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Feng Wang),1957年生,社會學家,人口統計學家,義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特聘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系教授。
王豐於1982年獲得河北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得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得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1987年—1988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88年—1989年在美國東西方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89年—1996年任美國東西方中心研究員;1992年—1996年在夏威夷大學任社會學助理教授;1996年—1999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助理教授;1999年—2006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副教授;2007年任職於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2007年—2010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系主任;2007年—2014年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特聘講座教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對外關係和全球發展高級研究員;2010年—2013年任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2013年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2014年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特聘教授;2022年當選為義大利林琴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王豐主要從事人口領域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豐
- 外文名:Feng Wang
- 出生日期:1957年
- 畢業院校:密西根大學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2022年當選為義大利林琴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學歷:研究生
- 學位:博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7年,王豐出生。
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
1982年,獲得河北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3年,赴密西根大學留學深造。
1984年,獲得密西根大學社會學碩士學位。
1986年—1987年,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
1987年,獲得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1987年—1988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88年—1989年,在美國東西方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89年—1996年,任美國東西方中心研究員。
1992年—1996年,在夏威夷大學任社會學助理教授。
1996年—1999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助理教授。
1999年—2006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副教授。
2007年,任職於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2007年—2010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系主任。
2007年—2014年,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特聘講座教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對外關係和全球發展高級研究員。
2010年—2013年,任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2013年,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2014年,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特聘教授。
2022年,當選為義大利林琴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豐主要運用社會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等方法開展人口學研究,包括中國社會與人口變遷,社會不平,人口和社會比較歷史學等。
- 學術論文
截至2022年8月,王豐已發表學術作品100餘篇。
刊發時間 | 論文名稱 | 刊物名稱 |
---|---|---|
2012年 | 老齡化挑戰中國經濟轉型 | 《中國改革》 |
2012年 | 國際人口政策轉向對中國的啟示 | 《國際經濟評論》 |
2012年 | 以人為本,還是以人口為本? | 《財經》 |
2010年 | 全球化環境中的世界人口與中國的選擇 | 《國際經濟評論》 |
2010年 | 中國的人口紅利僅剩三年 | 《新世紀周刊》 |
2010年 | 四億中國人是怎么少生的? | 《中國改革》 |
2010年 | 負增長危機 | 《中國改革》 |
2008年 | 21世紀中國人口負增長慣性初探 | 《人口研究》 |
2007年 | 人口紅利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 | 《人口研究》 |
2006年 | 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人口因素 | 《中國人口科學》 |
2005年 | 中國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團因素,1986-1995 | 《社會學研究》 |
2004年 | 中國人口歷史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義 | 《中國經濟史研究》 |
2003年 | 從政策生育率看中國生育政策的多樣性 | 《人口研究》 |
2002年 | 摘掉人口決定論的光環 | 《歷史研究》 |
參考資料 |
- 學術專著
截至2022年8月,王豐已出版書籍11部。
出版時間 | 專著名稱 | 出版社 |
---|---|---|
2024年 | 《publicationsChina's Age of Abundance: Origins, Ascendance, and Aftermath》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19年 | 《Convergence to Very Low Fertility in East Asia: Processes,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 Springer |
2010年 | 《Prudence and Pressure: Reproduction and Human Agency in Europe and Asia, 1700-1900》 | MIT Press |
2009年 | 《Creating Wealth and Poverty in Post-Socialist Chin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8年 | 《Boundaries and Categories: Rising Inequality in Post-Socialist Urban Chin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1年 | 《Asian Population Histor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9年 | 《One Quarter of Humanity, Malthusian Mythology and Chinese Realities 1700-2000》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科研項目
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
2014年—2017年 |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2012年—2016年 |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Change on Public Spending on Education, Health Care, and Pension in China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2011年—2012年 | Popula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Lessons for China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2008年—2011年 | Below Replacement Fertility in China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
2005年—2008年 | China’s fertility policy in the wake of its demographic transition |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
2005年—2008年 | Translating fertility policy options to public policy actions in China | Ford Foundation |
2004年—2006年 | Social capital and inequality: a study of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 | Hong Kong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
2004年—2005年 | Creating Wealth and Pover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Fund for Advancement of the Discipline |
2004年 | National survey on the perception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hina |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cy, UC-Irvine |
2003年—2005年 | Urban income inequality: trends and patterns | Ford Foundation |
2003年—2004年 |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 Pacific Rim Research Progr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2001年—2003年 | Growth with inequalit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Pacific Rim Research Progr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2001年—2003年 | China’s fertility policy at the dawn of the 21stcentury | Ford Foundation |
1999年—2000年 | Looking up from the bottom: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urban Chinese households | American Council for Learned Societies |
1999年 | Dynamics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Faculty Research Seed Gra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
1998年 | Reproductive health among female migrants in Shanghai | Ford Foundation |
參考資料 |
- 科研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
2012年 | - | 日本人口協會最佳圖書獎 |
2009年 | 《Asia and Asian American Section》 | 美國社會學協會圖書獎 |
人才培養
- 教育建議
2018年11月28日,王豐在復旦大學第十期研究生導師沙龍上,結合自身對美國研究生教育熟悉程度和培養經驗,對復旦大學博士生教育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根據為社會培養高端人才和復旦大學定位,應對博士生培養目標和制度進行改革,包括招生質量和學習年限;第二,通過結合國家撥款和自籌資金,對不同博士的項目設定不同的資助力度,不設導師招生名額,結合社會市場需求確定博士生招生人數,鼓勵有市場需求的院系自籌資金多培養人才;第三,取消包括要求博士生髮表論文等規定。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獎勵 | 授予單位 |
---|---|---|
2022年 | UCI校友會傑出教師成就獎 |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校友會 |
2022年 | 義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 | 義大利林琴科學院 |
2000年 | Otis Dudley Duncan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cholarship in Social Demography | 美國社會學協會人口社會學分會 |
2000年 | Allan Sharlin Memorial Award for Best Book in Social Science History | 美國社會科學史學會 |
1999年 |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傑出助理教授 |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 |
1990年 | 美國東西方中心傑出服務獎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
2011年 |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
2010年—2013年 | 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國際諮詢委員會主任 |
2007年—2008年 |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科學學院執行委員會委員 |
2006年—2007年 | 加利福尼亞大學國際學院民主研究中心執行委員會委員 |
2006年 | 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
2004年—2007年 |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榮譽計畫委員會委員 |
2003年—2004年 |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國際教育委員會委員 |
1997年—2004年 | 加利福尼亞大學國際學院亞洲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委員 |
1996年 | 加州理工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
1992年 | 加州理工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
1990年 | 加州理工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
- |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
- | “復旦大學長三角社會變遷調查”學術委員會主任 |
人物評價
“王豐是中國社會與人口變遷,以及社會不平等方面的知名專家。”(復旦發展研究院評)
“王豐在歷史人口學、人口和社會組織國際比較等領域做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貢獻。在復旦大學社會學學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海外優秀人才引進、國際學術交流等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復旦大學評)
“王豐在人口研究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義大利林琴科學院評)
“王豐是一位著作等身,並擅長以數字來講述人文和社科論題的高手。”(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學合作研究中心評)
“王豐是中國社會與人口變遷、社會不平等,以及人口和社會比較歷史學領域的世界頂尖學者。”(上海論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