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銅砵村媽祖婆山(也叫淨山)山下有座古廟名叫“淨山名院”。 “淨山名院”始建於明朝萬曆十七年間(1589),崇禎年間重修。清嘉慶戌午年間寇亂遭毀,丁丑年擴建重修。民國年間和文革時期再次遭毀,於乙丑年(1985年)由台胞、新加坡華僑捐資重建。廟宇坐北朝南,依山而築,面對台灣海峽。其院碧瓦飛檐,精緻雅觀,保留著明朝院廟的建築風格,廟內供奉著唐朝開漳聖王陳元光第二女兒陳懷玉的神像(稱柔懿夫人)。院外多有勝景,如“虎洞泳”、“鶯拍桃”、“珊瑚灘”等,與馬鑾灣景區相映成趣,景觀幽美。 明朝末年(1661年),銅砵村村民攜帶柔懿夫人(台灣稱“玉二媽”)護航跟隨鄭成功征台收復台灣,因此,淨山院柔懿夫人分靈台灣,成了台灣十三座“玉二媽”廟的祖廟。今分布在台南、嘉義、台中、雲林、高雄、台北、桃園、基隆等地,其信徒達20多萬人。由於兩岸人民對“玉二媽”的共同信仰和崇拜,淨山院香火旺盛,台灣信徒經常到淨山院尋根問祖,舉行民俗信仰交流活動。
簡介,航海保護神——淨山名院“玉二媽”,
簡介
“玉二媽”神話傳奇對於研究大陸和台灣的地緣、人緣、神像以及兩岸的民俗信仰有著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它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有著閩台民俗文化的鮮明特色,同時通過開展民俗信仰交流和聯誼活動,增進兩岸人民的思想感情,對於促進祖國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航海保護神——淨山名院“玉二媽”
“淨山名院”位於銅缽村,古稱“五都”(今寡婦村)西面的山坡,這座樹木簇擁,是面朝台灣海峽的媽祖廟。廟的左前方有個造型雅致的涼亭,名為“蘇亭”。廟聯:“淨山山,山青境秀;銅海海,海晏河清”。“淨山名院”始建於明萬曆已卯年間(1590年),她在歷史上就曾是海峽兩岸的紐帶,和各地星羅棋布的媽祖廟大有不同:這裡奉祀的媽祖是“柔懿夫人”,不是其他媽祖廟供奉的是航海保護神林默娘;淨山名院有“大媽”、“二媽”兩尊。
在繚繞的香菸中,拜謁柔懿夫人那慈祥而端莊的儀容,“大媽”、“二媽”有其動人的傳說:被尊稱為“柔懿夫人”是1300多年前“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女兒陳懷玉。陳懷玉17歲那年,東山等閩南沿海地區外寇頻犯,老百姓深受其害。其時,文武雙全、滿懷抗禦外侮熱情的陳懷玉,常協助父王帶兵殺敵。淨山寺院有一副楹聯題贊她:“柔質秉軍機而稱烈女;懿躬參將略以佐嚴親”。她曾單槍匹馬沖入敵陣,斬殺藍高鳳等幾員敵將。有一次,她在圍殲來敵的戰鬥中,闖入敵陣,連斬寇將,不幸以身殉國。
後來,陳懷玉被唐太宗敕封為“柔懿夫人”。為褒揚她奮御外侮,捍守海疆的精神,人們便給她“淑女元勛”、“懿德懷柔”等尊號,並尊稱她為“媽祖”。至今,來到“淨山名院”,仍可看到“淑女元勛”、“懿德懷柔”的鎦金匾額。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浩浩蕩蕩挺進台灣,驅殺荷蘭侵略者。當時,東山島銅缽村有40多名青年漁民駕著4隻竹桁船,自願跟隨鄭成功軍隊出征。啟航前,父老鄉親把淨山名院的“媽祖”雕像奉上戰船,以保佑出征凱旋。說來巧合,這種善心動機竟出現奇蹟,當他們在海上與荷夷戰船交鋒時,荷夷放的火炮要么不響,要么失準。於是“國姓爺”鄭成功軍隊所向披靡,收復了台灣,銅缽村的40多名子弟兵在槍林彈雨中竟無一傷亡。子弟兵出征後,銅缽村的淨山名院便成了有廟無神。“神去廟空,如何是好?”鄉親們商量後,決定請藝匠又雕塑了一尊女神,祈禱女神庇佑將士凱旋。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銅缽村將士有的定居台灣開發寶島,有的奉送“媽祖”神像回村。這樣一來,廟裡成為一廟兩神。如何稱呼呢?後經村民商議,認為兩尊女神均有抗禦外侮、收回國土的“神功”,這種神功實際上是一種激勵人們反侵略的精神支柱。於是,她們被並列供奉,以讓子孫後代永記這段不平凡的史話。久而久之,人們習慣稱為“大媽”、“二媽”。
而今,據台灣信男信女尋根,淨山名院“玉二媽”就是台灣"玉二娘娘"的祖廟,淨山名院“玉二媽”民俗文化被福建省政府公布為非物質遺產,是重點涉台文物單位,“玉二媽”文化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