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獨山子從油田開採起步,依煉化生產而發展。1909年成功打出第一口油井,揭開了新疆近代石油工業的序目。
據《新疆圖志》中記載,“獨山子有石油泉二,一在南麓,一在西麓,其色深紫,浮於水面,夏盛冬涸”。1909年,新疆地方政府出銀30萬兩,從俄國購進機器,在獨山子打出了新疆第一口油井。《新疆圖志》稱“井深七八丈,井內聲如波濤,油氣蒸騰,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數尺。”原油由俄國巴庫化驗結果為“每百斤可提取淨油60餘斤。”
清德宗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新疆布政使派員採集獨山子等地石油、石蠟赴俄國巴庫化驗。化驗結果:“每百斤可提取淨油六十餘斤,足與美洲之產相抗衡。”清宣統元年(1909年),新疆省政府用紋銀30萬兩從俄國購買鑽機、煉油釜及制燭機。鑽機安裝在獨山子開掘油井,井深25米左右,“油氣蒸騰,直涌而出”。
20世紀初,有關獨山子原油、黑油山瀝青丘、烏爾禾瀝青脈的記述,已經出現於地方官吏編撰的方誌書籍和中外地質學家的著述中。1909年,新疆商務總局在獨山子鑽鑿第一口工業油井,開新疆近代石油工業之先河。1936年至1943年,新疆地方政府與蘇聯合作,在獨山子進行石油開採和煉製,獨山子油礦成為當時與甘肅玉門、陝西延長齊名的三大油礦之一,原油年產量最高達到7321噸。1943年至1949年,獨山子油礦經歷了甘肅油礦局烏蘇油礦籌備處和新疆“三區”革命政府經營管理兩個時期,採油、煉油生產時斷時續,產量時起時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獨山子油礦僅有職工150名,2口出油井,日產原油3至5噸。
故事
新疆油田準噶爾盆地南緣地區油氣勘探全記錄之牛刀小試獨山子
中新網新疆新聞9月23日電(劉亞峰)獨山子油田是中國人最早觸摸石油的地方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油田人向準噶爾盆地南緣地區進行世紀南征的第一站。
從科學意義上說,獨山子油田的儲量不大、產量不高、規模生產周期不長。但是,其政治意義是巨大的——
獨山子油田是在新疆發現並進行工業性鑽探開採的第一個油氣田,是新疆石油工業的搖籃。
(一)
古時的烏蘇人有靠山吃山的福氣:點燈、潤滑馬車車軸這些事都不用花錢。要知道,十九世紀末期的新疆,買一根洋蠟需要半塊銀元,普通百姓根本消受不起。
他們的“靠山”,就是離烏蘇約莫20公里遠的一座光禿禿的長條形土山。開始,大家把那座土山叫做“禿山子”,慢慢念白了,就念成了“獨山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座土山上和它的周圍,漸漸冒出了32個泉眼,這些泉眼湧出的東西,下面是有鹹味的水,上面漂浮著一兩厘米厚的、淡紅色或深綠色的石油。
附近的居民用葫蘆做成的瓢來舀油。
1897年,清政府新疆商務總局開始開採獨山子的石油,所謂開採,仍然還是用瓢舀油,只不過收歸國有、不讓老百姓隨便舀而已,並未形成工業性的規模化。
1902年,新疆布政使聯魁執政時期,實行新政,創辦實業。他在烏蘇城內設勸工所,創辦勸工場,在獨山子用土法提鍊石油:將採得的石油放在鍋內加熱,分餾出看起來更透亮、燒起來冒煙少的油。
可以說,1902年是獨山子土法採油的開端之年。
這樣好的資源被如此落後的方式開採,自然引來了競爭者。
1906年,俄國商人闊卡巴夫向清政府提出要商租獨山子油田進行開發,但被清政府拒絕。
1906年,新任的新疆布政使王樹楠是一個現代工業的倡導者,因為他明白了清政府積弱受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現代工業極其落後。
在他主編的《新疆圖志·實業志》中,追述了新疆礦產豐富但歷年經營失敗的事實之後,嘆息說:“新疆礦產之盛若此,而礦利之難若彼,其盛衰之由,不斷可識哉。”
他在失望之餘,對獨山子“溢滿溝溪,遍地皆有”的石油,則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他說:“遍察南北諸礦,惟石油之富,利擅五洲” ,並提出:“築鐵路以便運輸,立公司以厚資本,運機器以省人力,設專科以儲礦材。”
在王樹楠的倡議下,新疆當局決定採集油樣到國外化驗。
1907年,鄔銘魁做為新疆商務總局總辦,派人採集獨山子、安集海、博羅通古、卡子灣、黑油山和庫車等地的油樣及將軍溝的石蠟樣去俄國化驗。
經分別蒸餾化驗分析,認為獨山子的油品性質最好,輕質油收率為60%,“足與美洲之產相抗衡”。
這樣的化驗結果,增強了清政府開辦油礦的信心。隨即,清政府準備進一步開採獨山子的石油。
1909年,清政府撥款30萬兩銀子,從俄國購進挖油機(頓鑽鑽機)和提油機(煉油裝置)各一套。提油機安放到迪化(烏魯木齊)的新疆省工藝廠。挖油機運到獨山子,用頓鑽的方式開掘了第一口油井——
“深至七八丈(約22米-25米),井內聲如波濤,油氣蒸騰,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數尺。”這就是史料上記載的獨山子、也是新疆用機器打出的第一口油井。
但即將土崩瓦解的清政府財力不足,打完這第一口井之後,再沒繼續鑽探,此後,仍然採用瓢舀式的土法採油。
總結一下清政府開採獨山子油氣田的成績——
據《續修烏蘇縣誌》記載:“獨山子石油廠,宣統元年(1909年)開辦,現接續開採,原產品年出五千斤,價額九百元,用土法開採,運至省城制煉”。
1910年的烏蘇市西湖鎮北城牆。1902年,新疆布政使聯魁在這裡創設了勸工所,開採獨山子石油。喬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攝 新疆油田供圖
(二)
1912年,楊增新任中華民國新疆督軍,執政新疆。
他看到俄國輸入新疆的石油數量增加很快,而且油價不斷上漲,就考慮抵制俄油,維護中國權益。
1913年,新疆礦務局成立,楊增新任命鄔銘魁為總辦,恢復新疆省工藝廠的煉油生產。同時改革採油辦法,將採油由官辦改為招商承包。商民承包後,僱工在獨山子等地開採,運到省城交售。
這種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獨山子油田石油生產力的發展。
比較典型的是商人余兆龍,他因為開採石油,一年向政府繳納“官廳銀”二百兩,日產油達到35公斤。
當時,在獨山子是用開採煤礦的方式挖井採油。
其方法是先在山坡上挖一條橫洞,然後在洞內挖若干個兩米多深的豎井,吊桶或吊人下去撇油。這樣的鑽采方式,能夠達到夏季日產原油五六百斤,冬季70多斤。
對於獨山子油田的開發,儘管在管理方式上改善了,但從技術角度說,仍然屬於土法開採石油,沒有現代工業的氣息,這種開採石油的方法一直延續了近20年。
有人估計,土法採油時期,獨山子共采出原油約100噸左右。
1936年,獨山子的原油被驢車拉到安集海煉油廠。阿迪力 繪 新疆油田供圖
(三)
1932年,新疆省主席金樹仁力圖採取先進工業方法開採獨山子油田的石油。他聯繫到德國的西門子公司,打算合作。
西門子公司派了工程師考察,並將獨山子原油樣帶回國內進行化驗,但再也沒有結果。
1934年,因迪化距獨山子比較遠,原油運輸極不方便,於是,新疆省政府就將宣統皇帝買的提油機遷至獨山子附近的安集海,在獨山子設立採油站,土法開採石油,將原油裝入大桶,用馬車拉運到“安集海煉油廠”提煉。
1934年9月份,“安集海煉油廠”開爐試煉成功,煉出了汽油和煤油。採油工作也有起色,原油產量的增加居然導致煉鍋容積和處理量不足了。
於是廠長張鳴璠攜帶油品到省府,一是報捷,二是請政府撥給經費,增加設備,進行擴建。
當時,把持新疆政權的軍閥盛世才正在忙於求助蘇聯、清除異己、穩定政權,所以,張鳴璠的請求一直沒有回音。
資金匱乏的張鳴璠終於熬不住了,無法維持生產。他和其他管理技術人員相繼離職,生產處於時開時停的狀態。
1936年,蘇聯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認為扶持盛世才有助於蘇聯在新疆的利益,於是,開始了和盛世才在新疆石油工業方面的“蜜月期”。
1936年4月,新疆省政府與蘇聯政府聯合組成“獨山子石油考查團”,8月又改稱“獨山子石油考查廠”,戴潤博任廠長。10月,安集海煉油廠撤消,其設備和人員與獨山子石油考查廠合併,成立新疆省政府與蘇聯政府合營的獨山子煉油廠。
煉油廠的業務範圍除煉油外,還包括地質調查、鑽井、採油。
說是合營,實際上雙方也沒有簽訂任何正式的契約或協定,沒有供雙方遵循的章程或檔案。
中方由省主席和邊防督辦任命廠長,新蘇合營的8年間,先後曾任命邊燮清、孫鎮甫、趙國元、王華閣、文自璇等五位廠長。
蘇方由蘇聯政府委派總工程師,先後派拉木則斯和聶列亭任總工程師。
廠長和總工程師的職權沒有人給明確劃分,所有廠內重要事務,均由總工程師經手,總工程師總攬生產、技術、計畫、財務、人事、銷售大權。全廠重要職員、工匠等均由總工程師招雇,事後,有時向廠長通報,有時就不通報。
而廠長只負責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籌建房屋,使人有地方可住;購買糧食,使人有飯可吃;購買零碎家具及向縣政府接洽等等。
至於中蘇雙方員工的待遇,相差非常懸殊,極不平等,明顯歧視中方——
蘇方普通員工月工資幾百元,而中方員工月工資只有幾十元。因而,雙方經常出現糾紛。
這個獨山子煉油廠,說是省營,可是業務上是由省政府哪個部門主管也不明確。
只有新疆省財政副廳長(後任代廳長)的毛澤民在1938年2月至1941年7月的任期內最重視和支持獨山子油礦發展,儘量撥給生產生活經費。
(四)
獨山子油田處在準噶爾盆地南緣天山北麓山前構造帶,是一個不對稱的穹窿背斜。
獨山子背斜是一個適宜石油遷移和儲集的構造,獨山子地質構造主要地層形成的時代為新生代第三系始新統,主要含油層系是沙灣組和塔西河組。
全系厚度約1800米,分下、中、上三層:下層厚約200米,為河湖兩生層;中層厚約330米,為河生層;上層厚1300米,為麓山河生層,此層中有油苗5—6層,氣多油少,大部在斷層附近,各油層厚度約1—2米,油層上下都有水層。地質構造複雜,極不規則。
獨山子煉油廠成立以後,從蘇聯運來各種石油生產器材,生產發展很快。
1937年1月14日,2號油井出油——
民國時期的《新疆日報》當時報導:“該廠新開一口油井,經日夜加緊工作,於14日夜中出油,自井口噴出數尺之高,油勢甚旺。”
2號井出油不久,壓力減退,逐漸枯竭,沒有了工業開採價值,但這是獨山子進入工業勘探後第一口自噴油井。
這一時期在獨山子油田所鑽的井中,井深大部分在 600米至800米。而21號井的井深達到了1453米,是這個時期在獨山子油田打的最深的一口井。
在獨山子油田鑽探中具有工業價值的高產穩產井是20號井——
這口井於1941年9月開鑽,1942年11月12日完鑽。鑽進中在690米見油砂和氣層,接著發生井噴,壓力很大,3天內出了150噸油。
用重泥漿壓井後,繼續鑽到864.2米完鑽,日產油40噸。
這口井的出油量遠遠超過了其它井,全礦職工歡喜若狂。
新疆省政府財政廳聞訊,當即發電祝賀並獎勵,電報說:“廠長、總工程師督導有方,鑽探精確,果能源源出油,非僅新省經濟前途之幸,抑亦該廠長等工作成績之光榮,並望繼續努力,以期克奏霄功。”
中外石油學者都認為獨山子油田開發見效於1942年,也是起因於這口井出現了工業性油流。
1950年,高勁夫在尋找褐煤的路途上遇到狂風。 阿迪力 繪 新疆油田供圖
(五)
新蘇合營開發獨山子油田的時期,主要的貢獻是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油田的地質特性。
首先是發現了大逆掩斷層——上部地層倒轉到下部。
21號井在鑽至60多米見第一套油層,至鑽到600多米又重見第一套油層,鑽到1453米還沒見第二套油層。
其次是發現地層壓力很大。
地下水層、氣層活動極為強烈,局部存在漏失現象。越往深鑽,地層變得更陡,水層壓力更大,而漏失更為嚴重,往往形成“上吐下瀉”,極易造成井壁塌陷,發生卡鑽,井噴等事故。20號井居然噴出數量巨大的岩石,落在井場四周,達1米多厚。
但是,對於獨山子油田石油的生成、運移、儲集的規律,油層、氣層及水層的分布,油田原始驅動物質是什麼,油田的邊界及其面積,可采儲量等等,還遠遠沒有探明。
1942年,一直“親蘇冷蔣“的盛世才從自身利益出發,在獨山子油田的鼎盛時期準備投靠蔣介石,他與蘇聯的關係也開始破裂。
1943年6月,蘇方把主要煉油裝置拆走,將油井灌上重泥漿壓死。
1944年2月,國民政府付給蘇方170萬美元買下油井、建築物及未運走的設施。
1944年6月,國民政府決定由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甘肅油礦局接辦獨山子油礦,並將獨山子煉油廠更名為新疆烏蘇油礦。
8月15日,烏蘇油礦籌備處在獨山子成立,9月4日,國民政府經濟部為烏蘇油礦頒發了《國營礦區委託狀》。
自此,獨山子煉油廠省營(新蘇合營)階段結束,轉入國營階段。
從1944年8月至1945年8月國營的一年期間,沒有鑽新油井,只是修復原有油井進行生產,共采原油3093噸,生產汽油981噸,煤油727噸。
1949年12月6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獨山子。1950年9月30日,中蘇石油股份公司成立。
從1936年10月獨山子煉油廠成立到1950年9月中蘇石油股份公司成立之前的14年間,獨山子油氣田共鑽井33口,鑽井總進尺16128米,共生產原油21186萬噸。共加工原油20339噸,其中,生產汽油5555噸,煤油4343噸,柴油約2000噸。
獨礦試採區隊職工在泥火山挖了個坑道,平均每天可撈油一千多斤。孫長善 攝
(六)
1950年9月15日,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第一次創辦(股東)會議在迪化召開。會議通過了《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組織條例》,選任中蘇方各3人組成公司管理委員會。會議還通過了《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章程》;會議確認獨山子油礦移交給中蘇石油股份司的油井、設備、器材、房屋建築等估價約650萬盧布。
公司成立後,立即成立了獨山子油礦工作組,接收烏蘇獨山子油礦。
這時候,獨山子油田有兩口井出油,不能自噴,靠抽提方式日產油兩三噸。煉油是用兩口簡易的蒸餾釜,一釜可裝原油4.5噸,只能生產汽油、煤油、柴油,因為原油產量少,只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生產。
運輸站有4部汽車,因車輛陳舊,配件少,車況差,經常能開動的只有兩三部。另外還有拖拉機、發電機,自己發電供全礦照明。
中蘇石油公司機構編制中,設有中心科學研究化驗室,主要擔負獨山子油田的石油勘探、開發、地質、鑽井、鑽井液、油井水泥、油田化學分析化驗及研究任務。
公司成立之初,中方技術幹部只有章濤、高勁夫和徐文杰,隨後陸續分配來汪租鐸、陳德新、龔裕賢、栗心平、李秉志、黃延華、宗志風、沈江、鄭遐柳、魯振蓮等,最初分設地質、微古生物、油氣水、鑽井液、鑽井水泥研究化驗室。
在蘇聯專家到職之前,中方的技術人員就已經開始實質性工作了。
他們從1950年11月開始收集早期石油地質資料,高勁夫托在玉門油田工作的老同學鄧星照和校友潘文翰收集有關資料和支援部分必要的儀器。
從所蒐集到的地質鑽井資料分析,在獨山子鑽井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於提高鑽井泥漿性能,配製出高密度抗溫腐殖酸鑽井泥漿。而配製這種泥漿最重要的原材料是褐煤和重晶石。
高勁夫就帶領著化驗室的同志們到阜康、烏魯木齊、奎屯、黑油山等地尋找褐煤原料資源。
根據資料介紹和牧民提供的情況,高勁夫判斷在黑油山地區有需要的褐煤資源。
於是,他乘卡車到黑油山尋找。汽車正在戈壁灘上艱難行駛,突然颳起了狂風,幾乎要把車吹翻。
因為風太大,風吹起來的石子把駕駛室打穿了一個圓孔,砂石把駕駛室外殼油漆全部打光,成了一個白鐵皮駕駛室。
他們只能摸索著慢慢前行,帶的水喝完了,他們只能在大風中爬行著找水。
他們在距汽車約一公里處發現一個水坑,水一晃動就起泡沫,還有紅色的小蟲,又苦又鹹,但為了生存,還是喝了下去。
不過高勁夫說,是完成任務之後才拉肚子的,值得了。
就這樣,他們開著車在黑油山周圍幾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找了兩天,終於找到了褐煤煤層。
他們在十幾個點進行了取樣,現場測試了褐煤中腐殖酸的含量,篩選了幾十個含量較高的樣品,回獨山子後配置出腐殖酸鈉泥漿處理劑,作了全面對比試驗,處理效果較好,確定選用。
直到今天,在
新疆油田公司所屬的各個油氣田的淺層井和中深井的鑽井過程中,仍然使用著高勁夫他們自己選料研製的這種
泥漿化學處理劑。其耐高溫、降失水和稀釋的效果都非常好。
通過查閱新疆省地質部門所能收集到的零星資料介紹,他們得知:阿爾泰、哈巴河、伊犁、託克遜等地可能有他們所需的重晶石原料。
他們就邊走邊看、邊問邊找,翻山越嶺、趟河鋪路,找到重晶石岩就現場測試性能。
就這樣,他們居然找到了可以大量開採的重晶石礦,建起了重晶石廠,大大減少了從蘇聯進口重晶石粉的量。
隨後,褐煤助劑生產也形成了規模,完全不用從蘇聯進口,隨即成立了獨山子油礦泥漿處理劑廠。
這項自力更生的工作,為國家節約了巨額的外匯,同時,也發展了新疆地方經濟。
1956年7月,這是350號井工人正給參觀團代表們表演深井安全快速鑽井的情形。新疆油田供圖
(七)
1951年春,大批蘇聯專家和技術工人來到獨山子油田,包括10部大中型鑽機和14部井架的鑽采煉設備也陸續到達。
到年底,中蘇石油公司中有蘇方職工424人,其中領導幹部、專家、工程師235人,會計、秘書等職員68人,技術工人121人。
當時,正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全國原油產量僅有30多萬噸,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新中國的獨山子油田第一口探井——50號井和第一口開發井——38號井就在這時,於1951年5月1日同時開鑽。這標誌著獨山子油氣田真正進入了大規模勘探開發階段,也意味著新疆油田人在南緣的尋夢之旅拉開序幕。
當時,各鑽井隊隊長、技師、鑽井員(司鑽)、主任鑽工等關鍵技術技能崗位,都由蘇聯人擔任;採集員(泥漿工、地質資料員)、場地工等操作性崗位由中國人擔任。
為了儘快掌握技術,便於工作,所有中方工作人員都必須在崗位工作之外做兩件工作——學俄語、學技術。
應當說,無論蘇聯政府出於何種目的援助中國,但在中方工作人員的記憶里,這些蘇聯專家和技術工人對工作是認真負責的,向中方人員傳授技術是很盡心的。
老專家馬爾舍夫,理論聯繫實際,現場解決問題,經驗豐富;青年專家莫尼耶夫,熱情積極地深入現場解決問題,認真負責不計時間。他們經常主動向中方人員介紹蘇聯各油田最新技術資料和鑽井液雜誌。
在交流過程中,專家隨身都攜帶著俄漢辭典,不厭其煩地將俄語和技術一塊教,直到中方人員弄懂為止。
信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大部分中方工人在短短一兩年之內,就能夠用俄語與蘇聯人交流工作技術問題,能夠用俄文填寫鑽井日誌、泥漿報表和地質記錄。
技術人員甚至可以閱讀俄文的鑽井、地質、泥漿設計,用俄文提交完鑽、完井總結。
(八)
1953年1月,中蘇石油公司總經理部遷往烏魯木齊,烏蘇獨山子油礦撤銷,在獨山子油田成立了獨山子礦務局,領導油田的各項工作。
較之新疆剛剛解放和中蘇石油公司剛剛成立的時期,這時的獨山子油田的物質和技術條件要好了很多——
成系統的鑽井採油設備基本能夠滿足勘探開發需要,大部分中國工人已經成長為具備崗位素質的技術和技能工人。
新生的共和國嚴重缺乏能源,在各級黨委的動員下,獨山子油田的各部門各單位開始了以多產石油為主題的勞動競賽。
據1953年10月7日的《新疆日報》報導:“鑽井處66號井的職工們,發揮了泥漿泵和柴油機的配合作用,創造了在24小時內鑽進155米的最新紀錄,超過了玉門礦務局王登學鑽井隊24小時鑽進138.63米的全國最高紀錄。”
其實,這種“泥漿泵和柴油機的配合作用”,其技術原理和20世紀80年代末的“高壓噴射鑽井技術”是類似的。
但前者的意義更大:這是一群缺少文化知識、缺乏理論基礎的新疆油田普通工人,憑藉“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愛國熱情和“吃大苦、受大累,不出油、不死心”的拼搏精神自己發明創造出來了。
獨山子散布著多處原油露頭,從這些露頭冒出的原油匯集成條條小溪。職工們瞄上了這些天然資源,從1952年開始,他們利用工余時間,自發地去打撈,送到煉油廠煉製。
他們先用木板擋住油路,讓水從木板下面流出去;再用鐵勺把原油撈起,存入油槽。這樣的行為,僅僅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打撈出原油22 噸,價值人民幣舊幣1.46億元。
1953年,獨山子油田原油產量70241噸,是油田生產原油最多的一年,占當時全國原油產量的23%。
在獨山子油田的勘探開發史上,1951年至1953年,是它的鼎盛時期,日產水平為255噸,平均單井日產9.1噸,階段末累積採油125800噸。
2007年,
新疆油田公司副總經理楊學文勘察獨山子油田。白洋 攝
(九)
新中國成立後,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成為了獨山子油田大發展的輝煌時期。
1954年11月15日,由獨山子礦務局3250鑽井隊鑽成的62a號井的井深達到了2700米,是當年全國8口超過2000米的深井之一。
而1954年7月1日開鑽、1956年7月17日完鑽的110號井,更是創造了井深3002米的當年紀錄。
這是一口可以載入史冊的井,因為在山前高陡背斜構造上的獨山子油田鑽成一口3000米井的難度不是普通構造鑽井可以比擬的。
強大的地層應力、塑性極強的“彈簧地層”、破碎帶、附近溫泉水層造成的異常高溫……這其中每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鑽井工作的失敗,而他們卻成功了。
1954年10月12日,中蘇兩國政府發表
聯合公報:自1955年l月l日起,包括中蘇石油股份公司中的蘇聯股份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蘇合營4年,共鑽成油井52口,累計進尺77381米,採油174645 噸,煉油173332 噸。可生產汽油、煤油、柴油、石油焦、瀝青等9個品種石油產品。
1955年l月至1959年3月,獨山子礦務局共在獨山子打井84口(包括接鑽中蘇合營時期未完鑽的17口井),進尺104525 米,其中探井47口,進尺66673米,生產井37口,進尺37852米。
1959年,我國在松遼平原上發現了大慶油田,獨山子礦務局鑽井處抽調2200名職工開赴大慶,參加石油會戰。
1960年9月13日,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指示獨山子礦務局:“全礦死心一條搞煉油。”
1961年6月27日,獨山子礦務局撤銷,採油區隊隨原獨山子礦務局剩餘單位一起交給了獨山子煉油廠管理。
經過解放後對獨山子油田全面系統的地質調查,初步搞清了獨山子油田的油藏特性和含油範圍——
獨山子油田屬於溶解氣驅油田,具有短期高產特點,當油井噴油後,井下大量脫氣,壓力銳減,產量會驟然下降。
1963年,
新疆石油管理局上報石油工業部,獨山子油田已開發探明儲量儲量只有239萬噸,溶解氣地質儲量2.7億立方米。
所以,當時的高層領導作出這樣的決策,從時代的層面上說,應當說是科學的。
從1936年第一次大規模勘探開發算起,獨山子油田共鑽成井150口。1958年,獨山子油田鑽井工作基本結束。只是在20世紀60年代為了附近單位的用氣需要,鑽了3口採氣井。
在之後的34年裡,產量持續下降,到1992年,油井全部關閉,只有那3口氣井給獨山子煉油廠供氣。
在它近百年的開採史中,一共為中國的發展奉獻了34萬噸原油和2.16億立方米天然氣。
獨山子油田見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史,見證了三個時代的興衰榮辱,見證了百年中國時代發展的脈絡,更見證了新中國成長崛起。
獨山子油田,是新疆石油工業的搖籃——
為克拉瑪依、大慶等油氣田培養輸送了數千名成熟的石油工作者;為
準噶爾盆地的其他油氣田和天山山脈以南的山前構造油氣田的勘探開發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科學開發準噶爾盆地的油氣資源儲備了豐厚的地質、鑽井和開採資料。
“燦若星辰的
工業文化遺產,是中央企業的金色名片。”國資委宣傳局副局長侯潔在發布活動上表示,中央企業要發揮好表率作用,帶動產業鏈企業共同保護和利用好企業的工業文化遺產。她同時表示,央企要做好創造性轉化,賦予工業文化遺產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