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叫屲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鴛鴦鎮苟家山村狼叫屲,面積約35萬平方米,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1984年、1987年,分別採集到原始人頭骨化石、頸骨化石、肋骨化石以及打制的石彈、尖狀器等遺物標本。遺址文化層厚約1米,距地表約3米。人頭骨化石經測定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是與河套人同時期的古人類,距今3.8萬年,被命名為“武山人”。遺址斷面上暴露有白灰面、紅燒土等遺蹟。地表散布有大量彩陶片、泥質紅陶片,出土過雙耳紅陶罐、磨製石杯等。狼叫屲遺址“武山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對於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的起源,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中國考古學和古人類學領域的一次重大發現,為中國現代人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珍貴的實物資料。
2013年3月5日,狼叫屲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狼叫屲遺址
- 地理位置: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鴛鴦鎮苟家山村狼叫屲
- 所處時代: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459-1-459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84年,核工業部某地質隊的地質工作者在勘測地質土層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具拋落在田野的頭蓋骨化石,憑著多年的地質工作經驗和對古生物化石的認識,他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具年代久遠的古生物化石。
1987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武山縣文物工作者在距前一具頭骨化石1.2米處又發現了一具頭骨化石,這具化石石化程度較好,較為完整,根據外部形態,專家確定這具化石為女子頭骨化石。
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狼叫屲遺址位於武山縣鴛鴦鎮苟家山村下方的山坡地帶,其範圍大致東起大溝,西到苟家山村,南起小咀粱,北到老鼠溝,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從地形看,該遺址處於渭河和榜沙河之間的大林山山體下部,是一個從大林山巔至大溝之間的弧形傾斜凹地,地表覆蓋著厚厚的黃土層。雨水從山頂往下流,使凹地下層長期積水,此處黃土層因而形成了潛移化黃土。
文化特徵
狼叫屲遺址上半部距地表約3米,文化堆積層厚達1米左右,有灰層、灰坑。斷面還暴露有堅硬的白粘土、紅燒土等古人類文化遺蹟。地表到處散見齊家文化紅陶片、夾砂紅陶片和馬家窯文化彩陶片,屬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狼叫屲遺址下半部至大溝西側,曾出土兩具舊石器時代的“武山人”頭骨化石,同時,還出土有肋骨化石和打制石器等,故而該區域文化反映了舊石器時代文化特徵。
年代
狼叫屲遺址出土的兩具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被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命名為“武山人”,經蘭州大學碳14測定絕對年代為距今38000±500年,其體質特徵接近廣東馬壩人,屬於晚更新世中期,代表著比山頂洞人更原始的早期蒙古人種類型。狼叫屲遺址是與河套人同期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也是甘肅境內發現的有人化石的三處舊石器遺址之一,“武山人”和“平涼人”證明了甘肅是早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域,這把甘肅史前文化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文物遺存
綜述
狼叫屲遺址出土了原始人頭骨化石、頸骨化石、肋骨化石、石球、尖狀器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物標本,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以及帶有血滲的銅箭頭等。
武山人頭骨化石
狼叫屲遺址第一個人頭骨化石僅顱蓋骨部分,包括額骨和左右頂骨,屬男性個體,年齡為20歲左右。
狼叫屲遺址第二個人頭骨化石通高21.5厘米,橫闊13厘米。包括頂骨、額骨、蝶骨、顳骨、顴骨、枕骨、下頜骨和上頜骨等,是較完整的一具人頭骨化石,石化程度較好,保存相對完整,眉骨稍突出,上下頜骨略突出,從牙齒的冠狀縫、蝶頂縫、乳突枕縫、人字縫、矢狀縫、頂乳突縫等顱縫癒合情況和牙齒的萌出情況可判斷,顱骨是成年時期的顱骨;再從第一臼齒、第二臼齒和第三臼齒的磨耗與年齡分期模式綜合判斷,從主要表現性別的眉弓、乳突、枕外隆突及面部特徵全面比較,此顱骨代表著一個35歲左右的壯年女性個體。
研究價值
狼叫屲遺址“武山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對於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的起源,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中國考古學和古人類學領域的一次重大發現,為中國現代人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珍貴的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狼叫屲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狼叫屲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鴛鴦鎮苟家山村狼叫屲。
苟山村民委員會
交通信息
自駕:自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狼叫屲遺址,路程約23.7千米,用時約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