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殼二孢葉斑病

玉米農作物的植物類疾病,病原菌侵染玉米葉片和葉鞘。病斑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長1~3厘米,病斑中部褐色或灰色,邊緣褐色,周邊淡綠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嚴重發病的,葉片可迅速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殼二孢葉斑病
  • 外文名:Ascochyta maydis Stout.
  • 別名:玉蜀黍殼二孢
  •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菌類)、腔孢綱、球殼孢目、球殼孢科、殼二孢屬
  • 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寄主:玉米
  • 危害部位:葉片、葉鞘
  • 傳播因子:玉米病殘體、風雨
  • 危害地位:非重要病害 
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發病因素,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器埋生在病葉或莖組織內,壁膜質,基部分化程度較淺,具孔口;分生孢子雙細胞,無色或有時略帶淺色,大小8.5~ 13.5×3~4.5(um)。

傳播途徑

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發病後,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器,溢出器孢子,隨風雨傳播,引起再侵染。

發病條件

玉米殼二孢葉斑病病與葉鞘內群聚蚜蟲有關,七、八月氣溫高,蚜蟲發生猖撅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和擴展。天氣轉涼時,蚜蟲分泌的糖液、排出的糞物混合在內發霉,造成外面的塊塊斑痕,蚜蟲在葉鞘內繁殖迅速加快該病害的蔓延,有利於腐黴菌的危害。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層淺缺少有機肥;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衰弱,發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苗期低溫多雨,成株期高溫、高濕或長期連陰雨的年份易發病,多雨高濕,晝夜溫差大,葉片結露時間長,有利於病原菌侵染,發病加重。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育苗移栽或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5)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穴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9)地膜覆蓋栽培;合理密植,及時摘除莖部最低處2~3片葉子,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及時清除病株、老葉,集中燒毀,病穴施藥。
(10)及時噴施除蟲滅菌藥,防治好蚜蟲、灰飛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蟲,斷絕蟲害傳毒、傳菌途徑;防止病菌、病毒從害蟲傷害的傷口進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溫乾旱時應經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12)抽雄前噴藥,防止蚜蟲向葉鞘轉移是防治鞘斑病的關鍵。
二、生物防治:
80%抗菌劑402水劑5000倍液浸種24小時後,撈出晾乾即可播種。
三、化學防治
(一)拌種劑:
用種子重量用種子0.2%的10%二硫氰基甲烷(浸種靈)拌種,堆悶24~48小時後播種。
用種子重量0.7%的50%萎銹靈或50%敵克松或40%拌種雙或50%多菌靈拌種。
用5%根保種衣劑拌種
拌種方法:先把藥劑加適量水噴在種子上拌勻,再堆悶4~8小時後直接播種。
(二)藥土:
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份+克線丹顆粒劑或米樂爾顆粒劑1份+乾細土20份
乾旱缺水地區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點心葉,防治玉米鐮刀菌穗粒腐病,防效80%左右
(三)噴施用藥:
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
50%複方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1~2次。
發病輕時,不需採取特定防治措施,可在防治其他葉病時予以兼治。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