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鬣蜥是在寵物市場中能見度最高的岩鬣蜥屬 (Cyclura) 成員之一,雄性個體具有領域性,在飼育條件下為雜食性,除了水果以外,其他什麼都吃,包括瘦肉及滲水麵包等,在飼育過程中容易發胖。其飼育溫度,白天為 28~35 ℃,到了夜間就要降至 20 ℃。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和壽命,產地生活分布範圍,
外形特徵
犀牛鬣蜥屬華盛頓公約CITESI的物種,分為:“藍牛” “紅牛” “大獨角”3個品種。成熟雄性體長1.1—1.4米,成熟雌性1—1.3米。當然無論雌雄,最常見體型都在1米2左右,短程奔跑速度快。犀牛鬣蜥從脖頸,背部延伸至尾部有棘刺,從脖頸到尾部的棘刺逐漸縮小,到尾端幾乎消失不見,犀牛鬣蜥四肢粗壯,前後四肢都是五指爪,呈黑色。後腿外側第二根腳趾最長,因感知周圍天敵或獵物造成的顫動,而衍變進化來的。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交配時用來刺激雌性蜥蜴。
犀牛鬣蜥的尾巴粗壯而有力,尾部是身體的1.5倍長。頭頂上有兩個凸起,嘴後兩側有囊袋可以儲存營養。成熟的雄性“紅牛”犀牛鬣蜥因鼻子上方有9個向內彎曲的角狀凸起物。成熟的“藍牛”犀牛鬣蜥鼻子上方有3—5個向上生長的角狀凸起物。而,成熟的“大獨角”犀牛鬣蜥雄性鼻子上方只有一個明顯的凸起。不管外形如何,都因頭部凸起酷似犀牛,故得名犀牛鬣蜥。而,這三個品種中的雌性角狀凸起都比較少,而且都比較平滑。不光如此,在眼眶和上下顎的周圍都覆蓋著大塊且厚的角質凸起。
犀牛鬣蜥幼體呈現灰色,還微微有一點淡綠。幼年時身上環狀條紋較為明顯。成熟後多為深灰色和深褐色,由於每片鱗片中間都有黑色底紋。所以,全身看似就像被細小黑色橫紋包裹一樣,肚皮看起來顏色比較統一,顏色略淺。此外,尾端三分之一處覆蓋有棘狀大型鱗片。像大多數鬣蜥一樣,犀牛鬣蜥的皮膚也是呈菱形鱗片,並且角質很厚,側面看幾乎呈半圓。
由於,外形酷似歐洲中世紀時期的火龍。所以,當地人也叫他Wingless Dragon(譯成:無翅龍或無翅火龍)。一些火龍題材的大片如:《魔幻屠龍》《龍騎士》中的龍部分形象也是借鑑於犀牛鬣蜥。
生活習性
和大多數鬣蜥一樣,犀牛鬣蜥也是屬於日行蜥。擅長攀爬,樹木、岩石、只要可攀登的地方都有他的蹤跡,領地意識強。天敵或同類雄性靠近時,會主動迎擊並發出嘶吼聲警告,如果對方不離開就會對其撕咬,如果遇到強大的敵人時,會立刻鑽入岩石中躲藏。若無處可躲時,會以猛衝的方式逃開。犀牛鬣蜥和大多數鬣蜥一樣,屬雜食性蜥蜴。鼠、昆蟲、小蛇、小型蜥、小型鳥類、仙人掌、青菜、草、花果、根莖等等,幾乎沒有不吃的,但是成熟後以植物為主,在幼體的飼養多以肉、昆蟲為主,生長速度快。
生長繁殖和壽命
犀牛鬣蜥主要都是草食性的,吃不同種類的葉子、花朵、草莓及果實。一項研究發現岩鬣蜥曾吞下的種子發芽較其他的快,這些種子也有一種適應性會在非常短的雨季內萌芽。犀牛鬣蜥也扮演了傳播種子到其他地方的角色,尤其是當雌蜥遷徙至繁殖地時。故此犀牛鬣蜥可以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犀牛鬣蜥較罕見的也會吃昆蟲幼蟲、蟹、蛞蝓、鳥類屍體及真菌。個別個體也有是肉食性的。
在飼養下出生的犀牛鬣蜥中,紀錄最長壽的是開曼鬣蜥,壽命達33歲。另外,於1950年在大開曼曾捕獲一隻藍岩鬣蜥,於1985年進口到美國,後來於1997年借往德克薩斯州格拉迪波特動物園(Gladys Porter Zoo)。動物園內的職員將它命名為哥斯拉,並一直活到2004年。在被捕捉時相信它是15歲,臨終時69歲,是世界上最長壽的蜥蜴
雄蜥一般在3-7歲就達至性成熟,詳細要視乎物種及亞種而定;雌蜥稍快,2-5歲就已達至性成熟。除了埃克斯馬鬣蜥外,其他雄蜥都是高度地盤性的。它們會於每年第一個雨季前或開始時(約5-6月)進行交配,時間長達2-3個星期。雌蜥每次會生2-34隻蛋,平均每40天就生17隻蛋。大部分雌蜥都會在生蛋後幾日保護巢穴,孵化期為85天。犀牛鬣蜥蛋是所有蜥蜴中最大的
產地生活分布範圍
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摩納島、西印度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