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蛀莖夜娥Helotropha leucostigma Laevis (Buer)鱗翅目,夜娥科。別名大菖蒲夜蛾、玉米枯心夜蛾。分布在東北、華北等地。
寄主,為害特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寄主
玉米、高粱、穀子、菖蒲、稗草等。
為害特點
幼蟲從近土表的莖基部蛀入玉米苗,向上蛀食心葉莖髓,致心葉萎蔫或全株枯死,每隻幼蟲連續為害幾棵玉米幼苗後者熟,入土化蛹。一般每株只有l頭幼蟲。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7—20mm,翅展34—40mm,頭部褐色至黑褐,前翅黃褐色或暗褐色,腎形紋白色至灰黃色,環形紋不明顯,褐色,前翅頂端具橢圓形淺色斑1個,前緣具褐色弧形紋多個,近頂端生灰黃色短斜紋3條。後翅灰色。卵長0.7mm,黃白色,扁圓饅頭形,卵塊為不規則形條狀。末齡幼蟲體長28—35mm,頭部深棕色,前胸盾板黑褐色,胸足淺棕色,腹部背面灰黃色,腹面灰白色,毛片、臀板黑褐色,臀板後緣向上隆起,上面具向上彎的爪狀突起5個,中間1個大,是該蟲主要特徵。蛹長17—23mm,背面4—7腹節前端具不規則刻點,腹部末端鈍,兩側各具淺黃色鉤刺2個。
生活習性
黑龍江年生一代,以卵在雜草上越冬,翌年5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為害玉米苗,幼蟲無假死性,6月下旬幼蟲老熟後在2—10cm土層中化蛹,7月下旬羽化為成蟲,8月上旬一9月上旬在鵝觀草、鹼草上產卵越冬。低洼地或靠近草荒地受害重。
防治方法
(1)注意及時剷除地邊雜草,定苗前捕殺幼蟲。(2)發現玉米苗受害時,用75%辛硫磷乳油0.5kg對少量水,噴拌120kg細土,也可用2.5%溴氰菊酯配成45—50mg/kg毒砂,每667m2撒施拌勻的毒土或毒砂20—25kg,順壟低撤在幼苗根際處,使其形成6cm寬的藥帶,殺蟲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