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鳥亞科

犀鳥亞科

犀鳥亞科包括12屬55種。彎嘴犀鳥屬Tockus分布於非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犀鳥亞科
  • 類別:動物科學
  • 分布地點:非洲
  • 內容:分類介紹犀鳥亞科
總體介紹,分類介紹,灰犀鳥屬,斑犀鳥屬,犀鳥屬,小盔犀鳥屬,白冠犀鳥屬,皺盔犀鳥屬,花冠皺盔犀鳥屬,噪犀鳥屬,

總體介紹

有14種:白冠彎嘴犀鳥Tockus albocristatus、黑彎嘴犀鳥Tockus hartlaubi、紅彎嘴犀鳥Tockus camurus、蒙氏彎嘴犀鳥Tockus monteiri、紅嘴彎嘴犀鳥Tockus erythrorhynchus、黃彎嘴犀鳥Tockus flavirostris、南黃彎嘴犀鳥Tockus leucomelas、傑氏彎嘴犀鳥Tockus jacksoni、德氏彎嘴犀鳥Hornbill Tockus deckeni、冕彎嘴犀鳥Tockus alboterminatus、南非彎嘴犀鳥Tockus bradfieldi、斑尾彎嘴犀鳥Tockus fasciatus、亨氏彎嘴犀鳥Hornbill Tockus hemprichii、黑嘴彎嘴犀鳥Tockus nasutus。

分類介紹

灰犀鳥屬

Ocyceros分布於南亞,有3種:印度灰犀鳥Ocyceros griseus、斯里蘭卡灰犀鳥Ocyceros gingalensis、灰犀鳥Ocyceros biostris。

斑犀鳥屬

Anthracoceros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有5種:印度冠斑犀鳥Anthracoceros coronatus、冠斑犀鳥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黑斑犀鳥Anthracoceros malayanus、白嘴斑犀鳥Anthracoceros marchei、黑嘴斑犀鳥Anthracoceros montani。冠斑犀鳥體長74~78厘米。嘴上具有大的單峰盔突,顏色為臘黃色或象牙白色。盔突的內部為海綿狀結構,很輕。盔突背面由基部到先端有一塊顯著的黑色斑,盔突的兩側也各有一塊黑色斑,從中部斜向喙的先端。盔突上的黑色斑塊的大小和顏色的深淺,隨著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幼鳥盔突上的黑斑極不明顯,僅為灰黑色的陰影,隨著年齡的增加,黑斑也逐漸明顯和擴大。另外雄鳥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鳥要大得多,從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1/2或1/3處,而雌鳥在盔突的背面幾乎沒有黑斑。雄鳥的頭部、頸部、背部、包括兩翅和尾羽為黑色。頭部、背部和兩翅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尤其是翅膀上更為顯著,翅膀的邊緣為白色並雜有黑色。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在翅膀上形成顯著的白色翅斑。外側尾羽上具有寬闊的白色端斑。頦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為黑色,其餘下體為白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基本相似,但體形稍小。眼睛大而美麗,虹膜為紅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膚雄鳥為黑色或為紫藍色,雌鳥為白色或肉白色。喉側的裸露斑塊為肉色;跗跖和趾鉛黑色。在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孟加拉國、泰國、中南半島和馬來西亞等地,在我國分布於雲南西南部、南部西雙版納,以及廣西等地。留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常綠闊葉林中。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多在樹上棲息和活動,有時也到地面上覓食。叫聲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飛翔時頭部和頸部向前伸直,兩翅平展,很象一架飛機,所以俗稱“飛機鳥”。它主要以榕樹等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蝸牛、蠕蟲、昆蟲、鼠類和蛇等。吃食的時候,常常先將食物拋在空中,然後用嘴準確無誤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獸骨等食物殘渣,則從胃中反吐出。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懸崖絕壁上的石洞、石縫或者樹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連續幾年使用。石洞距離地面的高度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徑為60厘米左右,巢中鋪墊有松樹葉、雜草、羽毛等。巢的直徑為27厘米,深度為13厘米。每窩產卵2~3枚。由雌鳥在洞口封閉的巢中孵卵。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犀鳥屬

Buceros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有3種:馬來犀鳥Buceros rhinoceros、雙角犀鳥Buceros bicornis、棕犀鳥Buceros hydrocorax。雙角犀鳥是我國所產犀鳥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達120厘米左右,嘴峰30厘米,翅50厘米。國內分布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尤喜林中溝谷地帶。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大的昆蟲、爬行類、鼠類等動物性食物。主要在樹上覓食,有時也到地上覓食。繁殖期間常單獨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成群。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盔犀鳥屬Rhinoplax僅盔犀鳥Rhinoplax vigil,分布於東南亞,臉部裸露,尾羽極長,近2米。

小盔犀鳥屬

Anorrhinus分布於東南亞,有3種:白喉犀鳥Anorrhinus austeni、銹頰犀鳥Anorrhinus tickelli、鳳頭犀鳥Anorrhinus galeritus。白喉犀鳥體長88厘米。嘴像粗大。成體背部為深棕灰色,腹部淺棕色;喉部白色,飛翔時可看到翅的末端羽毛和尾尖兩邊的尾羽為白色。次級飛羽的下半段為淡黃色,羽上有白色和淡黃色斑點。雄鳥的像為黃色。雌鳥的喙為暗棕色。眼臉為藍色,喙上方的盔突不明顯。 留鳥。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密林中。高可至海拔1500米,主要吃熱帶多肉質的果實,也捕食昆蟲、小鳥等動物。營巢於樹洞中,繁殖期間雄鳥以泥將雌鳥封於樹洞中,僅留一孔,由雄鳥覓食餵雌鳥和雛鳥。國內分布於西雙版納和廣西南部邊緣。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白冠犀鳥屬

Berenicornis僅1種,即白冠犀鳥Berenicornis comatus,分布於東南亞,臉裸露,呈藍色,頭具白色羽冠,體黑色,尾白色。菲律賓犀鳥屬Penelopides分布於菲律賓群島,有6種:呂宋犀鳥Penelopides manillae、民都洛犀鳥Penelopides mindorensis、棕尾犀鳥Penelopides panini、薩島犀鳥Penelopides samarensis、棉蘭老犀鳥Penelopides affinis、白頰犀鳥Penelopides exarhatus。均很稀有。

皺盔犀鳥屬

Aceros分布於東南亞,有5種:棕頸犀鳥Aceros nipalensis、皺盔犀鳥Aceros corrugatus、白頭犀鳥Aceros leucocephalus、扭嘴犀鳥Aceros waldeni、蘇拉皺盔犀鳥Aceros cassidix。棕頸犀鳥全長約120厘米。雄鳥頭、頸、胸部羽毛棕色;眼周淡藍色;喉部皮膚亮腥紅色。背、翅黑色,具綠色光澤,初級飛羽先端白色。尾羽基部黑色具綠光澤,下半部為白色。腹部、兩脅及肛周為棕紅色。嘴蠟黃色長而大,上嘴有寬黑斑紋。腳為帶棕或綠的黑色。雌鳥兩翅和尾羽帶有白色,羽衣除頭和羽冠外均為黑色而具綠色光澤。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海拔600~1800米山地森林中,在樹洞內營巢。常成對或10多隻集結成小群活動。主要以榕樹果等肉質野果為食。我國分布罕見,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南端及西藏東南部有分布記錄。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花冠皺盔犀鳥屬

Rhyticeros分布於東南亞,有5種:花冠皺盔犀鳥Rhyticeros undulatus(Aceros undulatus)、拿島皺盔犀鳥Rhyticeros narcondami、松巴皺盔犀鳥Rhyticeros everetti、淡喉皺盔犀鳥Rhyticeros subruficollis、藍喉皺盔犀鳥Rhyticeros plicatus。花冠皺盔犀鳥全長約105厘米。雌雄兩性的背、兩翼及腹部均為黑色,但雄鳥頭部奶白色,枕部具略紅的絲狀羽,裸出的喉囊上具明顯的黑色條紋。雌鳥頭頸黑,喉囊藍色。成對或小群生活在森林上空,鼓翼聲沉重。近年在我國雲南西南部的盈江採到標本,也可能分布於西藏東南部。為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噪犀鳥屬

Bycanistes分布於非洲,有6種:噪犀鳥Bycanistes bucinator、笛聲噪犀鳥Bycanistes fistulator、銀頰噪犀鳥Bycanistes brevis、黑白噪犀鳥Bycanistes subcylindricus、褐頰噪犀鳥Bycanistes cylindricus、白腿噪犀鳥Bycanistes albotibialis。盔噪犀鳥屬Ceratogymna分布於非洲,有2種:黑盔噪犀鳥Ceratogymna atrata、黃盔噪犀鳥Ceratogymna elat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