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褐腐病

獼猴桃褐腐病

菌核在果園雜草中休眠越冬。發病條件:該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有關。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病原為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獼猴桃褐腐病
  • 別名:獼猴桃田間果腐病
  • 病原:菌核菌
侵染循環,危害症狀,防治方法,

侵染循環

多雨潮濕,溫度較低時,有利局核萌發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土壤粘重的地方,發病也較重。

危害症狀

受病菌感染的雌性花朵和雄性花序都會變成褐色枯萎狀,花常萎蔫下垂,難於開放。發病花器的病殘組織與果實接觸後可使果實感染病菌,果實受害後,果面形成下陷褐色病痕,上面覆蓋白色菌絲體。大量的菌絲體在受害部位變成黑硬的菌核,菌核落到果園後,真菌繼續蔓延,在果園中傳播。

防治方法

加強果園土肥水管理,及時清除樹盤周圍枯枝落葉並燒毀。菌核萌發期、落瓣後及採收前應噴灑0.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或800倍甲基托布津液。展葉前後用5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