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華堂日記

玉華堂日記

明潘允端撰。近人陳端忠在市肆發現,姚光有該書購得情況的說明。現藏上海博物館。潘允端(1525——1601)字仲履,號充寇。嘉靖朝刑部尚書潘恩次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初授刑部主事,歷任南工部榷龍江關稅、兵部憲副分巡、四川右布政使等職。萬曆五年(1577)退職歸里,築豫園自娛。

《日記》系潘氏退居後所撰,每兩頁記一月。每頁為十六真格,前頁第一格稍低刻一“月”字,以備填寫月份,其餘每格之首均刻定日期,自初一至十五日,後頁十六至三十日。中縫魚尾下有“日記”二字,平線下刻“玉華堂”三字。《日記》自萬曆十四年正月十六日記起,至萬曆二十九年五月十一日止,計十五年,其中僅殘缺萬曆二十六年正月、二月前半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華堂日記
  • 作者:潘允端
  • :萬曆十四年正月十六日
  • 總共:十五年
個人簡介,主要作品,

個人簡介

玉華堂原是潘氏為奉養其父所構築的豫園中的主要廳堂,也是他“讀書靜修”所在(見《豫園記》)。潘等演戲主要在豫園樂壽堂(即三穗堂)中進行,這裡幾乎是“無日不開宴,無日不觀劇”。各地戲文子弟和士大夫家樂競相爭艷鬥奇,不僅有吳門子弟演唱的崑山腔,並且還有七陽、餘姚、太平等地藝人演唱的地方戲曲聲腔,五方之音,匯於一堂;從雛伶、小腸的拍手清唱,到梨園藝人的整本大戲,《日記》對此均作了忠實的反映。

主要作品

從《日記》中可了解到,在諸多聲腔中,潘氏最崇尚的是徐緩柔和、清麗婉轉的崑山腔,如丙成年五月十三日:“午後,請(吳)曲石、(王)貞寇、(顧)研山、(徐)南孺、易齋及梅岩弟、移席於家,吳門梨園眾皆稱美,一更散。”常在樂壽堂中演出的戲班除各地梨園外,尚有曹成、楊成、何一、三峨等民間職業班社;家樂有秦風樓、顧亭林、顧青宇、陳明所、姚家等班。《日記》還為我們提供了一批明代戲曲藝人名單,有呈翰、呈清、呈余、練川、麥可、魏佳、白四、金奇等人,其中有的是潘宅的家樂小腸和歌姬。潘氏還記載了經常演出的劇目,有《岳武穆》、《存孤記》、《蔡伯哨》、《寶劍記》、《拜月亭》、《荊釵記》、《西廂記》等。
《日記》中還有曲藝演出及園林建築,民情風俗等的著錄。作者與知名文人王世貞等的交往也有點滴交代。潘家是明代萬曆年間上海地區的名門望族,《玉華堂日記》所記的戲曲活動對研究明代上海地區的戲曲聲腔流布、藝人的生活情況及士大夫審美情趣,都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