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

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年2月12日獻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
  • 性質:規劃
  • 內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 地點:獻縣
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
(2011年2月12日獻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獻縣承前啟後、加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是提升實力、促進轉型、爭先進位,跨入全省中等以上發展水平縣市行列的攻堅期。科學編制和實施《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對我縣搶抓機遇、突破瓶頸、提速發展,打造滄州經濟重要增長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規劃緊密結合縣情實際,特別是“十一五”期間發展成果,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七屆六次全會、市委七屆十次全會精神和《中共獻縣縣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著重闡明今後五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是我縣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宏偉藍圖。
第一章 發展現狀和環境分析
一、“十一五” 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十一五”時期,是獻縣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成就最為突出的時期之一。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和各種困難挑戰,全縣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牢牢把握“好中求快、以快趕強、跨越發展”的主基調,深入實施“四化突破”戰略(“四化突破”,即新型工業化在項目建設和特色產業上求突破、新型城鎮化在城鎮規模和建設品位上求突破、經濟國際化在招商引資和出口創匯上求突破、農業農村現代化在農民收入和基礎設施上求突破),攻堅克難,真抓實幹,全縣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平穩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主要指標均完成或超額完成,為“十二五”及更長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整體實力明顯增強。“十一五”末,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16.3億元,較“十五”末增加66.3億元,年均增長18.4%,增速較“十五”期間提高4.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十五”末的24.8:50:25.2調整為20:53.8:26.2,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人均GDP達到19096元,較“十五”末增加10330元,年均增長16.8%;財政收入達到4.24億元,較“十五”末增加2.85億元,年均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229.75億元,較“十五”期間增加189.58億元,年均增長3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1.8億元,較“十五”末增加12.57億元,年均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05元,較“十五”末增加7225元,年均增長15.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2元,較“十五”末增加2052元,年均增長11.9%;全縣用電量達到5.8億千瓦時,較“十五”末增加3.6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1.4%;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到80億元,較“十五”末增加45.3億元,年均增長18.2%。上述主要經濟指標,絕大多數較“十五”末實現翻番,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1倍、財政收入增長2.06倍。
(二)重點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工業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十一五”期間,全縣新上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66個,總投資198.2億元,其中“三五八十”項目44個,總投資160.5億元。繼燕京啤酒、泰樂鑄造、泛美服裝之後,諾信機械工程材料、日新集團縣城新區、知新機械製造、騰躍環保設備、藍馬汽保設備、滄華園棗業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投產或開工建設。騰躍環保設備、萬邦重型機械、宏光包裝材料等一批“三五八十”項目被列為省重點項目。“十一五”期間,全縣億元以上項目個數、投資總額分別是“十五”期間的11倍和16.8倍;省重點項目從無到有、由少到多,進入全市先進位次,在2009年全市項目建設考核中我縣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獎勵。啟動獻縣工業聚集區建設,著力搭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平台,全縣累計整理置換和爭取用地指標5785畝,為項目落戶工業聚集區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獻縣工業聚集區被省政府確定為“省重點培育產業聚集區”,到“十一五”末共入駐投資超千萬元企業62家,總投資115.2億元,集聚效應不斷增強。在項目建設的強力拉動下,民營企業、特色產業、鄉鎮經濟快速躍升。全縣規模企業由“十五”末的67家增至124家,規模以上工業占全部工業經濟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2%上升至56.5%;泰樂鑄造、日新制瓶、燕京啤酒等重點企業,規模效益同步提升,2010年日新集團納稅達到4550.6萬元,燕京啤酒納稅達到4411.9萬元。扣件鑄造、建儀建材、食品飲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特色產業不斷壯大, 2006年被命名為“中國扣件鑄造之鄉”, “十一五”末四大產業總產值、利稅和從業人員分別達到165億元、17億元和7.5萬人;裝備製造和啤酒產業迅速發展,2009年啤酒產業被評為“河北省十強特色產業”, “十一五”末裝備製造和啤酒產業產值分別達到91.6億元和12億元。鄉鎮經濟快速崛起,全縣稅收超千萬元的鄉鎮由“十五”末的1個增至6個,南河頭鄉、樂壽鎮、河街鎮、淮鎮4個鄉鎮稅收突破3000萬元,其中南河頭鄉突破6000萬元,是“十五”末的11.6倍,年均增長63%。
(三)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實現新突破。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組建縣行政服務中心,大力實施“三減一提”和“服務視窗亮起來”工程,減少行政審批環節、減少行政收費項目、減少行政收費數額,行政效能快速提升。“十一五”期間,先後消減行政審批事項100餘項,壓縮行政收費4600餘萬元,進一步減輕了企業、民眾負擔。積極推行部門收費基數核定、部門承諾公開、重點納稅企業收費定額、新引進企業重點保護和進企業行為審查五項制度,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寬鬆的環境。建立完善了財政集中支付、部門預算、綜合預算、“收支兩條線”等制度,有效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大力推行並嚴格執行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出讓、政府採購、產權交易等制度,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進一步規範了政府行為,有效預防了腐敗現象發生。穩步實施農村綜合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了體制機制。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招商引資獎勵約束機制,積極開展“小團組”招商、“一把手”招商、“聯誼會”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動,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效。“十一五”期間,全縣累計利用外資8395萬美元、引進內資58.7億元,分別是“十五”期間的3.1倍和3.7倍,年度引進外資、內資均位居全市前列。
(四)“三年大變樣”深入推進,城市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緊緊抓住全省深入開展“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活動的有利時機,大手筆規劃、大氣魄投入、大力度實施,使“十一五”時期成為我縣歷史上城建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成效最為顯著的時期。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修編,以及縣城22個專項規劃、6平方公里城市設計和部分小城鎮規劃編制,縣城規劃區31.2平方公里區域實現控規全覆蓋。高水平、大力度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十一五”期間累計投資55億元,新建欣苑、銀都、泰昌等商住小區31個、120餘萬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南新區道路、平安大街西段、東外環北延、工業街、北環路、南北大街等城區道路19條(段),構築起縣城區“九縱七橫”的道路新框架,縣城建成區面積由“十五”末的8.8平方公里擴大到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7.2萬人增至10.8萬人,城市化率由17.5%上升至32%。四星級銀都溫泉假日酒店、泰昌購物中心、中天商城、濱河帶狀公園、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中醫院遷建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大部分工程投入使用,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由“十五”末的11%上升至8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十五”末的35%上升至61%。大力實施水、電、熱、氣四大管網改造,城區集中供熱率達到55%,供水普及率達到100%,燃氣普及率達到75.3%。不斷加快城區綠化、美化、亮化步伐,縣城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414.1萬平方米,全市綠化考核連續兩年位居前三名。由於我縣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實績突出,2009年受到省委、省政府通報表彰,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進步獎。
(五)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再上新台階。“十一五”期間,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以“糧、棗、棉、菜、林”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生產格局進一步鞏固,肉鴨、雞、生豬、奶牛等特色養殖呈規模化發展。糧食連續五年喜獲豐收,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建成紅棗標準化生產基地30萬畝,實施紅棗改劣換優10萬畝,被授予“中國棗業十強縣(市)”;大力實施“百里棚菜長廊”工程,新建改造蔬菜日光溫室1.3萬個;完成堤渠路綠化172公里,速生豐產林保有量達到20萬畝,全縣林地面積達到7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2%,居河北省平原縣第二位。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獻王麵粉、滄華園棗業、樂壽鴨業、伊傑清真食品等龍頭企業進一步壯大,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9家,其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十一五”末全縣農業增加值達到23.2億元,較“十五”末增長87%;農業產業化率達到54%,較“十五”末提高8.8個百分點。農村新民居建設實現突破,河街小屯、淮鎮中街、南河頭東方屯等25個新民居示範村開工建設,總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農村面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下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456公里,較“十五”末增加346公里;自籌資金5000餘萬元,治理改造病險橋樑268座,基本解決了農村道路危橋問題;投資230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4.2萬畝;投資2094萬元,打配機井61眼、鋪設地下管道66.5萬米,有效解決了7.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投資3.5億元,新建220KV變電站1座、110KV變電站2座,升級改造35KV變電站9座,完成150個村的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任務,使廣大民眾用上了滿意電、放心電。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力度,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全縣年均轉移農村勞動力6萬人以上,農民年均增收近10億元。
(六)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教育工作,五年來先後投資1.2億元,完成縣一中擴建、8所城鄉標準化中學和15所農村項目校新建,消除全部中國小D級危房;大力實施中國小取暖設施改造、桌椅圖書配備、安保人員設定等工程,教育教學環境進一步最佳化,順利通過省教育督導評估驗收;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縣一中高考成績連續五年位居全市首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質量先進縣”。衛生工作,投資1.2億元,實施縣中醫院遷建、縣醫院擴建、縣婦幼保健院翻建、鄉鎮衛生院新改擴建等工程,創建標準化村衛生室424所,基層醫療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疾病防控、醫療救治、農村醫療等工作不斷加強,被命名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社會保障工作,以“六險、三院、一金、全覆蓋”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十一五”末參保對象達到7.2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1%,累計補償醫療費用10497萬元。投資3800萬元建成敬老院3所,可供1000餘名五保供養人員入駐,目前已入駐五保供養人員311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覆蓋範圍穩步提高,投資3200萬元建成廉租房304套、1.6萬平方米,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有所改善;投資5400萬元對2800戶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困難戶危房進行改造,改造面積15萬平方米,有力保證了農村困難民眾住房安全。深入開展扶貧開發、“進百村,幫萬戶”手拉手扶貧濟困、“愛心助教”、“特困職工救助”、“孤兒救助”、“千名黨員領導幹部大走訪”等活動,各類弱勢群體得到有效扶助,全縣貧困人口由“十五”末的 21.6萬減少至18.6萬,被授予“全省扶貧開發先進縣”。社會穩定工作,順利完成奧運安保、國慶60周年安保、世博安保、亞運安保等重大安保任務;大力開展打擊“兩搶一盜”、嚴打整治、打黑除惡、“三角地帶”治理等專項活動,社會治安秩序明顯好轉。我縣信訪目標綜合考核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一名,工作得到中央聯席辦和省、市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設立聯合接訪中心、建立信訪救助金制度等典型做法在全省推廣。深入開展乳製品、棗製品等專項治理活動,下大力保證廣大民眾食品藥品安全。全力做好安全生產工作,五年來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節能減排工作,“十一五”末全縣萬元GDP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0.931噸標準煤、818噸和705.6噸,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目標。武裝、審計、統計、司法、檔案、金融、郵政、通信、工商、質監等其他工作也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有的還步入了省市先進行列。
總體來講,“十一五”時期是獻縣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是遇到困難最多、取得成績最大的五年;是我們建設大項目、發展大企業、培育大產業,綜合競爭力快速提升的五年;是我們強力推進城市建設,城鎮面貌實現大變樣的五年;是我們改善民生投入最大、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是我們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大力推進和諧獻縣建設的五年。五年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始終不渝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加快發展的主旋律,深入實施“四化突破”戰略,不斷地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用創新的思維探索發展出路、培植競爭優勢、破解發展難題,為經濟社會的更好更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得益於始終不渝地扭住項目建設不放鬆,重點項目建設是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之舉、重中之重,五年來我們集中優勢力量,集中資源要素,集中硬性措施,積極謀劃,強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全縣經濟社會得以快速發展;得益於始終不渝地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獻縣經濟的大發展、快發展主要得益於招商引資的不斷突破,沒有招商引資的大發展、快發展,就沒有獻縣經濟的大發展、快發展;得益於始終不渝地推進城鎮建設,城鎮建設是推動縣域發展的強大引擎,五年來我們堅持以規劃為龍頭,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產業聚集為支撐,強力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縣城發展承載力、經濟拉動力和招商引資競爭力明顯增強,整體功能、人居環境和外在形象有了新的提升;得益於始終不渝地堅持以人為本,五年來我們每年都按照積極有為、量力而行的原則,確定實施一批惠民利民工程、實事,讓民眾切實感受到了巨大變化、得到了實惠,進而轉化成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
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需要我們倍加珍惜,並在今後工作中繼續堅持並不斷發揚。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強縣立縣的大企業、大項目少,尤其是“三五八十”項目還不夠多。二是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增長方式比較粗放,產業產品檔次較低,技術含量不高,企業多而不強,品牌建設乏力。三是城鎮化水平低,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後,中心城鎮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小城鎮建設進展較慢。四是項目用地緊張、企業融資困難、技術人才匱乏的問題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縣域經濟發展。五是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仍然突出,鄉鎮發展不平衡,社會事業欠賬較多,民生領域還有不少薄弱環節,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
二、“十二五”時期發展環境分析
當前,我縣正處於城市功能上升、發展方式轉變、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轉型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既存在重大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首先,要看到面臨的機遇。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步入“後危機”時代,將在調整中逐步恢復增長,經濟結構加速轉型,產業轉移不斷加快。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並將逐步實現由出口主導向內需拉動轉變,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加速推進,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升級,經濟將進入新一輪的擴張期。環渤海地區經濟快速崛起、河北省建設沿海強省戰略的深入實施、京津冀都市圈建設的加快推進、黃驊綜合大港全面建設,都為我縣發揮區位、產業和生產要素優勢,擴大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和支柱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從獻縣自身看,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基礎設施條件和發展承載能力都躍上了一個大的台階,燕京啤酒、日新制瓶、泰樂鑄造、泛美服裝等一批重點企業經濟支撐作用不斷增強,部分民營企業完成資本積累,步入快速發展階段。同時,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國重點蓄滯洪區、革命老區和財政省直管縣,我縣有望獲得國家、省、市相對較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尤為重要的是,我們在實踐中闖出了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要求、具有獻縣特色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新路,各級幹部洞察信息、把握先機、駕馭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全縣上下士氣高漲、精神振奮、信心十足,謀發展、盼發展的強烈願望正在轉化為促進發展、加快發展的實際行動。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面臨的挑戰。從外部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人民幣升值外在壓力增大,通脹預期明顯提高,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周邊縣市競相發展,區域競爭日趨加劇,加快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從獻縣自身看,經濟總量小、社會事業欠賬較多、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產業特色不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鄉鎮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然存在,權衡總量增長、結構調整、節能環保、集約發展的難度較大;在國家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扣件鑄造等部分高耗能行業面臨生存危機,亟待轉型升級;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供求關係變化,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空間受到一定限制。
“十二五”時期,是決定獻縣能否繼續保持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全縣上下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充分認識獻縣未來五年發展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牢牢抓住各種機遇,有效化解各種矛盾,以“坐不住”的責任感、“等不得”的緊迫感和“慢不得”的危機感,站在新起點,瞄準新目標,實現新跨越,切實肩負起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歷史責任。
第二章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成為滄州經濟重要增長極、跨入全省中等以上發展水平縣市行列這一戰略目標,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工業強縣不動搖、項目建設不動搖、對外開放不動搖,打京津對接牌、唱產業承接戲、念借力發展經、走富民強縣路,全力抓好項目建設龍頭帶動、城鎮化建設提質提速、鄉鎮經濟晉位升級三項重點工作,下大力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獻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堅定不移地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深入實施項目帶動和投資拉動戰略,以發展大產業、建設大基地、培育大園區、快上大項目、開展大招商、城鎮大變樣為抓手,推動縣域經濟大發展、快發展,實現項目強縣與跨越發展的有機統一。
2、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關注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讓人民檢驗,積極促進充分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完善社會保障,著力推動公共服務與公共投入均等化,實現富民與強縣的有機統一。
3、堅持把統籌兼顧作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縣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的有機統一。
4、堅持把綠色發展作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導向。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貫穿到推進各項事業的始終,培育綠色產業,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綠色增長,積極落實節能減排任務,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5、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工作機制,減少審批環節,簡化辦事程式,最佳化發展環境,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積極推動各方面創新,以創新帶動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實現改革創新與科學轉型的有機統一。
三、奮鬥目標
根據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到“十二五”末,我縣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達到全省中上游水平,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縣城規模不斷拓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1、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到“十二五”末,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55億元,年均增長17%;人均GDP達到4.18萬元,年均增長17%;財政收入達到10.5億元,年均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883.5億元,年均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95.2億元,年均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680元,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70元,年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9.87億元,年均增長18%。
2、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穩固,傳統產業實現晉檔升級,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服務業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到“十二五”末,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11:54:35。
3、城鎮建設呈現新面貌。縣城建設進一步加快,城市功能和建設品位明顯提升,小城鎮建設實現新突破,社會結構更加合理,城鎮人口比重大幅提高,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城鎮化率達到54%。
4、對外開放再上新層次。依託地理區位、生產要素、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抓住製造業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等有利時機,積極主動地承接國內外產業輻射、產業轉移、產業配套;不斷壯大出口規模、提升產品層次和附加值,努力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外經、外資、外貿的新突破。
5、節能環保達到新水平。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萬元GDP能耗、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控制在省市下達目標範圍內;耕地面積不少於106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3.5%;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9.5平方米;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5%以上,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
6、民生事業發展取得新業績。城鄉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民眾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教育水平明顯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學前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實現較快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全縣總人口控制在60.95萬人以內;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民主法制建設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第三章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推進工業經濟跨越發展
“十一五”期間,雖然我縣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並湧現出了燕京啤酒、日新制瓶、泰樂鑄造等一批支柱企業和知名品牌,但與打造重要經濟成長極、實現跨越發展的要求相比,工業經濟總量小、大項目和龍頭企業少、總體水平偏低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十二五”時期,要繼續堅持以重點項目建設為總攬,深入實施“三五八十”、“四大兩升一換代”和“再造、創新、創優”三大工程,增投入、上項目、擴總量、優存量、調結構、轉方式,加快培育支柱企業,提檔升級特色產業,不斷增強縣域競爭力。
1、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牢牢抓住重點項目建設不放鬆,積極謀劃建設一批強縣立縣的大項目、大企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戰略支撐。按照“開工建設一批、簽約引進一批、培育壯大一批”的思路,加強督導調度、強化跟蹤服務,確保藍馬汽保設備、華錨預應力材料、渤海機電設備、九鼎冶金機械、萬邦重型機械等一批續建項目如期投產達效,儘快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指定專人協助辦理各項手續,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啟動實施薛氏太陽能製品、亞鑫環保設備、廣普節能設備、日新易拉罐、泰樂壓力容器、北京軍用帳篷等一批“三五八十”項目,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抓住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的有利時機,深入開展全民招商,引進建設一批市場前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高的大項目、好項目;鼓勵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優勢明顯的企業通過增加投入、強強聯合、產業配套、與大企業對接等形式,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經濟效益,打造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四梁八柱”。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縣產值超“三五八十”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90家以上,納稅超千萬元的達到25家以上。
2、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按照“育龍頭、擴規模、成鏈條、創品牌”的整體發展思路,擴充總量,提升檔次,做大做強裝備製造、食品飲品、紡織服裝等產業。在龍頭企業建設上,以日新集團、泰樂鑄造、燕京啤酒、泛美服裝、知新機械製造、諾信機械工程材料等企業為重點,著力打造產業領軍企業。在擴規模、延鏈條上,加快推進藍馬汽保設備、渤海機電、維新抽紗、薛氏太陽能製品、瑞科環保機械、金昊管材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堅持主產業擴張與產業鏈條延長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引進建設一批產業關聯度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和項目,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工業發展,進一步壯大產業集群。裝備製造業:按照“發展整機、壯大配套、培育龍頭、推進聚集”的總體思路,積極引進壯大符合新興產業發展要求的環保除塵設備、太陽能電力裝備、高端工具機製造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最佳化提升建築工程裝備業,努力打造涵蓋金屬加工、零配件製造到成品生產的產業鏈條。到“十二五”末,裝備製造業實現銷售收入132億元、利稅總額15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到80家。其中,建築工程裝備業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利稅總額5.5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到50家。食品飲品業:不斷拓展啤酒上下游產業,積極發展以啤酒生產中間產品利用為特色的循環經濟和以棗類保健食品開發、畜禽深加工、綠色有機食品加工為主的高檔食品生產,引導食品飲品業向產品結構多元化、品種檔次高級化、產業結構基地化、生產技術高新化、企業規模大型化方向發展。到“十二五”末,食品飲品業實現銷售收入 65億元、利稅總額 7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到30家。其中,啤酒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總額4億元。紡織服裝業:以西城、本齋、商林為中心,全力打造滄州西部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優質棉產加銷一條龍經營集散地;不斷完善產業鏈條,重點承接京津等地及沿海發達地區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大力發展高檔機織服裝和針織服裝,依託泛美等龍頭企業提高服裝自主設計能力,不斷拓展服裝加工貿易的產品領域和市場領域。到“十二五”末,紡織服裝業實現銷售收入24.8億元,利稅總額2.6億元,年均遞增10%,把我縣建設成區域特色顯著、龍頭帶動作用明顯、產品技術含量較高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新能源產業:瞄準國家產業政策的發展方向,結合獻縣實際,按照“重點突破、吸納承接、融合提升”的要求,積極引進大型能源公司,進行地熱發電、地熱供暖、溫泉洗浴、溫泉療養的梯次開發,重點抓好總投資5億元的溫泉娛樂城項目,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積極引進培育太陽能光伏發電、秸桿發電、鋰電池等新興能源產業,逐步提高全縣產業發展水平。在創品牌上,鼓勵企業通過引進技術、嫁接改造、產業配套、與科研院所對接等形式,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產品檔次和附加值,積極爭創一批中國名牌、省名牌和著名商標,提升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
3、發展壯大園區經濟。抓住全省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工業聚集區建設的重要機遇,按照“企業集中、產業集群、資源集約、功能集合”的原則和確定一個高水平的規劃、建設一套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培育一批有規模和實力的龍頭企業、形成一條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組建一個強有力的管理機構“五個一”的標準,全力推進縣工業聚集區建設,爭創省級產業聚集示範區。在空間布局上,著力打造“兩中心”(即工業聚集區綜合服務中心和物流服務中心)、“兩主軸”(即貫穿工業聚集區的濱河生態景觀軸和連線縣城與工業聚集區的城市互聯軸)、“四園區”(即裝備製造產業園、食品工業園、新能源產業園和紡織服裝產業園)。在發展理念上,按照“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共同發展”的思路,一方面通過發展產業園區,引導重點產業聚集發展,提升產業規模檔次;另一方面,通過關聯傳導拉動城區空間拓展,促進縣城南北緊密聯繫,實現資源共享、聯動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突出抓好富強大街以南、北邱莊以東、鄭唐莊以北、孟圈以西6平方公里起步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將獻王路向南延伸至307國道,富強大街東延至連線線,加快工業區路網建設,實現縣城與工業聚集區道路的對接。進一步加大土地整理置換力度,加快工業聚集區征地步伐,確保項目引得來、落得下、建得快;嚴把投資額度、投資強度、產業檔次、環境保護等關口,不斷提高入區企業質量;進一步創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五年內力爭新引進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25個以上,到“十二五”末,縣工業聚集區工業總產值達到24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占全縣工業經濟的比重達到70%以上,稅收突破5億元,成為華北地區裝備製造業聚集區和中國北方食品工業專業化生產基地。各鄉鎮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設施,加快推進鄉鎮工業聚集區建設,全力打造拉動縣域和鄉鎮經濟晉位升級的新引擎。力爭到“十二五”末,南河頭、陳莊、河街、郭莊、淮鎮、高官、十五級、陌南、壘頭等鄉鎮的工業聚集區初具規模,礦山配件、建築扣件、除塵設備、建築儀器、漁桿漁具、紅棗加工、棉花加工、汽車附屬檔案等產業進一步規範壯大,形成一鄉一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二、著力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不斷增強發展承載能力
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時期是我縣城鎮化發展的提速時期,緊緊抓住機遇,在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的基礎上,按照“城鎮建設三年上水平、城鎮發展三年出品位”的思路,強化規劃約束,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產業和人口集聚為支撐,全面推動城市環境質量、聚集能力、承載功能、居住條件、風貌特色、管理服務上水平,提升城市品位,為實現科學發展、富民強縣提供有力支撐。
1、明確縣城發展總體思路。以建設宜居城市為目標,著力打造“水城”、“綠城”、“溫泉城”。“水城”主要完善北排河、黑龍港河支渠兩條河流水系,建設城東工業區獻王湖,打造盧莊水面景觀,使縣城水面面積達到千畝以上。“綠城”主要沿黑龍港河支渠和北排河打造寬70米的綠色景觀帶,使其成為水清、樹綠、綠水相間、景色相映的特色景觀。加大子牙河兩堤綠化力度,建設環城防護林帶,加快森林公園、濱河公園、獻王陵公園、小型公園建設,積極實施道路綠化、庭院綠化、街頭綠化和拆牆透綠工程,全力打造綠色縣城,力爭兩年達到省級園林城市標準,五年達到國家級園林城市標準。“溫泉城”主要是依託地熱資源優勢,加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重點發展地熱發電、溫泉旅遊度假養生、現代觀光農業等產業,使地熱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2、加快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東拓、南進、西聯、北改”戰略,發展新城區,改造老城區,最佳化城市建設布局。“東拓”,以任德高速為依託,南環路向東延伸,修建任德高速連線線,富強大街東延線,構築東部路網框架,積極鼓勵有條件的行政事業單位向東部區域集中,建設行政服務區。“南進”,獻王路向南延伸至307國道,與106國道共同構築起“金三角”工業區道路骨架。加大城南新區建設力度,實施商業區、森林公園、體育場等工程建設,擴大縣城規模、完善縣城功能。“西聯”,完成106國道繞城工程,濱河大街、南環路向西延伸連線至新106國道,重點建設西部倉儲物流區。“北改”,以北排河治理改造、青年大街、新華路拆遷改造為重點,有計畫、有步驟地實施一批舊片區和“城中村”改造工程,逐步解決舊城區房屋破舊、設施落後的狀況,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提升縣城整體建設水平。著力抓好龍騰首府、鳳凰城、獻王御花園、濱河家園等一批商住小區建設,五年建設商住房面積260萬平方米,保證城區擴張、人口聚集需求。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五年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積20萬平方米,使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加強城區給排水管網及其配套工程建設,加快城區污水收集管網、雨污分流管網改造,提高縣城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啟動實施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
3、著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按照“精心、精細、精品”的要求編制、執行和管理好城市規劃;要進一步完善各項城市管理制度,以制度促進管理、約束行為;要突出抓好環境衛生、街道綜合整治和各項專項整治,努力創建省級衛生城市。
4、加快小城鎮建設。大力培育以106、307國道沿線為重點的商林、陳莊、河街、淮鎮等小城鎮,結合工業化進程,吸引非農人口聚集,推動小城鎮擴容升級,逐步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統籌發展格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