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犀牛山
- 位置:達州市通川區羅江鎮
- 主峰海拔:692米
- 森林覆蓋率:98%
- 面積:5萬餘畝
- 被稱為:城市生態公園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相關傳說
張游擊築寨
清朝乾隆初年,福建晉江有位姓張的武職官員來達州任清軍營游擊,先後取了7個老婆,卻無生育。受那時社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世風習俗的影響,年老卸任之後不願回籍,遂在犀牛山南擇地建一座貌似署衙的住宅,人們把這座府第叫“游擊衙門”。四周植樹養花,培路置景。張游擊常同妻妾朝看飛鳥,暮觀晚霞,品茗聊天,說古論今,自娛自樂,頤養天年。如此悠閒的生活,總是化解不了張游擊的心病。
清初,國家實行世襲兵役制,即父子世代為兵。張游擊乏嗣,無人襲兵,朝廷給予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加上當時武職官員待遇優厚,家境當然富裕,有糧為食,有房棲身。但他認為錢是身外之物,生未帶來,死不帶去,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無兒無女存錢何用!一輩子總該做些有益於社會的事業。兼之他是軍人出身,深諳兵道,認定犀牛山頂應該築寨,便擬用自己多餘的銀兩構築一座山寨,若遇戰亂匪患,既保自家也庇護毗鄰百姓身家性命。於是便邀集四周王、張、邵、蕭、唐等姓賢達籌謀築寨事宜。作出決定之後親身踏勘山勢,縝密規劃,自己還拿出錢糧補貼參與築寨民眾的生活。歷時兩年,犀牛山寨竣工。第一層鑿有蓄水池,頂寨建有亭,亭內豎碑記載建寨緣由及始末。目前,這亭這碑已難覓殘骸。
張游擊又在住宅左面辟騎射場,當時人們都把騎射場叫做“道子”。農閒期間,組織一些青少年在“道子”操習跑馬射箭,舞刀使棍,教練一些攻防戰術,以備保境安民。
張游擊還注重最佳化環境,選宅右名叫田壩處建八角形石塔一座。塔前建有殿宇,因年久失修,清末坍塌。1973年改田改土,把石塔拆毀,石頭用於砌田坎、塘坎,塔尖棄於農戶屋側,塔基改造成地。
張游擊在世時在“道子”背後用石頭、火磚建聯墓一座,有8個墓室,作自身及妻妾安息之所。晚清年間遭盜墓賊開挖。1973年,當地農民將墓前石頭搬去修集體保管室,僅存磚砌墓室。
時過境遷,史隨人去;人世滄桑,謎霧茫茫。“游擊衙門”早成遺蹟,“道子”已是農田,游擊坡成了“牛家坡”,諸多往事僅是口傳。1982年,當地政府開展地名普查工作,對“牛家坡”地名則有不同說法。工作人員詳查當地居民姓氏及其源流,遍觀境內墓誌,無一戶姓“牛”的。原是把“游擊坡”誤叫做“牛家坡”,遂改定原名。
犀牛山過年
犀牛山地帶的甲長、排首、鄉勇頭目派人探聽得這信息,便集合男女老幼帶上糧食、衣物……上山避亂。
一天早晨,一隊數百人的白蓮教武裝從太平寨出發,經磐石場,下譚家溝,上何家山,到蕉印子已是中午,馬疲人飢,想弄些糧食煮午飯,哪裡料道這一帶早已實行“堅壁清野”,人去室空。幾經周折才找到一位鄉民,得知犀牛山寨上殺了頭肥豬,鄉勇頭目召集四周民眾上寨“過年”。白蓮教熊先鋒決意兵分兩路進攻山寨。兩路前哨走到寨南小埡口、寨北犀牛坪一看,只見寨門口架起水桶粗的“鎮山大炮”,黑洞洞的炮口對準梯道,寨上人群正在吃團年飯,飲酒划拳,內緊外松,鎮定如常。白蓮教武裝在山腰望寨興嘆。
老野豬耍威風
某日清晨,山下蕭家溝蕭某扛上火藥槍去林邊打野雞,無意之中見一頭老野豬在溪溝旁用嘴拱葛根,臀部朝天。蕭某麻起膽子對準老野豬的屁股放了一槍,雖中目標,只是輕傷。老野豬受了傷,野性發作,大聲咆嘯,張嘴露齒,尋人報復。蕭某見狀深知勢單力薄,飛跑回家。跑到屋側見家人在碾房內駕牛碾米,便大呼家人卸牛回屋躲避。老野豬跑進碾房,用嘴把石滾拱出碾盤,仍“吭吭吭”發威,怒氣未消。多虧蕭家溝,有幾個人拿出獵槍,出門合圍,受傷的老野豬才逃進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