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安石:立於濁流之人
- 外文名:王安石:濁流に立つ
- 作者:【日】三浦國雄
- 文學體裁:傳記
- 首版時間:1985年(日文版);2021年6月(中譯本)
- 字數:118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王安石以其主持的熙寧變法而為人所重,其生前身後,遭到無數異說紛紜的評價。在傳統社會,以批評性意見為主;近代以來,則評價甚高。隨著社會上對於宋代歷史和人物愈發關注,王安石也是引起普通人興趣乃至爭論的重要代表。《王安石:立於濁流之人》詳細敘述了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生平與政績,勾勒出其不同於眾的思想,介紹了後世對王安石的不同意見。該書的特色在於結合王安石的詩文,敘述其一生面對外界不同意見時的艱苦卓絕,顯示其在所謂舉世“濁流”中傲然獨立的風采,是一部能夠反映王安石這位千年之前一代名相與曠世大儒的優秀傳記。
作品目錄
中譯本自序 第一章 希世之異人 第二章 辛夷之花 第三章 求覓心友 第四章 一民之生重天下 第五章 上皇帝萬言書 第六章 王安石的奮起 第七章 對“奸佞宰相”的攻擊 第八章 賢者多謗——天上的研討會 第九章 鐘山之雲 終章 新花 後記 譯後記 |
作品鑑賞
《王安石:立於濁流之人》一書篇幅不大,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王安石的一生,並分析了其思想變化過程。人物傳記寫作,習慣性做法是開篇介紹人物的籍貫、祖上三代、家庭婚姻情況等內容。該書開篇第一章《希世之異人》則另闢蹊徑,首先對王安石的形象做了比較全面的介紹。作者通過王安石身後人們為其繪製的三幅畫像談起,再輔以王安石的自述和他人的講述,給讀者呈現出一副立體的王安石圖像:一個身體健壯、雙目炯炯有神、目光銳利、神情冷峻而堅毅的王安石,他十分自信,意志堅強,不肯輕易妥協,對財、利、色很淡泊,生活中不善於體會細枝末節,不注意個人衛生,不講究飲食,身上帶有一種厭惡凡俗的潔癖,氣質中帶有不執著於物的超然性。而王安石的這些特點,無論優點缺點,都影響著他後來的人生,包括變法運動。
該書在敘述完變法運動後,創造性地列了一章“賢者多謗——天上的研討會”。在這一章中,作者虛擬了一個研討會,將王安石身後一些對其作出評價的歷代學者匯集在一起,借這些學者之口,從不同角度對王安石的功過進行評價並互相辯駁,這些學者包括南宋人陸九淵、朱熹,明人楊慎、胡應麟,清人顏元、王夫之、李紱、蔡上翔、陸心源、錢大昕,近人梁啓超等,幾乎涵蓋了後世所有重要的王安石評論者。而作者則化身主持人,一方面引導諸位學者進行積極討論,同時也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場別開生面且生動的“研討會”,讓讀者充分看到王安石身後世人對他的爭議性評價。
“以詩證史”是近現代史學家頗為推崇的一種治史方法。作者在寫作中有意將王安石的詩作作為傳記資料加以使用,豐富了該書的內容。比如在“終章”中,作者多次引用王安石的詩歌,來分析晚年王安石的心境歷程。考慮到史料原文對日本讀者過於生澀,作者故而採取通俗的筆法,除詩歌外,正文基本上不直接引用史料原文,而是將原始史料巧妙地翻譯成現代文,令人讀起來語言流暢,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雖然該書讀起來像通俗讀物,但作者並沒有因此放鬆寫作要求,而是將細緻的史學分析隱藏在正文背後,作者指出,“包括詩歌在內,本書所使用的全部資料皆有所本,無一處是筆者隨意捏造”。從每章文末注釋引用的各種史料中,可以看到作者紮實的史學功底,保證了該書的寫作質量與可信度。
王安石性格中有執拗倔強的一面,所以才有“拗相公”的稱呼。對於王安石遭遇的批評與質疑,作者並不諱言,他認為,王安石的悲劇,在於他領先於時代,並不為時代所理解。王安石受到各種誤解和中傷,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卑劣的人”。該書的副標題“立於濁流之人”飽含著作者對王安石的評價:一個獨自對抗時流的變革者,同時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賢人。透過該書,讀者可以深刻體會到作者是本著對王安石“理解之同情”的心態來寫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安石也遭遇過大起大落的評價,這些評價中有很多發人深省的真知灼見,但也不乏一些罔顧史實譁眾取寵的奇談怪論。相比之下,該書寫作態度嚴肅、史料紮實,雖然讀者不一定完全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作者對王安石流露出來的敬意值得尊重。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9月1日,《王安石:立於濁流之人》入圍2021年8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出版信息
書名 | 作者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王安石:立於濁流之人》 | 【日】三浦國雄 著,李若愚、張博 譯 | 2021年6月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978-7-208-16991-3 |
作者簡介
三浦國雄,1941年生於日本大阪。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中國學科畢業後,進入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深造,專攻中國哲學史。先後任教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北大學、大阪市立大學、大東文化大學,前日本道教學會會長,現任四川大學文化科技協同創新研發中心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古代的文化、思想與宗教,以及東亞文化比較研究等。著有《朱子》(1979年)、《王安石》(1985年)、《易經》(1988年)、《中國人的處所》(1988年)、《朱子、氣與身體》(1997年)、《不老不死——中國人的夢想與實踐》(2000年)、《風水、通書與陰陽先生——作為中國文化邊緣的沖繩》(2005年)、《朱子傳》(2010年)等多部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