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非犬

狗非犬

狗非犬是戰國時辯者的名辯命題。《莊子·雜篇·天下》所列“辯者二十一事”之一。《爾雅》:“未成豪,狗。”《說文》:“犬,狗之有懸蹄者也。”從“畢異”角度,對“狗”與“犬”兩種稍有差異的事物對象加以區別,認為“狗”不同於“犬”。一說是關於同實異名的分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狗非犬
  • 拼音:gǒu fēi quǎn
  • 出處:《莊子·雜篇·天下》所列“辯者二十一事”之一。
釋義,出處,例句,

釋義

現在,"狗"、"犬"意思幾乎是相等的,狗就是犬,犬就是狗。要說區別,也有那么一點:一、"犬"文言一點,"狗"通俗一點。軍犬不叫軍狗,警犬不叫警狗,犬牙交錯不說狗牙交錯,犬吠一般不說成狗吠,狗叫一般也不說成犬叫。二、"犬"用於貶義較少,"狗"用於貶義較多。犬馬之勞,不說成狗馬之勞,犬子是自謙,狗子是罵人,狗特務也不叫犬特務,狗屁也不說犬屁,狗東西不說犬東西。總之,二者差別是微小的。
在古代,"狗"、"犬"的差別可就比現在大多了。
甲骨文的"犬"極像狗的樣子,是個象形字。"狗"從"犬","句"聲,是個形聲字。依文字發展規律,應當是先有"犬",後有"狗"。《禮記·曲禮上》:"效犬者,左牽之。"《爾雅·釋畜》中說:"未成豪,狗。""未成豪"就是沒有長出剛毛,沒長出剛毛的就是小狗崽子。
成語"畫虎類犬",出自《後漢書·馬援傳》,原文是:"畫虎不成反類狗。"人們理解為:畫只老虎,卻畫成了狗。可是,畫得再不像,虎也不至於畫成狗的樣子,畫成貓倒也說得通,若真的能畫成狗來,說明還是會畫畫的,只是畫錯了對象。其實,這個"狗"並不是我們說的狗。
《爾雅·釋獸》中說:"熊虎醜,其子狗。""醜"意思是"類",這句話的意思是:熊虎類的崽稱為狗。清代大學者郝懿行解釋《爾雅》的書《爾雅義疏》說:"今東齊、遼東人通呼虎之子為羔,羔即狗之轉。"郝懿行認為,山東、遼寧一帶人,所說的"虎羔"、"熊羔"的"羔",是"狗"的讀音轉變,本來是"狗",後來變成"羔"。如此看來,畫虎類狗的意思應是:想畫只大老虎,結果畫出個小虎崽。老虎威風凜凜,可是小虎卻一點威風也沒有,不信到動物園一看就知道了。

出處

莊子·雜篇·天下》所列“辯者二十一事”之一。

例句

若名實不離,則狗名狗實,犬名犬形,謂狗非犬為合理,若狗犬為一物兩名,則二名重同,彼謂狗,此謂犬,但謂彼此而彼且此者不可,故“狗非犬”(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料分析》)。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