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驤(1898年—1978年3月25日),字東青,河南省禹州市人。早年他參加過五四運動,後追隨馮玉祥參加北伐,經于右任介紹加入國民黨。他在軍隊中官至陸軍中將。抗日戰爭前,他曾任吉鴻昌第10軍參謀處上校處長,繼而任孫連仲第26路軍25師少將參謀長。1978年3月25日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伯驤
- 性別:男
- 國籍:中國
- 籍貫:河南省禹州市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78年3月25日
- 字:東青
人物生平,人際關係,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王伯驤,字東青,生於1898年,河南省禹州市(舊制禹縣)人,世居城內槐蔭街二十四號。六歲啟蒙、識字、讀書、練書法,進退應對,均由父親親自教育,故進步甚速。十二歲,四書已全能背誦。
王伯驤於1912年入縣立高等國小堂讀書,順應革命潮流,首先將辮子剪除,且不顧痛責。畢業後,入法文學堂,肄業,成績甲等,被選派留法勤工儉學。但父母極力反對,親友也加阻攔,因而作罷。1916年考入開封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本科。五四運動時,由於品學兼優,有志於革命,當選為學生聯合會代表及國貨維持會代表。1921年於師範學校畢業,成績優異,被派任為開封縣視學兼省會孔廟奉祀宮。但志在革命,於1922年考入內務部高等警官學校,修業二年,於1924年畢業。後又入軍官教導團一年,1925年畢業。奉前內務部派赴甘肅督辦公署工作,即在督辦公署軍務課充任上尉級課員。後調駐甘總司令部劉郁芬麾下任牒報少校參謀。1926年9月,代表劉郁芬,得以晉見國民聯軍總司令馮玉祥上將軍及參謀長曹浩森。馮玉祥布衣粗食,治軍嚴謹,素為王伯驤所欽慕。馮玉祥亦以其出身師範又畢業於高等警校而能到邊區參加革命工作深為嘉許。向部隊講話時,令其作筆錄及整理演講稿。因職務關係,馮玉祥特別介紹和他同時自蘇聯回國、任國民聯軍總政治部主任的劉伯堅與其合作。從此,與劉伯堅常往來常請教,交情漸漸深厚。同時還得與當時之革命領導人物于右任、王鐵漢等相識,並得到此兩位先進之介紹加入國民黨。
1927年北伐大軍出潼關,王伯驤調升駐甘肅總部中校參謀,被派赴北伐軍總司令部(總司令馮玉祥)任聯絡參謀,並在鄭州設定辦事處。1928年派至第二集團軍(馮部)與直系軍伐吳佩孚作戰,先後轉戰於鄭州、洛陽、開封、蘭封、新鄉等地。因作戰有功,任事勤勉,為曹浩森總參謀長讚賞,派兼第二集團軍參謀部任機要參謀,掌理機要情報。北伐後,升任駐甘總司令部上校參謀。
1937年,“七七”事變,王伯驤奉總指揮孫連仲令,以三十師少將參謀長,代理師長職務開赴河北支援蘆溝橋戰爭。在良鄉,房山、硫璃河,涿州一帶,與日寇激戰月余。
在抗日戰爭中,如當陽之役,老河口之役、襄河之役、桐柏山之役及大別山戰役等,王伯驤皆親冒矢石,馳聘戰場,抵抗日寇之侵略。“七七”事變後,支援蘆溝橋戰役。此後,王伯驤指揮的重要戰役有:娘子關戰役、武漢會戰、鄂西會戰。
1944年成立兵役部。部長鹿鐘麟調升將軍為兵役部督察處中將處長。督察各師管區革除積弊以利徵兵。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兵役部奉令撤銷,調軍事委員會中將高參。1948年到台灣住台中市,1949年5月調國防部中將高級參謀。
1951年,王伯驤因公到台北,參觀台灣省民間舉行的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大拜拜”。偶識陳潤源君。陳君二十多歲,中等身材,熱忱又健談。談及台灣光復後,民眾開始學國語,他也能用國語交談。互道籍貫,陳君乃台灣省新竹縣關西鎮上林里人。聞知王伯驤是河南省禹縣人,陳君興奮地說,台灣民眾有閩南人和客家人,客家人是明末清初的中原一帶民眾為避國難而南遷到廣東梅縣一帶,以後又渡海來台的墾荒者,新竹縣關西鎮附近都是客家人,民間的廳堂外有匾書《河南堂》《潁川堂》,足以證明來自中原。與其幾次交談,甚是投機。相約到他家作客,乃同車經中場市到達關西鎮外的石崗子站下車,走山路約四十分鐘到一地名坪林,陳君帶領參觀坪林國民國小。又上山約三十分鐘到一山之半腰,有一山莊,是陳君住所,也是陳姓祠堂。進得園門,只見上房五大間,前階寬闊,左右廂房各三大間,又有左右邊廂房各數間,中間是磚鋪大院子。房屋構造美觀,環境幽靜。陳君之父陳杰昌出迎,留宿三日。每日清晨帶領參觀林園,有梅樹百株,桃、李、柑、桔,應有盡有,還有茶山竹林。另有國蘭園、西洋蘭園。原來陳杰昌父子是園藝專家,陳潤源君是養蘭專家。陳家祠堂除陳君一家外,另有族人陳進春,陳進茂,陳逢煌同往。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儉樸,人情淳厚,猶如家鄉。乃商之陳君父子,願以五十斤米租邊廂房二間,攜眷山居。陳君父子甚喜,約定九月初使其族侄駕馳卡車往台中市迎接。王伯驤攜家屬幼兒女來此山居,只留成年兒女在台中工作。山居數載,生活簡單,與陳杰昌父子交情益加深厚,陳家族人也頻繁交往。陳杰昌對王伯驤說:“我的親戚就是你的親戚,我的朋友就是你的朋友。”水乳交融,猶如一家。
1956年台灣實行九年國民教育,政府在各鄉鎮均建國民中學,關西鎮亦新建關西國民中學。1958年,關西國民中學首任校長余次琦,因台灣國民中學學生的國文程度普遍低下,商請王伯驤出任國文教員以提高國文程度。王伯驤自感畢業於師範,但未一日執教,便欣然接受。乃自請退役,奉調台灣銀行顧問,兼往國民中學任教,又兼任中壢市基督教聖德學院客座中文教授。
1960年9月葛娜麗颱風肆虐,自太平洋上以排山倒海之勢直撲台灣省的新竹縣。關西鎮在其風眼圈中,狂風大雨,撥樹倒屋,民間房屋多有毀壞。新任校長蘇瑞龍將鎮內博愛路校舍中之校長宿舍讓予王伯驤居住。該宿舍前有一小溪,後有茶山,左邊山坡下即是一條公路通往中場市,環境優美,交通方便。任教十年,於1968年退休。退休後仍住該宿舍。1975年失慎跌倒折斷腿骨。經榮民總醫院治療經年,始獲痊癒出院。未久不幸中風,又送榮民總醫院長期治療,迄無起色,於1978年3月25日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人際關係
妻子:方儷祥,1918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兒子:王台生
軼事典故
1949年初大陸解放前,王伯驤以代軍長之職,帶著68軍兩萬人部隊退守在廈門海邊,因軍長劉汝珍中將(33集團軍總司令劉汝明胞弟)已赴台,而國民黨無力也無意接運這支由非嫡系將領的軍隊赴台。一晚,當他聽到士兵喧譁要求槍斃兩個駕船逃海的憲兵時,憲兵喊冤稱看到海上有軍艦,欲往求該艦來運大家赴台,於是開軍官會議,大家一致建議王伯驤親自登艦去命令艦長(艦長最多是上校)來運接大家赴台得一生路;於是王伯驤帶著2名勤務兵和一些日記(王伯驤勤務兵常年帶著他的日記)劃著名小船上了軍艦。沒想到見到了老友湯恩伯上將。湯恩伯要求王伯驤跟他赴台向蔣報到,說無軍令無法也無力把剩下的軍隊帶往台灣。因為他這次是奉蔣介石之命赴日本接根本博來台當蔣介石的軍事顧問(蔣介石湯恩伯及根本博皆為日本士校舊交)。王伯驤憤恨之餘,欲下艦向廈門與兵士們共生死,但被湯恩伯死命抱住;以王伯驤妻兒子女已在台灣為詞,並說勸之不動就以軍令!無奈之下,才被湯恩伯帶往台灣,當晚並與昔日戰場上的死敵根本博睡軍艦上下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