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起,作者多次踏上地處長江中游不為人知的神奇孤島百里洲實地調查採訪。最長時,在島上住一個冬天;最短時,住一兩個月,歷經5年,寫成此書。本書從清末寫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結束,一方面是水災頻繁,另一方面是社會動盪,而這些又引發了激烈的社會矛盾。矛盾關係到黑幫勢力、商會、土匪、日本鬼子,還有抗日遊俠等,大量的訪談,詳盡的史料,讀來令人驚心動魄,更有大歷史的啟迪。
基本介紹
- 書名:獨立調查啟示錄:革命百里洲
-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348頁
- 開本:16
- 作者:趙瑜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24110477, 978722411047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軍人、商人、農民、貪官、土匪,長江孤島爭奪戰,驚心動魄百年史
2.以長江的一個孤島為歷史切入點,從晚清到民國,寫官匪之爭、國共之戰,一場災難場景中的人間活劇,書的一開始就寫把貪官殺了,寫得驚心動魄。
3.真人真事卻卻寫得如同小說般跌宕起伏,寫的人一氣呵成,讀的人酣暢痛快,文字一流,絕對的閱讀快感。
書中寫土匪抗日的故事,用大快人心、盪氣迴腸來形容都不為過。
2.以長江的一個孤島為歷史切入點,從晚清到民國,寫官匪之爭、國共之戰,一場災難場景中的人間活劇,書的一開始就寫把貪官殺了,寫得驚心動魄。
3.真人真事卻卻寫得如同小說般跌宕起伏,寫的人一氣呵成,讀的人酣暢痛快,文字一流,絕對的閱讀快感。
書中寫土匪抗日的故事,用大快人心、盪氣迴腸來形容都不為過。
作者簡介
趙瑜,山西人,以紀實寫作著稱。出版《中國的要害》《強國夢》《兵敗漢城》《馬家軍調查》《革命百里洲》《尋找巴金的黛莉》《王家嶺的訴說》《火車頭震盪》等30餘部作品,多次轟動。蟬聯三屆趙樹理文學獎、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三屆中國作家獎、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曾主持拍攝多部紀錄片並獲獎。現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山西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媒體推薦
自覺的文體意識和對於表現內容的個性追求,使《革命百里洲》在文學表現方面具有明顯的創新和“革命”意義。章回體結構敘述和書話語言的運用,將深沉、豐富的內容通俗化,使包含殘酷爭奪、人性、人道、情感和土地權利、人物命運改變等等內容的描寫更讓人容易理解接受。《革命百里洲》持民間立場,繪製峽江農村歷史現實生活畫卷,堪稱報告文學力作,當今書海一部奇書。
——魯迅文學獎評語
我覺得趙瑜的《革命百里洲》提供了上世紀前半期中國農村發展的圖畫,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社會學話題。
——張頤武
——魯迅文學獎評語
我覺得趙瑜的《革命百里洲》提供了上世紀前半期中國農村發展的圖畫,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社會學話題。
——張頤武
圖書目錄
引 子
第一章 堤畔碎屍
第二章 滄海桑田百里洲
第三章 金島銀碼頭
第四章 一支手槍與四個叛徒
第五章 從吃大戶到殺土豪
第六章 蘇維埃失敗
第七章 革命文化之歌
第八章 腐瘡圖畫
第九章 地下黨和一個排
第十章 群雄戰寇
第十一章 最後的民國
第十二章 決戰前夜
第十三章 決 戰
第十四章 占領百里洲
第十五章 追殺匪首
第十六章 新政時艱
第十七章 土地上的肉搏
第十八章 土改景象革命狂潮
現實的記敘
續 章 鄂省百年災荒考
本書參考文獻及書目
附 錄 百里洲記行 胡世全
寫在《獨立調查啟示錄》後面
第一章 堤畔碎屍
第二章 滄海桑田百里洲
第三章 金島銀碼頭
第四章 一支手槍與四個叛徒
第五章 從吃大戶到殺土豪
第六章 蘇維埃失敗
第七章 革命文化之歌
第八章 腐瘡圖畫
第九章 地下黨和一個排
第十章 群雄戰寇
第十一章 最後的民國
第十二章 決戰前夜
第十三章 決 戰
第十四章 占領百里洲
第十五章 追殺匪首
第十六章 新政時艱
第十七章 土地上的肉搏
第十八章 土改景象革命狂潮
現實的記敘
續 章 鄂省百年災荒考
本書參考文獻及書目
附 錄 百里洲記行 胡世全
寫在《獨立調查啟示錄》後面
後記
古今中外著書人,一個共同願望,就是把作品留下來,傳之久遠,讓後人後世也喜歡。不過,要實現這一願望,作家自己卻做不了主,根本沒有決定權。
決定權在誰手裡呢?應該說,這個權力,在讀者和出版家手中。出版社的編輯們,眼睛很毒辣,最懂得讀者的趣味,當往日新書變成舊書之後,還能看出需求和意義來,由是決定了作品的存亡。作品命薄者,人家束之高閣;作品命大者,人家重新推出。作家在一旁乾瞪眼,拿讀者和編者沒法子。
每逢舊書新出,作家便有些惶惶然的欣喜,由不得要感謝編者,也堅定了為讀者真誠寫作的信念。只有作家付出真誠,才能換取讀者的真誠。為泡沫需求而寫,為一時功利而作,讀者便不買賬。茫茫書海,那么多好書還看不過來,誰還顧得上假眉三道的偽文章?
從這個意義上說,作家的命運,就捏在讀者手中。對於商戶而言,顧客便是上帝;對於作家而言,讀者才是主人。
這一回,陝西人民出版社的聖賢們,把我過去的篇章整肅了一番,舍掉一部分,留取一部分,編成了六冊套書。我先是對向晨等編輯友人舉杯致謝,而後酒醒,腦子降溫,由不得面對自已三十年的寫作進行了一次反省:哪些作品值得人家勞費精神?為什麼舍掉另外一批舊作?其中有什麼道理?今後怎樣寫下去?這時才悟到,黃河西岸眾鄉黨,結結實實給我上了一課。
是為後記。
趙瑜
2014年3月3日於京
決定權在誰手裡呢?應該說,這個權力,在讀者和出版家手中。出版社的編輯們,眼睛很毒辣,最懂得讀者的趣味,當往日新書變成舊書之後,還能看出需求和意義來,由是決定了作品的存亡。作品命薄者,人家束之高閣;作品命大者,人家重新推出。作家在一旁乾瞪眼,拿讀者和編者沒法子。
每逢舊書新出,作家便有些惶惶然的欣喜,由不得要感謝編者,也堅定了為讀者真誠寫作的信念。只有作家付出真誠,才能換取讀者的真誠。為泡沫需求而寫,為一時功利而作,讀者便不買賬。茫茫書海,那么多好書還看不過來,誰還顧得上假眉三道的偽文章?
從這個意義上說,作家的命運,就捏在讀者手中。對於商戶而言,顧客便是上帝;對於作家而言,讀者才是主人。
這一回,陝西人民出版社的聖賢們,把我過去的篇章整肅了一番,舍掉一部分,留取一部分,編成了六冊套書。我先是對向晨等編輯友人舉杯致謝,而後酒醒,腦子降溫,由不得面對自已三十年的寫作進行了一次反省:哪些作品值得人家勞費精神?為什麼舍掉另外一批舊作?其中有什麼道理?今後怎樣寫下去?這時才悟到,黃河西岸眾鄉黨,結結實實給我上了一課。
是為後記。
趙瑜
2014年3月3日於京
序言
引子
從1998年夏天起,我們幾番踏上長江中游這孤島,先是度過了那段嚴酷的夏季洪荒,後來又度過了一個秋天和一個寒冬。孤島賜予我們歷史與現實的悠長故事,既華美且深重。江風獵獵,紅日升沉,舟楫搏浪,農夫雄深,這許多故事和故事的主人,初始在我們胸中激盪不息,然後漸次沉澱,最終從心底涌溢而出。
江水西來東去,拍打著堤岸,發出響動,孤島默然。高出江水三米多,便是肥黑的泥土,翻騰著千百年的腐腥氣。魚鱗牛角,獸骨人屍,殘犁斷劍,朽木枯枝,農家在耕種時節,對於這一切並無須細辨,深翻下去碾作肥塵,放水插秧好長禾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赤腳人就這樣書寫著波瀾壯闊的田野史詩。
悠悠,不廢江河萬古流,重歸百里洲。
這聳立在大江中心的孤島就叫百里洲。滾滾長江從三峽奔涌而出,挾天下霸王氣,辭巴蜀而入荊楚,一過宜昌葛洲壩,漸呈浩蕩之勢,水面越來越寬闊,如潮似海,向東向東,誰可阻攔誰可擋?正是百里洲,如一艘不沉巨艦,抓牢了江底千年石,力劈大江為南北。江濤自此處枝分為二,發獅吼,抖怒濤,呼嘯過島又合二為一,向著荊州涌去。因而這古老縣府,便叫做枝江縣。往東,是松滋、江陵、沙市、石首、監利、公安、赤壁、洪湖、嘉魚、武漢……
百里洲上,沃土縱橫,當是大江肆意打造,千百年沖積泥沙所致。蒼天憐惜缺田少地的農人,賜給荊楚祖孫一塊通靈寶地,是無私的大自然與勤奮的華夏民族和諧共建的結晶。
數年前,趙瑜和胡世全首次渡江登島,對這裡的一切都極陌生。恕我眼界狹窄,此前在湖北省有關江防史料中,在朋友們的言談交流里,從來沒有聽說過“百里洲”這個地名。胡世全先生是湖北本土作家,久居宜昌,他也只是在知青插隊時代,聽說此地知青的工分高於湖北所有農村,每個全工可在一塊錢以上,其餘事則一概不詳。早年間學大寨運動席捲全國,大寨已成全國農村典範,而大寨人的工分也勉強達到每工一元錢以上。可見百里洲曾經是一個富庶的好去處。人民公社集體化時節,北方農民們知青們,隱隱約約聽說長江中游地區某社隊的工分可達一塊多錢,一年竟可收入三四百元,天天吃大米,便如同夢裡天堂,感嘆自家命不好,生在了貧瘠的苦寒地方,這輩子也趕不上幸福的湖廣人了。
百里洲的人民幸福嗎?登島後第一件事,便和當地鄉官上堤走動。我們沿大堤行進。這堤壩圍繞全島一圈,達70公里有餘。駐足堤上,望四面驚濤駭浪,始知這堤壩實在是島上近10萬百姓世世代代的保命堤,一旦決口,無路脫逃。每年夏季秋季,大江漲水不止,江道河床逐年升高,濁浪撲堤濕腳,堤內一如平底鍋盆,長江水位明顯高於全島,決堤沒頂,人必如螻蟻,如魚鱉,如敗葉,如片瓦……
歷史上,百里洲原是個被江河切成塊的洲灘,有99小洲之說。只因沃土豐饒,太誘惑官民,故屢建城郭,又因江流肆意,城基屢建屢潰。至明初,大洲小洲漸漸淤連成巨洲。這時有一位叫龔春台的人,他首倡洲民開始了築堤永固的壯舉,最終把百里洲的歷史物化成一個滄海桑田的整體。龔春台就是百里洲人萬代景仰的先爺。
此後,長江主航道從洲之南改道洲之北,尤在清道光年間之後,逐漸趨於常態至今。孤島雙江怒,往來無綱常。明初以降,洲堤時危時潰,洲土乍豐又廢。細察史書便知,清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百里洲三度大水撕堤,潰決如海,人畜漂沒,地廢民流。堤防太弱了,就不能生存。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百里洲上,第二次出現了一位龔春台式的英雄 ,名叫路飛霄,他淚呈縣衙,訴再修大堤。經百般周折後,縣令準復。而這位縣令批是批了,卻批下來一個“自費”修堤。路飛霄雖出身寒士,卻立大誓稱:大堤三年不修復,願以身殉堤!為喚醒洲民造福子孫,他歷三載不更衣,三載不剃頭,三載不會友,三載不歸家,率全洲百姓日夜修堤,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米,於康熙四十六年,巍巍長堤江中立,百里洲堤防大功告成。——這在當時已屬巨大工程。
不幸的是,洲堤既竣,滿清總督卻再不想以洲堤為負擔,故頒發條例,令百里洲“自修自衛,毋侯官佑造冊報部之渝”。這一個“自修自衛”,把個百里洲大堤定成了民修民管的民堤。
經民國戰亂,日寇橫行,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代初,由國家水利決策機構主持,將百里洲劃為荊江分洪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在1954年的大洪水來臨之際,炸堤分洪,以解江漢平原之危。1998年夏日洪荒我們採訪時節,也就是世紀之交的年代,百里洲大堤仍未列在國家確保的“官堤”計畫之內。還是民堤自理,負重沉沉。
百里洲屬枝江縣。歷史上歸屬過荊州府,也歸屬過宜昌府。現屬宜昌。
1900年7月26日下午,一位名叫章太炎的青年學者顯得很焦躁不安。他奔赴上海滬西一個叫張園的地方去參加聚會,參與組織“中國議會”的活動。他激奮地講演,反對滿清帝國的種種主張。驚世駭俗的是,他舉起利刃,抓過自己腦後的長辮子,“刷”地一聲響處,中國第一根斷掉的長辮瞬間落地。這也許是一個標誌性的時刻。斯時,他甩掉了滿清的馬褂,赤臂而呼,決斷而為。匆促間無衣可換,他當場就穿起了朋友遞過的一套西服。這也許又是一個象徵性的更換。史載章太炎“會執友以歐羅巴衣笠至,乃急斷髮易服”,說的就是此事。11年後,以百里洲下游不遠處的武昌為先導,爆發了辛亥革命,中國人告別古老帝國,千萬條長辮紛紛落地,開始了中華民國以及後來共和國的漫漫旅程。
從1998年夏天起,我們幾番踏上長江中游這孤島,先是度過了那段嚴酷的夏季洪荒,後來又度過了一個秋天和一個寒冬。孤島賜予我們歷史與現實的悠長故事,既華美且深重。江風獵獵,紅日升沉,舟楫搏浪,農夫雄深,這許多故事和故事的主人,初始在我們胸中激盪不息,然後漸次沉澱,最終從心底涌溢而出。
江水西來東去,拍打著堤岸,發出響動,孤島默然。高出江水三米多,便是肥黑的泥土,翻騰著千百年的腐腥氣。魚鱗牛角,獸骨人屍,殘犁斷劍,朽木枯枝,農家在耕種時節,對於這一切並無須細辨,深翻下去碾作肥塵,放水插秧好長禾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赤腳人就這樣書寫著波瀾壯闊的田野史詩。
悠悠,不廢江河萬古流,重歸百里洲。
這聳立在大江中心的孤島就叫百里洲。滾滾長江從三峽奔涌而出,挾天下霸王氣,辭巴蜀而入荊楚,一過宜昌葛洲壩,漸呈浩蕩之勢,水面越來越寬闊,如潮似海,向東向東,誰可阻攔誰可擋?正是百里洲,如一艘不沉巨艦,抓牢了江底千年石,力劈大江為南北。江濤自此處枝分為二,發獅吼,抖怒濤,呼嘯過島又合二為一,向著荊州涌去。因而這古老縣府,便叫做枝江縣。往東,是松滋、江陵、沙市、石首、監利、公安、赤壁、洪湖、嘉魚、武漢……
百里洲上,沃土縱橫,當是大江肆意打造,千百年沖積泥沙所致。蒼天憐惜缺田少地的農人,賜給荊楚祖孫一塊通靈寶地,是無私的大自然與勤奮的華夏民族和諧共建的結晶。
數年前,趙瑜和胡世全首次渡江登島,對這裡的一切都極陌生。恕我眼界狹窄,此前在湖北省有關江防史料中,在朋友們的言談交流里,從來沒有聽說過“百里洲”這個地名。胡世全先生是湖北本土作家,久居宜昌,他也只是在知青插隊時代,聽說此地知青的工分高於湖北所有農村,每個全工可在一塊錢以上,其餘事則一概不詳。早年間學大寨運動席捲全國,大寨已成全國農村典範,而大寨人的工分也勉強達到每工一元錢以上。可見百里洲曾經是一個富庶的好去處。人民公社集體化時節,北方農民們知青們,隱隱約約聽說長江中游地區某社隊的工分可達一塊多錢,一年竟可收入三四百元,天天吃大米,便如同夢裡天堂,感嘆自家命不好,生在了貧瘠的苦寒地方,這輩子也趕不上幸福的湖廣人了。
百里洲的人民幸福嗎?登島後第一件事,便和當地鄉官上堤走動。我們沿大堤行進。這堤壩圍繞全島一圈,達70公里有餘。駐足堤上,望四面驚濤駭浪,始知這堤壩實在是島上近10萬百姓世世代代的保命堤,一旦決口,無路脫逃。每年夏季秋季,大江漲水不止,江道河床逐年升高,濁浪撲堤濕腳,堤內一如平底鍋盆,長江水位明顯高於全島,決堤沒頂,人必如螻蟻,如魚鱉,如敗葉,如片瓦……
歷史上,百里洲原是個被江河切成塊的洲灘,有99小洲之說。只因沃土豐饒,太誘惑官民,故屢建城郭,又因江流肆意,城基屢建屢潰。至明初,大洲小洲漸漸淤連成巨洲。這時有一位叫龔春台的人,他首倡洲民開始了築堤永固的壯舉,最終把百里洲的歷史物化成一個滄海桑田的整體。龔春台就是百里洲人萬代景仰的先爺。
此後,長江主航道從洲之南改道洲之北,尤在清道光年間之後,逐漸趨於常態至今。孤島雙江怒,往來無綱常。明初以降,洲堤時危時潰,洲土乍豐又廢。細察史書便知,清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百里洲三度大水撕堤,潰決如海,人畜漂沒,地廢民流。堤防太弱了,就不能生存。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百里洲上,第二次出現了一位龔春台式的英雄 ,名叫路飛霄,他淚呈縣衙,訴再修大堤。經百般周折後,縣令準復。而這位縣令批是批了,卻批下來一個“自費”修堤。路飛霄雖出身寒士,卻立大誓稱:大堤三年不修復,願以身殉堤!為喚醒洲民造福子孫,他歷三載不更衣,三載不剃頭,三載不會友,三載不歸家,率全洲百姓日夜修堤,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米,於康熙四十六年,巍巍長堤江中立,百里洲堤防大功告成。——這在當時已屬巨大工程。
不幸的是,洲堤既竣,滿清總督卻再不想以洲堤為負擔,故頒發條例,令百里洲“自修自衛,毋侯官佑造冊報部之渝”。這一個“自修自衛”,把個百里洲大堤定成了民修民管的民堤。
經民國戰亂,日寇橫行,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代初,由國家水利決策機構主持,將百里洲劃為荊江分洪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在1954年的大洪水來臨之際,炸堤分洪,以解江漢平原之危。1998年夏日洪荒我們採訪時節,也就是世紀之交的年代,百里洲大堤仍未列在國家確保的“官堤”計畫之內。還是民堤自理,負重沉沉。
百里洲屬枝江縣。歷史上歸屬過荊州府,也歸屬過宜昌府。現屬宜昌。
1900年7月26日下午,一位名叫章太炎的青年學者顯得很焦躁不安。他奔赴上海滬西一個叫張園的地方去參加聚會,參與組織“中國議會”的活動。他激奮地講演,反對滿清帝國的種種主張。驚世駭俗的是,他舉起利刃,抓過自己腦後的長辮子,“刷”地一聲響處,中國第一根斷掉的長辮瞬間落地。這也許是一個標誌性的時刻。斯時,他甩掉了滿清的馬褂,赤臂而呼,決斷而為。匆促間無衣可換,他當場就穿起了朋友遞過的一套西服。這也許又是一個象徵性的更換。史載章太炎“會執友以歐羅巴衣笠至,乃急斷髮易服”,說的就是此事。11年後,以百里洲下游不遠處的武昌為先導,爆發了辛亥革命,中國人告別古老帝國,千萬條長辮紛紛落地,開始了中華民國以及後來共和國的漫漫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