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虎橋路

獅虎橋路

獅虎橋路東起延安路北段與百井坊巷相對,西至武林路中段,長284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獅虎橋路
  • 起點:延安路北段與百井坊巷相對
  • 終點:武林路中段
  • 地點:杭州
獅虎橋路東起延安路北段與百井坊巷相對,西至武林路中段,長284米。《鹹淳志》:“西河,師姑橋,鎮城倉西。”《光緒府志》:“師姑橋,亦名獅虎橋,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橋跨西河(浣沙河)上。位於現籃企斷剃獅虎橋路和獅虎橋河下交叉處。1974年杭州興建“人防工程”,填浣沙河改建成道路,底層設排水渠,中部為拱形混凝土防空洞,獅虎橋拆,建成平坦通途。獅虎橋成區片名,泛指武林路中段、獅虎橋河下及鳳起橋河下一帶。
師姑橋(獅虎橋)東,金雞兜、南庵巷、衛護寺、杭嚴衛一帶,地勢平曠,巷衢斜曲,有鎮城倉,為南宋臨安常平倉址。《鹹淳志元求》:鎮城倉,在余夜紋白杭門裡師姑橋。淳祐三年(1243),安撫趙與重建,為敖二十。鹹淳五年(1269),安撫潛說友重修。常平倉是宋朝政府用以平準糧價的糧倉。淳化三年(992)始置於京畿;景德三年 (1006),除沿邊州郡外,全國普遍建立。各州按人口多少,量留上供錢一二萬貫至二三千貫為糴本,每歲夏秋谷賤,增價收糴,遇谷貴則減價出糶,間亦用作荒年賑濟。景祐以後,由於常積貯有餘而三司兵食不足,其錢穀隨時被挪助充軍費。熙寧二年(1069)推行青苗法,常平倉法遂為所代。紹興九年(1139),重修常平倉,恢復糴糶斂散舊法。由此看來,宋皇朝對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糧食早已開始巨觀調控了,以防止天災人禍時漲價和豐收時壓價,還可作荒年賑濟微婆符及兵備周轉。據嘉靖《浙江通志》載:常平倉駐有杭州右衛操軍若干名,運軍2279名、屯軍3717名,屯田地池盪共397頃99畝有奇,屯糧10424.4石有奇,運船219艘。軍器局,在師姑橋南。
清時,獅虎橋北有“惜陰書屋”,學士陳恂居此。陳恂,字相宜,號緘庵,康熙三十三背套殼采年(1694)進士,著有《打包剩語》、《青照堂夢覺集》、《除豪集》等。黃利通序《除豪集》云:“同年陳緘庵,在史局二十餘年,侍講筵,常制誥,駸駸通顯提習棵。戊戌浙闈難作,牽連解官。先生方病瘖,手足木強,余適寓杭城,相持垂泣而已。緘庵老且病,以子代估迎阿戍(邊)焉。”
1927年,中共浙江省委秘密機關曾設在獅虎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