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地區民族志

玉溪地區民族志

《玉溪地區民族志》是玉溪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溪地區民族志
  • 作者:玉溪地區民族事務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2年10月
  • ISBN:7-5367-0563-8
  • 編纂人員:馬逵忠、馬維良、方開榮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玉溪地區民族志》是玉溪地區地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專志之一。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民族、宗教政策),《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及中國共產黨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為準繩,實事求是地記述各個歷史時期各民族各方面發展的基本情況。

作品目錄

封面
玉溪地區民族志
玉溪地區民族志編修人名錄
題詞
圖片
玉溪地區行政區域民族分布示意圖
玉溪地、市機關所在地
民族團結、事業興旺
彝族花腰姑娘
彝族(臘魯)姑娘
彝族(納蘇)少女
玉溪市龍樹彝族姑娘
彝族(聶蘇)姑娘
彝族(卜拉)少女
新平哈尼族(卡多支系)婦女
元江哈尼族(布孔支系)少女
元江哈尼族(碧約支系)婦女
新平哈尼族(糯比支系)婦女
新平傣族(傣灑支系)婦女
元江傣族(傣拉支系)少女
新平傣族(傣雅支系)姑娘
元江傣族(傣仲支系)婦女
元江傣族(傣章支系)和苗族少女
回族阿文學生畢業穿衣典禮
玉溪市的白族姑娘
易門歪頭山苗族姑娘
雲南省第一個民族自治縣
雲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桂英同志和民族民眾歡度節日
『雙語文』教學
傣族“花街節”
峨山彝族火把節
苗族『踩花山』
藝術節中的“嬌兒”
回族“聖誕節”
新平縣縣慶盛況
彝族舞蹈
傳統體育『板凳龍』
玉溪地區民族中學
聚精會神
少數民族學生
職業技術教育
元江甘壩出土的銅鼓
通海縣彝文古籍及“貝瑪”使用的法器
回族墓碑
新平縣新化彝文石碑
元代智照蘭若碑(現存通海縣普光寺內)
峨山鋼鐵廠
元江糖廠外景
玉溪大營礦泉水廠
元江滑石板電站
豐收
科學種植——地膜包穀
元江民族文化中心
峨山縣醫院
民族圖書薈萃
地區民委領導深入基層工作
民族幹部民眾與外賓
清真寺
出席省民族團結表彰會的先進集體和個人
玉溪地區《民族志》審稿會議人員
《玉溪地區方誌叢書》序
序(一)
序(二)
凡例
概述
目錄
第一章 彝族
第一節 歷史源流
第二節 經濟狀況
一、經濟制度
二、產業結構
三、生產水平
第三節 生活習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喪葬
四、節慶禮儀
五、道德規範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節 文化教育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藝術
三、體育競技
四、醫藥科技
五、教育
第二章 哈尼族
第一節 歷史源流
第二節 經濟狀況
一、經濟制度
二、產業結構
三、生產水平
第三節 生活習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喪葬
四、節慶禮儀
五、道德規範
六、禁忌
七、宗教信仰
第四節 文化教育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藝術
三、體育競技
四、醫藥科技
五、教育
第三章 傣族
第一節 歷史源流
第二節 經濟狀況
一、經濟制度
二、產業結構
三、生產水平
第三節 生活習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喪葬
四、節慶禮儀
五、道德規範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節 文化教育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藝術
三、民間工藝
四、體育競技
五、醫藥衛生
六、教育
第四章 回族
第一節 歷史源流
第二節 經濟狀況
一、經濟制度
二、產業結構
三、生產水平
第三節 生活習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喪葬
四、節慶禮儀
五、道德規範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節 文化教育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藝術
三、體育武術
四、醫藥衛生
五、教育
第五章 白族
第一節 歷史源流
第二節 經濟狀況
一、經濟制度
二、產業結構
三、生產水平
第三節 生活習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喪葬
四、節慶禮儀
五、道德規範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節 文化教育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藝術
三、教育
第六章 蒙古族
第一節 歷史源流
第二節 經濟狀況
一、經濟制度
二、產業結構
三、生產水平
第三節 生活習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喪葬
四、節慶禮儀
五、道德規範
六、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節 文化教育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藝術
三、體育競技
四、醫藥衛生
五、教育
第七章 苗族
第一節 歷史源流
第二節 經濟狀況
一、經濟制度
二、產業結構
三、生產水平
第三節 生活習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喪葬
四、節慶禮儀
五、道德規範
六 宗教信仰
七、禁忌
第四節 文化教育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藝術
三、體育競技
四、醫藥衛生
五、教育
第八章 拉祜族
第一節 歷史源流
第二節 經濟狀況
一、經濟制度
二、產業結構
三、生產水平
第三節 生活習尚
一、居住衣食
二、婚姻家庭
三、生辰喪葬
四、節慶禮儀
五、道德規範
六 禁忌
七、宗教信仰
第四節 文化教育
一、語言文字
二、文學藝術
三、體育競技
四、醫藥衛生
五、教育
第九章 漢族
第一節 民族源流與歷史發展
一、人口與分布
二、歷史沿革
三、 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鬥爭
第二節 社會形態
一、經濟制度與社會組織
二、經濟狀況
第三節 生活習尚與宗教信仰
一、生活習尚
二、宗教信仰
第四節 傳統文化與教育衛生
一、文化藝術
二、教育
三、方言特點
四、醫藥衛生
第十章 著名人物
一、普應春
二、李介
三、那嵩
四、馬德新
五、馬聯元
六、馬凌漢
七、徐元吉
八、田慶余
九、楊承璽
十、田家培
十一、馬健之
十二、白正才
十三、羅佩金
十四、曲煥章
十五、范石生
十六、唐淮源
十七、李鴻祥
十八、金漢鼎
十九、李和才
二十、華秀升
二十一、馬二婼
二十二、納訓
二十三、聶耳
二十四、李金昌
第十一章 民族工作
第一節 1949年建國前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工作
一、深入民族地區發動民眾,建立革命根據地
一、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三、做好統一戰線工作
四、開展革命武裝鬥爭
第二節建國後民族地區的建政和民族區域自治
第三節 社會改革
第四節 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第五節 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
一、發展民族經濟
二、發展民族文化、教育、體育、衛生事業
第六節 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第七節 民族事務機構及其職能
附錄:
一、碑墓銘
(一) 峨山縣亞尼村丁華耆墓兩側碑記
(二) 峨山縣舍普哨村魯綱墓碑側石記
(三) 皇明刺封世襲錦衣衛納公諱永階之墓誌
(四) 紀功碑記(通海下回村)
(五) 峨山縣甸百畝合家老祖墓碑誌
(六) 前清優養例贈九品曾祖妣馬太夫人
(七) 馬氏先瑩碑記
(八) 始祖木公諱永興墓誌
(九) 新平帕支里回族古墓誌
(十) 都元帥府修文廟碑記
(十一) 勅授宣慰司總管始祖公諱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旗墓誌
二、1987年玉溪地委、行政公署《關於認真貫徹中央13號檔案切實加強民族工作的意見》
三、大事記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