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君(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豫劇代表性傳承人)

王冠君(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豫劇代表性傳承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冠君,男,漢族,1919年9月出生,2018年2月去世,河南省伊川縣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豫劇代表性傳承人。9歲入登封大金店、偃師曲家寨的科班習藝,初隨父親王中堂(著名琴師,師從豫西梆子戲琴師喬老八)習京胡及豫西梆子戲中的各類樂器,後專攻板胡。1951年起與常香玉長期合作,參與常派代表作的創演活動。演奏聲音圓潤、渾厚中含剛勁,弓法平穩中見俏頭,指法諳熟靈活,包得嚴、跟得緊,快而不亂,隨腔應變不乏委婉、細膩之趣,既熱情奔放又揮灑自如。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白蛇傳》等。曾獲“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稱號,並多次獲得國家及河南省戲劇大賽一等獎,演出活動遍及全國多個省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冠君
  • 民族:漢族
  • 從藝時間:1937-02-01 
  • 出生日期:1919年9月8日 
掌握技藝,技藝特點,

掌握技藝

九歲隨父學習藝,初習京胡及豫西派梆子戲演出場面的各類樂器,後專攻板胡,熟悉梆子聲腔體系的曲牌、鑼經,了解多種主奏樂器的演奏特點和唱腔配奏規律,伴奏駕輕就熟。與豫劇藝術大師常香玉長達六十餘年的合作,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是常派唱腔藝術和代表劇目生成、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合作者、創作者和傳播者。而與“豫劇皇后”陳素真(祥符調代表藝術家)的合作,與馬金鳳、崔蘭田、閆立品等諸多其他豫劇名流的合作,開始了早期豫劇流派之間相互融通、相互借鑑的藝術發展模式,也是豫劇歷史上唯一與豫劇五大名旦在其流派形成階段均密切合作過的伴奏藝術家。

技藝特點

板胡,豫劇音樂伴奏的主奏樂器,豫劇琴師專指演奏板胡等主要樂器的樂師。演出傳統劇目時,琴師除在配曲中獨立演奏外,還要為完成劇情和演唱風格特點需要,著重突出伴奏中襯、烘、托、包、墊的功能和作用,而主要演員往往視琴師為其表演的左右手及聲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傳統中有:“氣憤場面三分唱”的說法)。
王冠君的演奏造詣深厚,聲音圓潤渾厚中含剛勁,弓法平穩中見俏頭,指法諳練靈活、托腔嚴謹穩準、包的嚴跟的緊,快而不亂,隨腔應變不乏委婉、細膩之趣,既熱情奔放又揮灑自如,不僅對演員、樂隊有著很強的藝術啟發力,而且觀眾也常常感受到其演奏的藝術表現力。自上世紀四十年代,不僅深受豫劇各流派代表藝術家的歡迎,在中原及西北豫劇流傳地區的觀眾中也有廣泛的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