為十回的篇幅;後又說演《水滸》中的宋江故事,使之也成十回,並於20世紀50年代,將兩部曲本整理出版。同時,他又把《水滸》中的石秀與盧俊義兩個人物的故事編成揚州評話說演,從而使《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四個“十回書”,成為以他為代表的揚州評話藝術的代表作,人稱“王派《水滸》”
王派水滸
口耳相傳的藝術傳承方式,使得中國以口頭說唱進行表演的曲藝藝術,常常出現幾代人同操一業,並且代有才人的現象。清末以來,揚州評話以“王派《水滸》”的形成與發展為標誌的“王派《水滸》”世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