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學理論手冊犯罪學理論手冊

犯罪學理論手冊犯罪學理論手冊

《犯罪學理論手冊》是2019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亞歷克斯·皮蓋惹。本書涵蓋了當前國際上犯罪學與刑事司法領域內的各類熱門議題,包括犯罪學理論、法社會學、幫伙犯罪、青少年越軌行為與青少年司法、毒品與社會、犯罪測量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犯罪學理論手冊
  • 作者:亞歷克斯·皮蓋惹 編、吳宗憲 譯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3173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犯罪學與刑事司法手冊》叢書涵蓋了當前國際上犯罪學與刑事司法領域內的各類熱門議題,包括犯罪學理論、法社會學、幫伙犯罪、青少年越軌行為與青少年司法、毒品與社會、犯罪測量等。叢書之一《犯罪學理論手冊》系統的闡述了全新的犯罪學理論,並對各種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總結,對犯罪學科發展和犯罪預防和改造意義重大,有益於我國法治建設。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章 緒論:理論與當代犯罪學查爾斯·蒂特爾(Charles R.Tittle)
節 理論科學
第二節 犯罪學領域的其他哲學中的理論
一、問題解決犯罪學
二、理解分析
三、描述犯罪學
四、批判性工作
五、虛無思維
六、改良
第三節 概要
第二章 犯罪的相關因素
馬特·德利西(Matt DeLisi)和麥可·沃恩(MichaelG.Vaughn) 
節 概述
第二節 性別
第三節 年齡
第四節 種族
第五節 氣質
第六節 人格
第七節 自我控制或者自我調節
第八節 家庭因素或者養育因素
第三章 犯罪學中的理論檢驗
特拉維斯·C.普拉特(Travis C.Pratt) 
節 檢驗犯罪學理論的指導方針
一、學習一些技能
二、熟悉本領域所用的數據集
三、了解文獻
四、提出很好的問題
五、獲取準確的數據
六、憑經驗回答所提問題
七、排除方法論產物
八、了解自己工作的意義
九、尋求和聽取建議
十、選擇合適的刊物
十一、做好修改準備
第二節 結論
第四章 威懾托馬斯·A.洛克倫(ThomasA.Loughran)、雷·帕特諾斯特(Ray Paternoster)和道格拉斯·B.韋斯(Douglas B.Weiss) 
節 概述
第二節 制裁威脅感知對犯罪的影響
第三節 威懾與警察
一、警察力量和警察資源的規模
二、警務策略
第四節 威懾與監禁
一、監禁與再犯
二、成人棄權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當代生物社會犯罪學:對2000~2012年文獻的系統評論
巴恩斯(J.C.Barnes)、布萊恩·鮑特韋爾(BrianB.Boutwell)
和凱文·比弗(Kevin M.Beaver) 
節 什麼是生物社會犯罪學?
一、進化犯罪學
二、生物犯罪學
三、行為遺傳學
四、分子遺傳學
五、神經犯罪學
六、當前的焦點
第二節 文獻搜尋過程和選入標準
第三節 研究結果
一、進化犯罪學研究結果
二、生物犯罪學研究結果
三、行為遺傳學研究結果
四、分子遺傳學研究結果
第四節 討論
第六章 關於青少年冒險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發展觀點
伊莉莎白·考夫曼(Elizabeth Cauffman)、凱特琳·卡瓦納(Caitlin Cavanagh)、幸子·唐利(Sachiko Donley)和阿普麗爾·賈爾·托馬斯(April Gile Thomas) 
節 概述
第二節 青少年犯罪是正常的嗎?
年齡-犯罪曲線
第三節 青少年為什麼進行犯罪?
一、社會情緒系統的激活
二、認知控制系統的激活
三、青少年停止犯罪
第四節 青少年犯罪是否因犯罪而受到不同的對待?
一、少年犯罪人的罪責是否與成年犯罪人相同?
二、法律制度怎樣對待青少年犯罪人?
第五節 結論
第七章 社會解組理論的挑戰:社會解組社區的結構性
特徵與犯罪的連線
查莉絲·庫布林(Charis E.Kubrin)和詹姆斯·沃(JamesC.Wo) 
節 社會解組理論
第二節 社會解組理論的挑戰
第三節 有前途的理論發展
一、集體效能
二、社會資本
三、社會紐帶和鄰里網路
第四節 結論
第八章 日常活動、少年犯罪與青少年聚會
喬斯·阿古斯迪納(Jose R.Agustina)和馬庫斯·費爾森(Marcus Felson) 
節 青少年聚會的重要性分析
第二節 青少年聚集場所穩定嗎?
第三節 回顧:從歷史背景中看日常活動理論的新穎性
第四節 從強調社會學調查到聚焦情境分析的演進
第五節 剖析:完善犯罪分析三角形模式
第六節 展望: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社會學趨勢
第七節 決策者應當優先考慮無監督型環境
第八節 作為少年犯罪通道和轉換空間的聚集場所
第九節 提出青少年日常活動的十項原則和八個監督等級標準
第十節 對未來研究的思考
第九章 環境犯罪學
艾登·西德博特姆(Aiden Sidebottom)和理察·沃特利(Richard Wortley) 
節 概述
第二節 環境犯罪學的歷史和概念基礎
一、犯罪學根源
二、心理學根源
第三節 環境犯罪學的主要觀點
一、日常活動觀點
二、犯罪模式理論
三、理性選擇觀點
第四節 理論的實踐套用
一、犯罪製圖
二、預測型警務
三、問題導向警務
四、情境犯罪預防
五、防控犯罪設計
第五節 批評、爭論和未來方向
一、作為犯罪原因的直接環境
二、犯罪人的動機
三、非西方環境中的環境犯罪學
四、整合環境犯罪學與犯罪學
第十章 犯罪和少年犯罪的控制理論
切斯特·布里特(Chester L.Britt)和麥可·羅克(Michael Rocque) 
節 概述
第二節 什麼是犯罪的控制理論?
第三節 理論基礎:控制理論的假設
第四節 控制的來源
一、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二、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第五節 解釋的層次:巨觀層次、微觀層次和多層次的控制理論
一、巨觀層次控制理論
二、微觀層次控制理論
三、多層次控制理論
第六節 考慮時間因素:生命過程理論和發展理論
第七節 控制理論的挑戰和機會
第八節 結論
第十一章 緊張、經濟地位與犯罪
羅伯特·阿格紐(Robert Agnew) 
節 經濟地位與犯罪
第二節 經典緊張理論概述
第三節 一般緊張理論概述
第四節 經濟地位對緊張的影響
一、目標阻塞與相對剝奪
二、對經濟問題的體驗
三、不能通過合法手段獲得必需品
四、不能通過合法手段滿足成癮,包括毒癮、賭癮和購物癮
五、經濟地位對其他緊張的影響
六、更經常影響較富的人的緊張
七、經濟地位與犯罪應對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二章 社會學習理論
羅納德·艾克斯(Ronald L.Akers)和衛斯理·詹寧斯(Wesley G.Jennings) 
節 概述
第二節 理論起源
第三節 核心理論要素
第四節 超級分析視角的經驗性支持
第五節 跨文化檢驗
第六節 社會結構型社會學習:一種跨層次理論模型
第七節 結論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第十三章 文化過程、社會秩序與犯罪學
馬克·伯格(Mark T.Berg)、埃里克·塞維爾(EricA.Sevell)和埃里克·斯圖爾特(Eric A.Stewart) 
節 引言
一、古典理論家與文化
二、文化解釋的興衰
三、本章的任務
第二節 文化與越軌行為:早期觀點
一、文化變遷與社會秩序:早期的芝加哥學派
二、肖和麥凱與文化理論
三、社會制度與失范
四、批評與爭論
五、對文化效應的系統解釋
第三節 文化過程與越軌行為:近期發展
一、文化過程的理論復興
二、文化過程的經驗性評估
三、當前研究現狀和替代性觀點
第四節 結論
一、早期觀點
二、文化解釋在理論中的消失與重現
第十四章 貼標籤理論:過去、現在與未來
露絲·特里普利特(Ruth Triplett)和林賽·厄普頓(LindseyUpton) 
節 概述
第二節 貼標籤的出現
第三節 興趣尚存
一、林克(1983、1987、1989):精神疾病的修正型貼標籤理論
二、布雷思韋特(1989):《犯罪、羞恥與重整》
三、謝爾曼(1993):對抗理論
四、海默和松枝(1994):不同社會控制
五、桑普森和勞布(1997):不利條件累積型生命過程理論
第四節 現在與未來展望
一、伯恩伯格和同事們(2003,2006):檢驗標籤效應的中介因素
二、施特芬邁爾和厄爾默(2005):《一個垂死的小偷的供述》
三、赫希菲爾德(2008):少年犯罪標籤的重要性下降
四、文化犯罪學:文化事業與有爭議的意義
第五節 結論
第十五章 女權主義理論
喬安妮·貝爾納普(Joanne Belknap) 
節 概述:女權主義犯罪理論的識別、套用和進展
第二節 女權主義理論的項貢獻:認識壓迫的交集
第三節 女權主義理論的第二項貢獻:女權主義道路理論
第四節 女權主義理論的第三項貢獻:男性氣質的作用
第五節 結論
第十六章 批判犯罪學
馬丁·施瓦茨(Martin D.Schwartz)和亨利·布朗斯坦(Henry H.Brownstein) 
節 前言
第二節 理論的角色
第三節 主流犯罪學理論和批判犯罪學理論
第四節 批判犯罪學
一、女權主義犯罪學
二、左派現實主義理論
三、罪犯犯罪學
四、文化犯罪學
五、有權勢者的犯罪
六、後現代犯罪學
七、調和犯罪學
八、其他批判犯罪學
第十七章 整合犯罪學理論
馬文·克羅恩(Marvin Krohn)和傑弗利·沃德(JeffreyT.Ward) 
節 整合犯罪學理論
第二節 理論整合的類型
第三節 理論整合的爭論
一、科學的發展
二、衝突的假設
三、整合理論的複雜性
第四節 犯罪行為整合理論的實例
第五節 理論整合的未來
一、社會遺傳觀點和其他特質類特徵
二、發展和生命過程觀點
三、作為發展環境的鄰里
四、研究設計和分析工具
第十八章 犯罪的發展與生命過程理論
塔拉·雷納·麥吉(Tara Renae McGee)和戴維·法林頓(David P.Farrington) 
節 發展與生命過程的起源
第二節 相互矛盾的觀點
一、穩定性和連續性
二、個人選擇
三、犯罪的相關因素
第三節 主要的發展與生命過程理論
一、反社會行為的發展進程——傑拉德·帕特森
二、發展道路——羅爾夫·洛伯
三、社會發展模式——戴維·霍金斯和理察·卡塔拉諾
四、非正式社會控制型隨年齡變化理論——羅伯特·桑普
森和約翰·勞布
五、相互作用理論——特倫斯·索恩伯里和馬文·克羅恩
六、情境行動理論——珀-奧洛夫·威克斯特龍
七、長期持續型反社會行為與青少年期型反社會行為
——特里爾·莫菲特
八、整合型多層次控制理論——馬克·勒布朗
九、整合認知反社會潛能理論——戴維·法林頓
第四節 發展與生命過程犯罪學研究的未來方向
第五節 總結
第十九章 反社會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生物社會基礎
陳瑞雲(Frances R.Chen)、高瑜(Yu Gao)、安德烈阿·格倫(Andrea L.Glenn)、莎倫·尼弗(Sharon Niv)、吉爾·波特諾伊(Jill Portnoy)、羅伯特·舒格(Robert Schug)、楊雅玲(Yaling Yang)和艾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 
節 前言
第二節 遺傳學
一、主要研究結果
二、生物社會相互作用
第三節 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一、主要研究結果
二、生物社會相互作用
第四節 神經心理學
一、主要研究結果
二、生物社會相互作用
第五節 心理生理學-自主神經系統
一、主要研究結果
二、生物社會相互作用
第六節 激素
一、主要研究結果
二、生物社會相互作用
第七節 結論
第二十章 從理論到政策再回到理論
斯科特·德克爾(Scott H.Decker) 
節 從理論到政策
第二節 理論的具體套用
幫伙理論、幫伙研究與幫伙實踐
第三節 關於犯罪學中政策與理論的未來的結論
第二十一章 犯罪學家如何解讀對犯罪的統計解釋?
——對已發表研究中定量建模的述評
戴維·韋斯伯德(David Weisburd)、布里安娜·凱夫(Breanne Cave)和亞力克斯·R.皮蓋惹(Alex R.Piquero) 
節 引言
第二節 可解釋變異及其對評估多變數建模的重要性
一、可解釋變異和正確的模型設定
二、作為解釋程度及遺漏變數偏差的指標的R2的局限性
第三節 研究
確定和編碼論文的方法
第四節 結果:犯罪學家如何使用R2?
第五節 討論和結論
第二十二章 情境理論:互動與行動機制在犯罪解釋中的重要性
珀-奧洛夫·威克斯特龍(Per-Olof H.Wikstrm)和凱勒·特雷波(Kyle Treiber) 
節 模糊的情境概念:將直接環境與情境混為一談
第二節 日常活動理論:錯失了機會嗎?
一、互動模式
二、忽視個別差異
第三節 理性選擇理論:是一種很好的理論嗎?
一、科尼什和克拉克的理性選擇理論的套用
二、主要假設
三、適當的行動機制
四、情境模式
五、機會理論:日常活動與理性選擇理論的結合
第四節 情境行動理論: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嗎?
一、情境與情境機制的概念
二、情境模式:個人傾向-接觸環境-特定行動假設
三、犯罪原因中行動過程的關鍵成分與步驟
四、比較情境行動理論與機會理論(日常活動理論和理性選擇理論)
五、可檢驗性
第五節 結論
第二十三章 巨觀層次理論:犯罪學研究的關鍵組成部分
埃里克·鮑默(Eric P.Baumer)和阿什麗·阿爾尼奧(AshleyN.Arnio) 
節 引言
第二節 共同之處和不同特點
第三節 整理和評價巨觀層次犯罪理論
一、總的考慮
二、巨觀層次理論的相對因果關係重點
三、巨觀層次理論的理論適當性和經驗適當性
第四節 結論性思考
第二十四章 關於犯罪學理論的國際化研究告訴了我們什麼
奧萊納·安東納斯奧(Olena Antonaccio)和葉卡捷琳娜·包切科瓦(Ekaterina V.Botchkovar) 
節 緊張理論
一般緊張理論
第二節 控制理論
一、社會控制理論
二、犯罪的一般理論
第三節 社會學習理論
第四節 其他理論
第五節 結論:跨國研究和犯罪學理論進展
第二十五章 定性犯罪學對理論的貢獻
安迪·霍克斯特勒(Andy Hochstetler)和海斯·科佩斯(Heith Copes) 
節 什麼是定性犯罪學?
第二節 定性犯罪學的遺產
第三節 定性方法的發展
一、方法論的發展
二、混合方法與三角互證
第四節 理論的發展與趨勢
一、從事實到語言
二、關注文化和性別
第五節 定性犯罪學的主要研究結果
一、街頭生活與身份
二、選擇與犯罪人的思考
三、通過談話理解行動
四、作為文化的心態
第六節 結論
索引
譯後記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亞歷克斯·R.皮蓋惹(Alex R.Piquero)是德克薩斯州大學達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Texas at Dallas)的阿什貝爾·史密斯犯罪學講座教授(Ashbel Smith Professorof Criminology),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倫理、法律、司法與治理基中心兼職教授(adjunctprofessor at the Key Centre for Ethics,Law,Justice,and Governance,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喬治·沃倫·布朗社會工作學院暴力與損傷預防中心(Center for Violence and Injury Prevention,GeorgeWarren Brown School of Social Work,WashingtonUniversity in St.Louis)的成員。他已經獲得了幾項研究、教學和擔任導師方面的獎項,是美國犯罪學協會的會士和刑事司法科學研究院的院士。2014年,他獲得了德克薩斯州大學系統校務委員會的傑出教學獎(University ofTexas System Regents'Outstanding Teaching Award)。
譯者簡介 吳宗憲,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二級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犯罪與矯正研究所所長、社區矯正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中美刑事司法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犯罪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等職。曾任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教研室講師、法務部預防犯罪研究所監獄學研究室主任和研究員。曾在英國諾丁漢大學法學院、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國與國際刑法研究所等機構訪學,併到加、澳、挪、韓、日等國考察和參會。主要從事犯罪學、監獄學、社區矯正和法律心理學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專著和譯著多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