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舞(馬橋手獅舞)

獅舞(馬橋手獅舞)

獅舞(馬橋手獅舞),上海市閔行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馬橋手獅舞又叫手帶獅舞,俗稱“調獅子”“獅子燈”,主要流傳於馬橋鎮一帶。其起源於清代,既汲取了龍舞的翻滾、纏繞、跌扑等基本技巧,也繼承借鑑了其他獅舞粗獷勇猛、剛柔相濟的表演風格,舞蹈場面熱烈,充滿自娛、娛人的生活氣息和喜慶祥和的藝術感染力。

2011年5月23日,獅舞(馬橋手獅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獅舞(馬橋手獅舞)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上海市閔行區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項目編號:Ⅲ-5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音樂特點,服裝特徵,表演道具,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馬橋手獅舞源於獅子燈。清初,馬橋地區及周邊鄉鎮盛行獅子燈。馬橋老鎮上街道狹窄,沿俞塘北岸而建,長約600米,真正的鬧市只有120米長。每逢俗節歡慶時,由於當時街道狹窄而觀看者相互擁擠,提燈的人就用竹竿撐起獅子燈,方便炫耀,他們手舞足蹈,表達歡悅之情,特別是途經大戶人家門口時,擺開場子,盡情展示獅子燈遙才紙。手持獅子燈而舞,自然擴展了舞者抒情辨舟辣的表現力。但是,在行街表演過程中,因為舊時鄉鎮的街道都很狹窄,再加上兩旁的屋檐比較低矮,舞動手獅時很容易發生碰撞,便形成了以“矮蹲步”為基礎的橫移、直進、三進三退等步伐,以及貼身繞獅的表演動作,以適應表演場地。經過多年的積累,漸漸演變出一系列手帶獅子的舞蹈動作。於是,一種傳統舞蹈“手帶獅舞”就此誕生。清朝中期,馬橋手帶獅舞逐漸成熟而流行;清朝晚期,馬橋鄉聯建村曹宅、北橋鄉喬家宅和閔行老鎮上均有一批青年人喜歡扎燈舞獅,並傳子弟和同伴。在俗節廟會,馬橋舞獅人將此舞帶到周邊鄉鎮行街,使其逐步向四周傳播。至20世紀40年代,此舞流傳到鄰近的松江縣、奉賢縣等地。另外馬橋地區還流傳雲牌獅舞,是傳統手獅舞的延伸,由馬橋鎮鈕姓望族首創。
1911年底,為慶賀辛亥革命,當地舞獅人相聚北橋鎮集燈示慶。而北橋警署聞訊後宣稱禁止集會。四鄉民眾紛紛抗議,戚家橋何姓茶擔師傅、喬家宅的喬同生等舞獅者憤怒難忍索性將手中的獅子燈扔進警署大門。民眾紛紛效仿將身邊的彩燈扔進警署以示抗議。結果引發警署大火,造就“火燒警署”的佳話。
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
1927年春,為慶祝北伐勝利也舉辦了出燈活動,馬橋手獅燈舞傳人大顯身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鈕永建曾在南京出任國民黨江蘇省主席,因此馬橋手獅舞也曾在南京地區流傳。鈕永建辭職後,在故鄉創建了省立俞塘民眾教育館,民眾文化活動非常活躍,每逢元宵朽詢燈會,當地舞獅者就自發組隊,匯同龍燈、蚌燈、馬燈、盪湖船、高蹺、絲竹班等列隊行街表演。
1937年,日軍入侵上海後,馬橋手獅舞中斷灑習槓尋。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當地百姓舉燈歡慶,馬橋手獅舞成為重要形式。
上海解放後,馬橋手獅舞仍在鄉村間流傳,但是當地的大型文化活動均由行政機構安排,沒有人再自行發起元宵燈會,甚至各種地方俗節、廟會也因種種原因相繼停辦,馬橋手獅舞傳人缺少表演機會,便不再有人扎制獅子燈了,馬橋手獅舞在其發祥地也漸漸被人們淡忘,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恢復。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表演方式
馬橋手獅舞的表演方式有多種,以適應不同的演出環境,營造不同的藝術效果。
一是舞台表演,經過精心編創,輔以聲光效果,比其他場合的演出更注重突出主題,強調舞蹈技巧難度和舞蹈語彙出新,同時設法豐富伴奏音樂,注意道具的靈活套用和改良拓展,因此整體的藝術感染力較強。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晚會演出表演和舞蹈比賽,常以精品化方式操作。
二是廣場演出,注重人多勢眾,動作整齊、隊形多變、高潮迭起、場面壯觀,強調以聲勢爭艷,以整齊取勝,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大型演出和慶典活動,民眾參與率較高。
三是行進中表演,數人一組,編成方陣,邊走邊舞,講究隊形起伏有致,進退有序,以利營造歡慶的氣氛。表演注重娛樂性,舞獅者時常自由發揮,自娛又娛人。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節慶行街表演。
四是自娛性即興表演,有單人獨演,多人對演,常用以健身、獻藝娛人。
表演套路
馬橋手獅舞的表演套路分為文獅、武獅和看獅三種。
文獅分大、中、小三種,一般適合於行街表演。大獅身大如牛,兩恥束探乃人持一獅,動作緩慢穩健,幅度較小,講究自然。舞獅人靠手腕擺動獅子燈竿,使獅身頭尾、耳朵、充榜祖毛髮顫抖飄拂,做嬉戲、祝福、逸樂等姿態。而小獅、中獅體積小、重量輕,舞動時更顯靈巧,基本動作是矮步調獅,主要舞蹈動作有20多種,其中有吉獅祝福、八宇繞獅、倒掛金鉤、躺身行獅、馬步獅樂、盤頭雲獅、單跪繞獅、躺身繞獅、托獅觀四門等,比較精彩的是“出手高拋”等技巧表演。
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
武獅的動作幅度大,速度快,有氣勢,常以騰、翻、跌、滾、撲動作為主。也有的把獅希跨挨子燈制扎得身大如牛,形態奇特,重量過百,有一人一獅,也有兩人一獅,以顯示舞者強壯的體魄和過人的力量。武獅更適宜於廣場表演。
看獅以舞大獅為主,又叫太獅,常與雲牌相伴表演,稱雲牌太獅舞。夜裡表演時,大獅獅身內放置燭光或電光,雲牌圍著大獅魚貫穿梭,時而“雲逗獅”,時而“獅逐雲”,人隨燈轉,邀游嬉戲,展現雲飄獅躍的熱鬧景象。

音樂特點

馬橋手獅舞表演時,伴奏採用鼓、鑼、釵、鈸、小鑼等打擊樂器。鼓和鑼為領奏,必須熟悉舞蹈編排的套路,表演時還必須關注舞台實際情況和演出實際效果,起到整體演出節奏的引領作用。
伴奏音樂以江南傳統十番清鑼鼓(俗稱素鑼鼓)的打擊樂曲牌為主,常用的有《七記頭》《四記頭》《三記頭》《流水》《蛇脫殼》《急急風》等。
演奏採用的樂曲結構為傳統鑼鼓曲牌的連綴。
演出時,舞獅者隨著時輕時重、時疏時密的鑼鼓聲表演,常常即興發揮。舞獅者與伴奏者緊密配合,有時聲隨舞轉,有時舞促聲緊,整體追求節奏熱烈、明快,使演出氣氛起伏跌宕又連貫流暢。
2001年後,編排舞台表演方式的手獅舞節目時,為求形式創新,或為精簡演出人員,漸趨向編創新的以江南民樂為主的專題伴奏音樂,或與現場鑼鼓伴奏音樂並用。

服裝特徵

舊時舞獅,不講究專用的演出服飾,舞者以利索為原則,一般頭戴布頭巾,身穿對襟衣衫,外套馬夾,著燈籠褲,扎彩條綁腿,腳登鑲有大紅絨球的布鞋或草鞋,腰系彩帶。自1985年起,在馬橋手獅舞發掘整理的過程中,為增強演出效果,專請時任奉賢山歌劇團美工的陳麗麗為手獅舞表演隊設計了專用演出服飾。當時設計的舞者服飾,借鑑了舞劇《小刀會》中清代晚期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的服裝式樣,在服飾色彩搭配上又有所創新,採用白色中式對襟百腳紐上衣,暗紅馬夾,燈籠褲,藍白相間的彩帶綁腿,束金黃色腰帶,頭系有鑲條、絨彩球頭巾,腳登布鞋。2001年後,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幾次更新演出服飾,但均未超越以前的實際效果。
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

表演道具

馬橋手獅舞主要用竹、篾、麻、彩紙(絹)作材料,獅頭、獅尾分別制扎在兩根直徑四五厘米的竹竿上,高1.8米(連竿),寬1米,長3米,頭尾間用一塊長約80厘米彩綢(絹)相連作獅身。耳尾、四爪捧一個雙層彩球,口唇上下能開合,球、頭、尾、身內均可燃燭火或安裝電燈。整個彩扎酷似真獅,長須飄拂,凹面凸眼,蒜鼻方口,前爪捧球,後腿擺動自如。獅子燈重量不一,輕者30市斤,重者七八十斤,也有過百的,故調獅者不但要有熟練的舞技,還需要具有強壯的體格和過人的臂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馬橋手獅舞舞蹈場面熱烈,充滿自娛、娛人的生活氣息和喜慶祥和的藝術感染力,是馬橋鎮一帶主要的歲時節令習俗舞蹈之一。

傳承狀況

在整理保護方面,重視馬橋手獅舞的表演技藝而相對忽視了手獅道具的編扎技藝。馬橋手獅舞的表演與手獅的製作緊密相關。但是,手獅編扎老藝人已經年齡較大,傳統的馬橋手獅編扎技藝面臨失傳;在傳人培育方面,手獅舞傳承隊伍還不夠穩定。老一輩傳承人相繼去世,急需年輕群體的傳承力量。而馬橋地區已經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群體老齡化現象,使得馬橋地區的老齡人口比重大,無法保障年輕力量及時注入手獅舞的傳承隊伍。同時,現在手獅舞的演員多為半路出家,很難保持老一輩獅舞演員的素質。

傳承人物

孫炳祥,男,漢族,出生於1931年8月12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獅舞(馬橋手獅舞),上海市閔行區申報。
馬橋手獅舞傳承譜系馬橋手獅舞傳承譜系

保護措施

馬橋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每年都會進行老傳承人的拜訪活動、對傳承人給予經費補貼和物質獎勵。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手獅舞,馬橋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與馬橋強恕學校合作,聘請民間手獅舞藝人和學校3名音樂老師、2名體育老師以及部分其他學科的教師組織師資隊伍,定期面向學生開展培訓,使手獅舞的傳承隊伍擁有新生力量。
為了讓手獅舞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從1984年開始,馬橋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在召集人員復排手獅舞的同時,還特意將主要青年舞獅手吸收進文化站開辦的“文藝工廠”,一邊工作一邊培訓。
1985年,上海縣文化館安排陸大傑等業務輔導幹部與馬橋手獅舞傳人一起,專門為手獅舞正規地編寫舞蹈動作說明、舞蹈表演場記和手獅舞道具製作方法等資料,由美術輔導幹部邢元虎繪製了數十幅動作圖示,並列印成冊。
馬橋手獅舞作為上海市重點民間舞蹈,被選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上海卷》《中華舞蹈志·上海卷》和《上海民間舞蹈》。
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
2001年起,馬橋強恕學校還為手獅舞編寫教材,使手獅舞在學校得到保護和傳承。
2007年初,閔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委託閔行電視台拍攝電視專題片《馬橋手獅舞》,全面而細緻地以影像形式記錄、保存手獅舞的方方面面。同時,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和上海民俗文學會也特意拍攝了電視紀錄片《馬橋手獅舞》,並將其列為“上海記憶:民俗民間藝術系列電視片”之一。
2008年,上海市閔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馬橋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共同編寫了《馬橋手獅舞》。
2008年2月,馬橋手獅舞展示平台、傳承基地和研究中心“馬橋手獅舞藝堂”開放。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獲得“獅舞(馬橋手獅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83年9月12日,第五屆全國體育運動會“振興中華”火炬接力傳到上海縣,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在上海縣政府門前廣場上首次公開展演。
1984年5月23日,“上海之春”業餘文藝專場在兒童藝術劇場舉行,馬橋手獅舞參加演出。
1984年9月28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在上海縣聯歡大會和上海縣第三屆農民運動會開幕式上演出。
1984年9月30日晚,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上海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文藝晚會”演出。
1984年10月1日下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在上海文化廣場參加國慶專場演出,並參加上海市“我愛中華、我愛上海”萬人歌會演出。
1990年9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4名主要骨幹參加上海縣舞龍隊《龍騰虎躍》表演,應邀赴北京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遊園演出活動。
1991年9月26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表演的《龍騰虎躍》節目赴瀋陽參加首屆瀋陽秧歌節比賽。
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
1992年5月12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了莘莊行街表演以及第三屆上海縣藝術節在錦江樂園舉行的開幕儀式。
1992年10月上旬,馬橋《手獅舞》參加上海市十月歌會舞蹈專場演出。
1992年10月23日至26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第三屆上海縣藝術節閉幕式演出活動。
1993年8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應邀參加京港合拍片《黃飛鴻之獅王爭霸》在上海影城舉行的首映式演出。
1997年9月,馬橋舉辦第四屆藝術節,排演手獅舞大型廣場舞蹈《雲獅舞》。
1999年9月20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閔行區第二屆藝術節開幕式大型廣場演出。
2003年9月18日,馬橋鎮第六屆藝術節開幕,由24名中學生表演的手獅舞首次登台亮相。
2007年5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應邀參加江蘇省海安市舉辦的長三角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2008年2月21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在龍華寶塔廣場舉行的元宵節“長三角民俗文化展示”活動。
2008年11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閔行區休閒旅遊節開幕式展演。
2009年5月28日至6月2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應邀赴韓國,參加慶尚南道晉州市舉行的“第十二屆晉州面具舞盛會”演出。
2010年6月30日至7月9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獅舞情韻》等3個節目參加上海世博會現場演出。
2010年7月19日至22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奔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參加第二屆中國(寧夏)國際文化藝術旅遊博覽會演出,連演12場。
2012年5月,馬橋編創舞蹈《手獅》(張阿君、劉建強編舞,侯小聲作曲),參加上海市群星獎創作節目選拔。
2012年10月6日至8日,ATP1000上海網球大師賽在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舉行,馬橋手獅舞參加“走進大師賽·閔行文化展示周”並作專場演出。

榮譽表彰

1992年11月26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決賽,並獲得三等獎。
2009年6月,馬橋舞蹈《獅舞情韻》獲得全國傳統舞蹈展演活動銀獎。
2010年10月,馬橋強恕學校編創的手獅舞舞蹈《鬧獅》在閔行區第九屆學生藝術節舞蹈專場中獲得了中學組二等獎、國小組三等獎。
2011年4月,馬橋手獅舞舞蹈《獅騰鼓悅》(盧青生、二娃編舞)獲得2011年上海市新人新作一等獎。
2012年6月2日,馬橋強恕學校創作的手獅舞舞蹈《獅舞歡騰傳鄉情》在閔行區第十屆學生藝術節舞蹈專場中獲一等獎。
二是廣場演出,注重人多勢眾,動作整齊、隊形多變、高潮迭起、場面壯觀,強調以聲勢爭艷,以整齊取勝,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大型演出和慶典活動,民眾參與率較高。
三是行進中表演,數人一組,編成方陣,邊走邊舞,講究隊形起伏有致,進退有序,以利營造歡慶的氣氛。表演注重娛樂性,舞獅者時常自由發揮,自娛又娛人。這種方式主要適用於節慶行街表演。
四是自娛性即興表演,有單人獨演,多人對演,常用以健身、獻藝娛人。
表演套路
馬橋手獅舞的表演套路分為文獅、武獅和看獅三種。
文獅分大、中、小三種,一般適合於行街表演。大獅身大如牛,兩人持一獅,動作緩慢穩健,幅度較小,講究自然。舞獅人靠手腕擺動獅子燈竿,使獅身頭尾、耳朵、毛髮顫抖飄拂,做嬉戲、祝福、逸樂等姿態。而小獅、中獅體積小、重量輕,舞動時更顯靈巧,基本動作是矮步調獅,主要舞蹈動作有20多種,其中有吉獅祝福、八宇繞獅、倒掛金鉤、躺身行獅、馬步獅樂、盤頭雲獅、單跪繞獅、躺身繞獅、托獅觀四門等,比較精彩的是“出手高拋”等技巧表演。
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
武獅的動作幅度大,速度快,有氣勢,常以騰、翻、跌、滾、撲動作為主。也有的把獅子燈制扎得身大如牛,形態奇特,重量過百,有一人一獅,也有兩人一獅,以顯示舞者強壯的體魄和過人的力量。武獅更適宜於廣場表演。
看獅以舞大獅為主,又叫太獅,常與雲牌相伴表演,稱雲牌太獅舞。夜裡表演時,大獅獅身內放置燭光或電光,雲牌圍著大獅魚貫穿梭,時而“雲逗獅”,時而“獅逐雲”,人隨燈轉,邀游嬉戲,展現雲飄獅躍的熱鬧景象。

音樂特點

馬橋手獅舞表演時,伴奏採用鼓、鑼、釵、鈸、小鑼等打擊樂器。鼓和鑼為領奏,必須熟悉舞蹈編排的套路,表演時還必須關注舞台實際情況和演出實際效果,起到整體演出節奏的引領作用。
伴奏音樂以江南傳統十番清鑼鼓(俗稱素鑼鼓)的打擊樂曲牌為主,常用的有《七記頭》《四記頭》《三記頭》《流水》《蛇脫殼》《急急風》等。
演奏採用的樂曲結構為傳統鑼鼓曲牌的連綴。
演出時,舞獅者隨著時輕時重、時疏時密的鑼鼓聲表演,常常即興發揮。舞獅者與伴奏者緊密配合,有時聲隨舞轉,有時舞促聲緊,整體追求節奏熱烈、明快,使演出氣氛起伏跌宕又連貫流暢。
2001年後,編排舞台表演方式的手獅舞節目時,為求形式創新,或為精簡演出人員,漸趨向編創新的以江南民樂為主的專題伴奏音樂,或與現場鑼鼓伴奏音樂並用。

服裝特徵

舊時舞獅,不講究專用的演出服飾,舞者以利索為原則,一般頭戴布頭巾,身穿對襟衣衫,外套馬夾,著燈籠褲,扎彩條綁腿,腳登鑲有大紅絨球的布鞋或草鞋,腰系彩帶。自1985年起,在馬橋手獅舞發掘整理的過程中,為增強演出效果,專請時任奉賢山歌劇團美工的陳麗麗為手獅舞表演隊設計了專用演出服飾。當時設計的舞者服飾,借鑑了舞劇《小刀會》中清代晚期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的服裝式樣,在服飾色彩搭配上又有所創新,採用白色中式對襟百腳紐上衣,暗紅馬夾,燈籠褲,藍白相間的彩帶綁腿,束金黃色腰帶,頭系有鑲條、絨彩球頭巾,腳登布鞋。2001年後,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幾次更新演出服飾,但均未超越以前的實際效果。
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

表演道具

馬橋手獅舞主要用竹、篾、麻、彩紙(絹)作材料,獅頭、獅尾分別制扎在兩根直徑四五厘米的竹竿上,高1.8米(連竿),寬1米,長3米,頭尾間用一塊長約80厘米彩綢(絹)相連作獅身。耳尾、四爪捧一個雙層彩球,口唇上下能開合,球、頭、尾、身內均可燃燭火或安裝電燈。整個彩扎酷似真獅,長須飄拂,凹面凸眼,蒜鼻方口,前爪捧球,後腿擺動自如。獅子燈重量不一,輕者30市斤,重者七八十斤,也有過百的,故調獅者不但要有熟練的舞技,還需要具有強壯的體格和過人的臂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馬橋手獅舞舞蹈場面熱烈,充滿自娛、娛人的生活氣息和喜慶祥和的藝術感染力,是馬橋鎮一帶主要的歲時節令習俗舞蹈之一。

傳承狀況

在整理保護方面,重視馬橋手獅舞的表演技藝而相對忽視了手獅道具的編扎技藝。馬橋手獅舞的表演與手獅的製作緊密相關。但是,手獅編扎老藝人已經年齡較大,傳統的馬橋手獅編扎技藝面臨失傳;在傳人培育方面,手獅舞傳承隊伍還不夠穩定。老一輩傳承人相繼去世,急需年輕群體的傳承力量。而馬橋地區已經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群體老齡化現象,使得馬橋地區的老齡人口比重大,無法保障年輕力量及時注入手獅舞的傳承隊伍。同時,現在手獅舞的演員多為半路出家,很難保持老一輩獅舞演員的素質。

傳承人物

孫炳祥,男,漢族,出生於1931年8月12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獅舞(馬橋手獅舞),上海市閔行區申報。
馬橋手獅舞傳承譜系馬橋手獅舞傳承譜系

保護措施

馬橋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每年都會進行老傳承人的拜訪活動、對傳承人給予經費補貼和物質獎勵。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手獅舞,馬橋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與馬橋強恕學校合作,聘請民間手獅舞藝人和學校3名音樂老師、2名體育老師以及部分其他學科的教師組織師資隊伍,定期面向學生開展培訓,使手獅舞的傳承隊伍擁有新生力量。
為了讓手獅舞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從1984年開始,馬橋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在召集人員復排手獅舞的同時,還特意將主要青年舞獅手吸收進文化站開辦的“文藝工廠”,一邊工作一邊培訓。
1985年,上海縣文化館安排陸大傑等業務輔導幹部與馬橋手獅舞傳人一起,專門為手獅舞正規地編寫舞蹈動作說明、舞蹈表演場記和手獅舞道具製作方法等資料,由美術輔導幹部邢元虎繪製了數十幅動作圖示,並列印成冊。
馬橋手獅舞作為上海市重點民間舞蹈,被選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上海卷》《中華舞蹈志·上海卷》和《上海民間舞蹈》。
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
2001年起,馬橋強恕學校還為手獅舞編寫教材,使手獅舞在學校得到保護和傳承。
2007年初,閔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委託閔行電視台拍攝電視專題片《馬橋手獅舞》,全面而細緻地以影像形式記錄、保存手獅舞的方方面面。同時,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和上海民俗文學會也特意拍攝了電視紀錄片《馬橋手獅舞》,並將其列為“上海記憶:民俗民間藝術系列電視片”之一。
2008年,上海市閔行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馬橋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共同編寫了《馬橋手獅舞》。
2008年2月,馬橋手獅舞展示平台、傳承基地和研究中心“馬橋手獅舞藝堂”開放。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中心獲得“獅舞(馬橋手獅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83年9月12日,第五屆全國體育運動會“振興中華”火炬接力傳到上海縣,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在上海縣政府門前廣場上首次公開展演。
1984年5月23日,“上海之春”業餘文藝專場在兒童藝術劇場舉行,馬橋手獅舞參加演出。
1984年9月28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在上海縣聯歡大會和上海縣第三屆農民運動會開幕式上演出。
1984年9月30日晚,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上海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文藝晚會”演出。
1984年10月1日下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在上海文化廣場參加國慶專場演出,並參加上海市“我愛中華、我愛上海”萬人歌會演出。
1990年9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4名主要骨幹參加上海縣舞龍隊《龍騰虎躍》表演,應邀赴北京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遊園演出活動。
1991年9月26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表演的《龍騰虎躍》節目赴瀋陽參加首屆瀋陽秧歌節比賽。
馬橋手獅舞馬橋手獅舞
1992年5月12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了莘莊行街表演以及第三屆上海縣藝術節在錦江樂園舉行的開幕儀式。
1992年10月上旬,馬橋《手獅舞》參加上海市十月歌會舞蹈專場演出。
1992年10月23日至26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第三屆上海縣藝術節閉幕式演出活動。
1993年8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應邀參加京港合拍片《黃飛鴻之獅王爭霸》在上海影城舉行的首映式演出。
1997年9月,馬橋舉辦第四屆藝術節,排演手獅舞大型廣場舞蹈《雲獅舞》。
1999年9月20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閔行區第二屆藝術節開幕式大型廣場演出。
2003年9月18日,馬橋鎮第六屆藝術節開幕,由24名中學生表演的手獅舞首次登台亮相。
2007年5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應邀參加江蘇省海安市舉辦的長三角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2008年2月21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在龍華寶塔廣場舉行的元宵節“長三角民俗文化展示”活動。
2008年11月,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參加閔行區休閒旅遊節開幕式展演。
2009年5月28日至6月2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應邀赴韓國,參加慶尚南道晉州市舉行的“第十二屆晉州面具舞盛會”演出。
2010年6月30日至7月9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獅舞情韻》等3個節目參加上海世博會現場演出。
2010年7月19日至22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奔赴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參加第二屆中國(寧夏)國際文化藝術旅遊博覽會演出,連演12場。
2012年5月,馬橋編創舞蹈《手獅》(張阿君、劉建強編舞,侯小聲作曲),參加上海市群星獎創作節目選拔。
2012年10月6日至8日,ATP1000上海網球大師賽在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舉行,馬橋手獅舞參加“走進大師賽·閔行文化展示周”並作專場演出。

榮譽表彰

1992年11月26日,馬橋手獅舞表演隊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決賽,並獲得三等獎。
2009年6月,馬橋舞蹈《獅舞情韻》獲得全國傳統舞蹈展演活動銀獎。
2010年10月,馬橋強恕學校編創的手獅舞舞蹈《鬧獅》在閔行區第九屆學生藝術節舞蹈專場中獲得了中學組二等獎、國小組三等獎。
2011年4月,馬橋手獅舞舞蹈《獅騰鼓悅》(盧青生、二娃編舞)獲得2011年上海市新人新作一等獎。
2012年6月2日,馬橋強恕學校創作的手獅舞舞蹈《獅舞歡騰傳鄉情》在閔行區第十屆學生藝術節舞蹈專場中獲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