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中

王世中,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土壤腐殖質專家,中國台灣現代土壤腐殖質科學主要奠基人。1959 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主持《土壤腐殖質生合成學說——土壤粘土礦物質為腐殖酸生合成之觸媒》之研究深獲各國土壤界人士好評。以三四十年之歲月,默默研究土壤學與植物生長,發展其新學說,且跨越國際學術界前賢成就,為土壤科學之發展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世中
  • 出生地天津
  • 逝世日期:民國七十四年元月八日
  • 職業免疫生物化學家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姓名:王世中
職業:免疫生物化學家
籍貫:天津
1985年元月八日逝世於台中榮總分院愚棄影,享年七十有三。
福建省人。燕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德國利比希大學博士。
回國後,曾執教於雲南大學、浙江大學農學院。1947年去台,歷任台灣糖業研究所系主任、副所長、分所長及顧問等職。1959的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並在“行政院國科會”任職。致力農業化學、土壤學研究,成績卓著。有論文多篇。
免疫和生物化學家。天津人。194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次年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學習。1944年回講笑閥驗國。曾在北京大學理學院助教、醫學院講師。建國後,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基礎醫學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員,世界衛生組織北京免疫研究和培訓中心副主任。九三學社社員。對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化學技術及結締組織粘多等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成果。主編有《免疫化學技術》,合編有《生物化學大綱》。

人物生平

王世中,福建省林森縣人,1913年7月1日生。自幼稟質聰穎,就讀福州英華中學,即以成績優異保送北平燕京大學化學系。1934年燕京大學卒業後,時距日本侵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未遠,朝野憤激,乃幾夜蜜以其所學入軍醫署任職。
1937年赴德進入李比希大學,嗣因感於農為立國之本,農業不振,焉能提高國人生活水準,免於窮困,故立志終身所學當為國家作長期久遠之貢獻,乃決定攻讀農業化學,俾期將來能以農業報國。1940年獲旋紙墓該校博士學位後,時值對日抗戰,亟欲返國投身報效,因交通阻絕,乃毅然隻身就道,探覓歸途,終克服一切困難,繞道中東,經伊拉克等15個國家,自臘戌返抵翻承辣重慶。此行對王世中一生思想影響極深,蓋每至一國家,目睹該國之強弱,民風之良窳,堅信強國之所以強,弱國之所以弱,全繫於其國民道德及社會風習,而更堅定平日一己之信念。常謂:“欲別人做好,難於期料。欲自身做好,但有決心,終底於成。如是影響及人,人人就其本位努力不懈,國賴以興”。王世中平生律己甚嚴,對工作及學術之研究,勤謹從事,絲毫不苟,其行事之足資風範,蓋不僅於學術上之貢獻也。
1941年任教雲南大學農學院,除努力教學外還從事論著,其間出版兩部著述:《農作物施肥法原理》及《土壤學之殃趨新發展》。出版後,洛陽紙貴,惜不久即告絕版。1945年應浙江大學之聘。他熱衷教學,循循善誘,每諄諄以歸途見聞及信念告諸青年學子,並互相期勉從自身做起,改善風氣,致國家於富強。
1947年,應台灣糖業公司糖業試驗所之邀,任該所土壤肥料系主任,自後歷任副所長,屏東分所所長,及台糖公司顧問。數十年雖職責繁重,日不暇晷,仍孜孜矻矻從事研究工作,未嘗有一日之間斷。先後發表於國內外專門期刊之著作,不下百數十篇。
1959年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6年兼任台灣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委員,1970年後兼任台灣科學委員會生物組組長。此期間更致力發展基礎科學,羅致經費,補助各大學院校,及科學研究機構,購置圖書儀器,不遺餘力。而於糖試所之研究工作,則未嘗少懈。譽乃台簽每星期賓士台南台北兩地,歷5年之久,適於此時發現平日之研究,將有突破性發展,乃堅持台灣科學委員會生物組工作,除仍兼該會委員,於例行會議北上參加外,余時則埋首於實驗室,專心撰寫研究報告,曾擬就《土壤腐殖質生合成學說——土壤粘土礦物質為腐殖酸生合成之觸媒》一文寄國外發表,竟遭退回,王世中笑曰:“此文一出,彼數十年據以為理論之基礎,將無以立說。吾固知國外袞袞諸公審吾稿者之不能通過也。吾將再以論文由淺入深,陸續寄發,俾使彼邦人士終不得不肯定吾之立說。”論文陸續刊登,各國土壤界人士,紛紛函索單行本。足見正確之理論,終不可長時排斥與阻擋。
1978年已屆糖試所退休之年,而研究突破性發展尚未竟全功,乃就中興大學之聘,建立實驗室,領導幾位研究生,繼續此項研究工作。在中興大學6年期間,王世中的研究開花結果。此時研究雖漸入佳境,然身體卻日漸衰弱。
1982年王世中主持“中德植物營養及土壤學研討會”會議,與會者有多位德國極負時望之一流專家。王世中對一己論文要求極嚴,不使有絲毫差錯,見拙於外人,對同時宣讀之他人論文,亦逐篇校勘,必使臻於完善而後已。大會圓滿結束,賓主盡歡,送別嘉賓之夜,竟以心臟衰竭症臥病旅邸。
1983年8月,王世中應邀參加美國華盛頓舉行之土壤學七國會議,他以平生所得撰就論文一篇,擬攜往宣讀,奈會期前夕因病體初愈未克成行。後該文雖請人代為宣讀,惜以未能親自參與討論,及解答與會者所提問題,常耿耿於懷。
王世中以三四十年歲月,默默研究土壤學與植物生長,發展其新學說,跨越國際學術界前賢成就,可能革新未來人類生活,對科學生根,實具重大意義。
王世中對一己理論及實驗之研究成果,極負信心。謂今日從事此項專門研究者,或具有其深度,而未能廣博。或則具有廣博領域,而不達其深度。今美、德、日諸國有識之士已有根據此項理論從事研究矣,但起步較遲。我將力著先鞭,急起力行,開立說之先河。以奠定此項理論基礎而自期許,亦吾中華之光也。於是夜以繼日,苦心勞思,從事探研以求理論之周備無疵。心愈急,體力愈衰,病加深而不顧。甚至夢寐不忘,藝語喃喃,尤以論著為念。
1984年12月22日晨以體力不支住院,當日下午改住加護病房。1985年1月8日終以心臟衰竭遽然長逝,享年七十有三。

技術成就

1968年,在台灣糖業研究所即已開始,對土壤酚酸之抽提方法,在土壤中之吸附以及利用粘土礦物研究隊酚酸之觸媒聚合作用。對土壤中之5種酚酸之萃取分析、抑制作物生長及其在土壤中之何去何從,發現甚多。在國際間聞名之土壤學雜誌發表論文多篇。初時發現酚酸在土壤中之消長異乎尋常,甚而有加入某種酚酸,而竟可萃取出另一種酚酸之怪異現象,激發起土壤腐殖質之組成,及其生成或分解之初步假設。後來更奠定了酚酸為確立腐殖質主要成分之學說。初時以傳統方法萃取出之土壤腐殖質,令其與酚酸作用,發現其反應並不劇烈,而若在土壤中以原來的形式與酚酸作用,再萃取時其酚酸量則有增有減,蓋因為土壤腐殖質在萃取時經鹼、酸互動處理,其特性盡失,化性已大改變矣。因此土壤中之腐殖質實具有其高度活性,向為土壤學者所忽略。
而後進而苦思,腐殖質形成時氮素之結合問題,以及占有土壤90%以上之土壤無機成分,在形成土壤腐殖質所扮演之角色。非常意外地發現多種粘土礦物及其他土壤無機物(如石英,氧化鐵等),對酚酸聚合成人工腐殖質之反應有觸媒作用。因此提出土壤腐殖質之形成,並非全賴土壤微生物作用之重要觀念。此說在土壤有機物界暢行已久,理念根深蒂固,一時極難為學者所接受。故最初先以易於氧化聚合之一種酚酸聚合時受粘土礦物之催化,而形成人工腐質以確證之。
1977年首篇發表於德國《土壤與植物營養雜誌》,而後更以多種酚類,包括單、雙或三羥基(者,與氨共同在粘土礦物催化下聚合,或者以紅壤催化聚合,並以胺基酸為結合之氮源,皆能製備出極類似天然之土壤腐殖質。不論其紅外線光譜含量皆與天然者相去不遠。因此提出土壤腐殖質之形成可以經由氧化異類觸媒作用之理論。
而後更在各種條件下,以多種胺基酸及異環化物之氮源,參與酚酸之聚合反應,比較其人工(模擬)腐殖質之生成量,發現Indole及Tryptophan等之腐殖質回收量最多,引發出更多的新構想。腐殖質關係土壤肥力至鉅,更在此土壤學中,開創了一個極有價值的領域,不僅基礎研究方面導出了一個極廣大的範圍,即使是套用上,亦將是極具潛力之一環。
王世中一向提倡“農田地力,百年大計”。換言之,地力之維持,是提高土地生產力之要項。而維持地力最簡單之方法即輪作或增加土壤有機物。然而吾人為提高作物產量或降低耕作成本,往往實施連作,因而土地利用率偏高,日積月累引起土壤生產力衰退,以致發生產量低減之問題。而連作導致土地生產力衰退系因連作所引起土壤養分不平衡及物理結構破壞,誘發微生物社會改變及土壤病蟲害,或土壤毒質(Soil toxins)之產生而造成所謂土壤疲乏(Soil fatigue)之故。其中土壤毒質是自作物根系分泌物或殘體分解物,甚或微生物代謝產物等。毒質之聚集與作物種類、土壤特性及微生物活動均有密切關係。
1956年,台糖公司首次發生連作蔗田宿根萌芽不良及低產問題,情況十分嚴重,引起王世中之重視。當時他曾先後邀請國內外育種,植病及土壤專家學者共同會診,發現部分地區系因地下害蟲為患或土壤物理性不良所致外,其他地區縱使地下病蟲害輕微,然產量仍低落,他認為此現象系因土壤疲乏所引起。嗣後發現蔗葉殘體分解物如酚酸、醇類等,在某種濃度以上顯著抑制幼蔗生育;接著又發現宿根低產蔗田根圈土壤真菌生態不平衡,而由其中二種真菌占絕大優勢。
基於以上發現,他於1977年春,首先在橋頭牛埔及南州武邊農場進行蔗田植前浸水(代替輪作)試驗,試圖改變土壤微生物生態及稀釋或排除可能累積之土壤毒質以期提高甘蔗產量,增進土地生產力。研究發現,蔗田浸水三個月不但使土壤原有優勢真菌數目銳減,且使其他微生物均獲平衡發展,而甘蔗亦顯著增產,最高增幅60%有奇。
1979年夏又在岸內溪州,橋頭鳳山厝及南州後廓農場重複相同試驗,亦獲顯著增產效果,有些地區(岸內)浸水之殘效可維持三作(秋植—宿—二宿),而且浸水時間可縮短到一個月即有相同效果。此項研究連續進行達六年之久,至1983年春方結束,其間並曾在其他糖廠舉辦田間觀摩試驗,甚獲各方重視。
王世中院土為台灣省土壤肥料學會創始會員,早年曾擔任該學會之理事長,對學會會務之開展,貢獻甚大。為酬謝其對學會之服務及在土壤學術上之貢獻,台灣中華土壤肥料學會於1985 年經全體理監事之一致通過,與陳振鐸和趙武,共同獲選為本學會具崇高地位之首屆榮譽會員,以王世中在學術上及對學會之貢獻,應為實至名歸。
王世中個人學術造詣深厚,其重要原因為具有極紮實優異之有機化學及分析化學基礎,此與早年留德所學有關。以此攻研土壤化學,就能得心應手。同時他是一位治學精勤嚴謹,從事研究窮研不懈和極有信心的學者。以其研究土壤腐殖酸為例,早在1968年前後,在台灣糖業研究所即已開始,以當時糖業研究所之優良研究環境,對土壤酚酸之抽提方法,在土壤中之吸附以及利用粘土礦物研究對酚酸之觸媒聚合作用,在國內土壤研究界真是獨樹一幟,卓立群倫,在國際土壤學術界亦漸受重視。及至退休專任中興大學土壤系教授後,更以其驚人之毅力及窮研之精神,在少數助手協助和勉可套用之設備環境中,對腐殖酸合成之研究繼續努力奮進,與國際上從事同類工作之學人交換研究心得,砌磋討論,雖有不同見解,但對王世中在這方面之成就,終獲相當之肯定,我輩應引以為榮,以此為效!綜觀王世中在17 年研究土壤腐殖酸之生合成工作中,其代表性之著作(譯為中文以利傳閱)敬列於下:
《粘土礦物對酚酸化合物觸媒聚合作用》1978年刊於“Soil Science”126期,並先後在同一雜誌發表一系列之研究報告。
《土壤,粘粒及粉砂對酚酸化合物之觸媒聚合作用》1978年發表於第十一屆國際土壤學會大會。
《土壤粘土礦物在酚酸化合物的聚合作用及腐殖質形成上的觸媒角色》此為1983年應邀向在美國舉辦之國際土壤腐殖質研討會發表之專題報告,惜因王世中身體不適,由黃盤銘博士代讀。
其次應介紹一下王世中推動學術研究及培植科技人才方面的貢獻。1970-1975年王世中策劃並推動台灣農業、生物及醫學學術研究。舉辦第一次中德植物營養與土壤科學研討會。他於忙碌糖業研究所研究工作之餘,每周賓士台南、台北兩地,致力於發展基礎科學,羅致經費,補助各大學院校及研究機構之圖書儀器,不遺餘力,亦倍極辛勞。同時對培植人才,獎掖後進,更是極盡心力。

簡歷

1913年7月1日 出生於福建省林森縣.
1924-1930年 就讀於福州英華中學.
1930-1934年 就讀於燕京大學化學系.
1935-1936年 任職于軍醫署.
1937-1940年 在德意志李比希大學攻讀農業化學.
1940年 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1-1944年 任教雲南大學農學院.
1945-1947年 任教浙江大學農學院.
1947-1978年 台灣糖業公司糖業試驗所土壤肥料系主任、副所長,屏東分所所長、顧問.
1959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1977年 台灣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委員.
1970-1975年 台灣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委員兼生物組組長.
1978年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科學系.
1985年1月8日 病逝於台中.

主要論著

1 王世中,雷通明,楊金珍,何翼萬,林開誠.台灣紅壤蔗田施用石灰田間試驗.台糖匯報,1955(13):65~80
2 王世中,李開元.台灣蔗田之和諧施肥.台灣技術專刊.1956(2):1~56
3 王世中,葉清士.台灣鹽漬沖積土之膠體物對於各種陽離子之親和力.台糖匯報,1956,15:1~16
4 王世中,薛鎮江.水與二氧化碳對台灣鹽漬沖積土之發育及改良.台糖匯報,1957,15:17~48
5 王世中,雷通明,楊滔慈.蔗田土壤反應及石灰需要量速測法.台糖技術專刊.1958(3):1~14
6 王世中.台灣鹽漬土之特徵發育與改良.中華年會專集.1958,2(1):50~64
7 王世中,楊子根,陳三堯.利用離子交換樹酯分析土壤水解液中胺基酸之研究.台糖匯報,1964,34:57~76
8 莊子棠,王世中,蔡茂寶.土壤低級醇類對作物生育之影響.台糖匯報,1966,41:1~8
9 楊子根,王世中,蔡茂寶.土壤酚酸對作物生育的影響.台糖匯報,1966,41:9~18
10黃國明,王世中.用14追蹤法研究有機肥料在土中之分解與腐殖質之生成.台糖匯報,1974,62:45~58
11高銘木,王世中,劉文徹,李松伍,薛鎮江.三十年來台糖自營農場連作蔗田生產力減低之理論與改進.台糖匯報,1983,100:25~43
12王世中,高銘木,李松伍.台灣蔗田連作低產原因之探討及改進.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專刊.1984(6)1~9
1978年已屆糖試所退休之年,而研究突破性發展尚未竟全功,乃就中興大學之聘,建立實驗室,領導幾位研究生,繼續此項研究工作。在中興大學6年期間,王世中的研究開花結果。此時研究雖漸入佳境,然身體卻日漸衰弱。
1982年王世中主持“中德植物營養及土壤學研討會”會議,與會者有多位德國極負時望之一流專家。王世中對一己論文要求極嚴,不使有絲毫差錯,見拙於外人,對同時宣讀之他人論文,亦逐篇校勘,必使臻於完善而後已。大會圓滿結束,賓主盡歡,送別嘉賓之夜,竟以心臟衰竭症臥病旅邸。
1983年8月,王世中應邀參加美國華盛頓舉行之土壤學七國會議,他以平生所得撰就論文一篇,擬攜往宣讀,奈會期前夕因病體初愈未克成行。後該文雖請人代為宣讀,惜以未能親自參與討論,及解答與會者所提問題,常耿耿於懷。
王世中以三四十年歲月,默默研究土壤學與植物生長,發展其新學說,跨越國際學術界前賢成就,可能革新未來人類生活,對科學生根,實具重大意義。
王世中對一己理論及實驗之研究成果,極負信心。謂今日從事此項專門研究者,或具有其深度,而未能廣博。或則具有廣博領域,而不達其深度。今美、德、日諸國有識之士已有根據此項理論從事研究矣,但起步較遲。我將力著先鞭,急起力行,開立說之先河。以奠定此項理論基礎而自期許,亦吾中華之光也。於是夜以繼日,苦心勞思,從事探研以求理論之周備無疵。心愈急,體力愈衰,病加深而不顧。甚至夢寐不忘,藝語喃喃,尤以論著為念。
1984年12月22日晨以體力不支住院,當日下午改住加護病房。1985年1月8日終以心臟衰竭遽然長逝,享年七十有三。

技術成就

1968年,在台灣糖業研究所即已開始,對土壤酚酸之抽提方法,在土壤中之吸附以及利用粘土礦物研究隊酚酸之觸媒聚合作用。對土壤中之5種酚酸之萃取分析、抑制作物生長及其在土壤中之何去何從,發現甚多。在國際間聞名之土壤學雜誌發表論文多篇。初時發現酚酸在土壤中之消長異乎尋常,甚而有加入某種酚酸,而竟可萃取出另一種酚酸之怪異現象,激發起土壤腐殖質之組成,及其生成或分解之初步假設。後來更奠定了酚酸為確立腐殖質主要成分之學說。初時以傳統方法萃取出之土壤腐殖質,令其與酚酸作用,發現其反應並不劇烈,而若在土壤中以原來的形式與酚酸作用,再萃取時其酚酸量則有增有減,蓋因為土壤腐殖質在萃取時經鹼、酸互動處理,其特性盡失,化性已大改變矣。因此土壤中之腐殖質實具有其高度活性,向為土壤學者所忽略。
而後進而苦思,腐殖質形成時氮素之結合問題,以及占有土壤90%以上之土壤無機成分,在形成土壤腐殖質所扮演之角色。非常意外地發現多種粘土礦物及其他土壤無機物(如石英,氧化鐵等),對酚酸聚合成人工腐殖質之反應有觸媒作用。因此提出土壤腐殖質之形成,並非全賴土壤微生物作用之重要觀念。此說在土壤有機物界暢行已久,理念根深蒂固,一時極難為學者所接受。故最初先以易於氧化聚合之一種酚酸聚合時受粘土礦物之催化,而形成人工腐質以確證之。
1977年首篇發表於德國《土壤與植物營養雜誌》,而後更以多種酚類,包括單、雙或三羥基(者,與氨共同在粘土礦物催化下聚合,或者以紅壤催化聚合,並以胺基酸為結合之氮源,皆能製備出極類似天然之土壤腐殖質。不論其紅外線光譜含量皆與天然者相去不遠。因此提出土壤腐殖質之形成可以經由氧化異類觸媒作用之理論。
而後更在各種條件下,以多種胺基酸及異環化物之氮源,參與酚酸之聚合反應,比較其人工(模擬)腐殖質之生成量,發現Indole及Tryptophan等之腐殖質回收量最多,引發出更多的新構想。腐殖質關係土壤肥力至鉅,更在此土壤學中,開創了一個極有價值的領域,不僅基礎研究方面導出了一個極廣大的範圍,即使是套用上,亦將是極具潛力之一環。
王世中一向提倡“農田地力,百年大計”。換言之,地力之維持,是提高土地生產力之要項。而維持地力最簡單之方法即輪作或增加土壤有機物。然而吾人為提高作物產量或降低耕作成本,往往實施連作,因而土地利用率偏高,日積月累引起土壤生產力衰退,以致發生產量低減之問題。而連作導致土地生產力衰退系因連作所引起土壤養分不平衡及物理結構破壞,誘發微生物社會改變及土壤病蟲害,或土壤毒質(Soil toxins)之產生而造成所謂土壤疲乏(Soil fatigue)之故。其中土壤毒質是自作物根系分泌物或殘體分解物,甚或微生物代謝產物等。毒質之聚集與作物種類、土壤特性及微生物活動均有密切關係。
1956年,台糖公司首次發生連作蔗田宿根萌芽不良及低產問題,情況十分嚴重,引起王世中之重視。當時他曾先後邀請國內外育種,植病及土壤專家學者共同會診,發現部分地區系因地下害蟲為患或土壤物理性不良所致外,其他地區縱使地下病蟲害輕微,然產量仍低落,他認為此現象系因土壤疲乏所引起。嗣後發現蔗葉殘體分解物如酚酸、醇類等,在某種濃度以上顯著抑制幼蔗生育;接著又發現宿根低產蔗田根圈土壤真菌生態不平衡,而由其中二種真菌占絕大優勢。
基於以上發現,他於1977年春,首先在橋頭牛埔及南州武邊農場進行蔗田植前浸水(代替輪作)試驗,試圖改變土壤微生物生態及稀釋或排除可能累積之土壤毒質以期提高甘蔗產量,增進土地生產力。研究發現,蔗田浸水三個月不但使土壤原有優勢真菌數目銳減,且使其他微生物均獲平衡發展,而甘蔗亦顯著增產,最高增幅60%有奇。
1979年夏又在岸內溪州,橋頭鳳山厝及南州後廓農場重複相同試驗,亦獲顯著增產效果,有些地區(岸內)浸水之殘效可維持三作(秋植—宿—二宿),而且浸水時間可縮短到一個月即有相同效果。此項研究連續進行達六年之久,至1983年春方結束,其間並曾在其他糖廠舉辦田間觀摩試驗,甚獲各方重視。
王世中院土為台灣省土壤肥料學會創始會員,早年曾擔任該學會之理事長,對學會會務之開展,貢獻甚大。為酬謝其對學會之服務及在土壤學術上之貢獻,台灣中華土壤肥料學會於1985 年經全體理監事之一致通過,與陳振鐸和趙武,共同獲選為本學會具崇高地位之首屆榮譽會員,以王世中在學術上及對學會之貢獻,應為實至名歸。
王世中個人學術造詣深厚,其重要原因為具有極紮實優異之有機化學及分析化學基礎,此與早年留德所學有關。以此攻研土壤化學,就能得心應手。同時他是一位治學精勤嚴謹,從事研究窮研不懈和極有信心的學者。以其研究土壤腐殖酸為例,早在1968年前後,在台灣糖業研究所即已開始,以當時糖業研究所之優良研究環境,對土壤酚酸之抽提方法,在土壤中之吸附以及利用粘土礦物研究對酚酸之觸媒聚合作用,在國內土壤研究界真是獨樹一幟,卓立群倫,在國際土壤學術界亦漸受重視。及至退休專任中興大學土壤系教授後,更以其驚人之毅力及窮研之精神,在少數助手協助和勉可套用之設備環境中,對腐殖酸合成之研究繼續努力奮進,與國際上從事同類工作之學人交換研究心得,砌磋討論,雖有不同見解,但對王世中在這方面之成就,終獲相當之肯定,我輩應引以為榮,以此為效!綜觀王世中在17 年研究土壤腐殖酸之生合成工作中,其代表性之著作(譯為中文以利傳閱)敬列於下:
《粘土礦物對酚酸化合物觸媒聚合作用》1978年刊於“Soil Science”126期,並先後在同一雜誌發表一系列之研究報告。
《土壤,粘粒及粉砂對酚酸化合物之觸媒聚合作用》1978年發表於第十一屆國際土壤學會大會。
《土壤粘土礦物在酚酸化合物的聚合作用及腐殖質形成上的觸媒角色》此為1983年應邀向在美國舉辦之國際土壤腐殖質研討會發表之專題報告,惜因王世中身體不適,由黃盤銘博士代讀。
其次應介紹一下王世中推動學術研究及培植科技人才方面的貢獻。1970-1975年王世中策劃並推動台灣農業、生物及醫學學術研究。舉辦第一次中德植物營養與土壤科學研討會。他於忙碌糖業研究所研究工作之餘,每周賓士台南、台北兩地,致力於發展基礎科學,羅致經費,補助各大學院校及研究機構之圖書儀器,不遺餘力,亦倍極辛勞。同時對培植人才,獎掖後進,更是極盡心力。

簡歷

1913年7月1日 出生於福建省林森縣.
1924-1930年 就讀於福州英華中學.
1930-1934年 就讀於燕京大學化學系.
1935-1936年 任職于軍醫署.
1937-1940年 在德意志李比希大學攻讀農業化學.
1940年 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1-1944年 任教雲南大學農學院.
1945-1947年 任教浙江大學農學院.
1947-1978年 台灣糖業公司糖業試驗所土壤肥料系主任、副所長,屏東分所所長、顧問.
1959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1977年 台灣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委員.
1970-1975年 台灣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委員兼生物組組長.
1978年 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科學系.
1985年1月8日 病逝於台中.

主要論著

1 王世中,雷通明,楊金珍,何翼萬,林開誠.台灣紅壤蔗田施用石灰田間試驗.台糖匯報,1955(13):65~80
2 王世中,李開元.台灣蔗田之和諧施肥.台灣技術專刊.1956(2):1~56
3 王世中,葉清士.台灣鹽漬沖積土之膠體物對於各種陽離子之親和力.台糖匯報,1956,15:1~16
4 王世中,薛鎮江.水與二氧化碳對台灣鹽漬沖積土之發育及改良.台糖匯報,1957,15:17~48
5 王世中,雷通明,楊滔慈.蔗田土壤反應及石灰需要量速測法.台糖技術專刊.1958(3):1~14
6 王世中.台灣鹽漬土之特徵發育與改良.中華年會專集.1958,2(1):50~64
7 王世中,楊子根,陳三堯.利用離子交換樹酯分析土壤水解液中胺基酸之研究.台糖匯報,1964,34:57~76
8 莊子棠,王世中,蔡茂寶.土壤低級醇類對作物生育之影響.台糖匯報,1966,41:1~8
9 楊子根,王世中,蔡茂寶.土壤酚酸對作物生育的影響.台糖匯報,1966,41:9~18
10黃國明,王世中.用14追蹤法研究有機肥料在土中之分解與腐殖質之生成.台糖匯報,1974,62:45~58
11高銘木,王世中,劉文徹,李松伍,薛鎮江.三十年來台糖自營農場連作蔗田生產力減低之理論與改進.台糖匯報,1983,100:25~43
12王世中,高銘木,李松伍.台灣蔗田連作低產原因之探討及改進.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專刊.1984(6)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