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特洛伊圍城記》編輯推薦:原譯本,此次出版未經“校訂”的“朱生豪原譯本”,依據的是朱尚剛先生推薦的莎劇朱譯原版本,對照朱生豪翻譯手稿進行審訂,還原朱生豪原譯之味道,充分凸顯莎劇的神韻。單行本,經朱尚剛先生授權,首次收錄宋清如女士60多年前做的“單行本序”。“第一次”把莎劇朱譯每個劇本原汁原味地單獨成書出版。
珍藏全集,完整收錄和再現朱生豪翻譯的全部譯稿,共38部,均以“原譯名”出版,製作成單行本“珍藏版”全集。
《特洛伊圍城記》內容簡介:經朱生豪後人審定的莎士比亞戲劇朱生豪民國原譯本。在特洛埃戰爭的第八個年頭,交戰雙方鬥志低靡,各懷鬼胎。在戰局僵持不下之際,針對希臘方面提出的停戰
條件,特洛埃的主戰派占了上風。特洛埃國王的小兒子特洛埃勒斯愛上了投靠希臘的祭司的女兒克瑞西達。在她的舅舅潘達勒斯的牽線撮合下,兩個情人秘密幽會。此時恰巧特洛埃一個戰將被俘,克瑞西達的父親請求希臘用其女兒交換被俘的戰將……系莎士比亞創作的第一部悲喜劇,也是莎劇中最令人困惑的劇本之一。該劇最大的創新是寓喜劇的諷刺於悲劇的情節發展之中。它取材於《荷馬史詩》,討論了“毫無意義”的勞民傷財的戰爭,鞭笞了在黑暗的環境下容易墮落、“變質的”愛情。歷來學界對它的性質爭議頗多,有的稱它為“最辛酸的喜劇”,有的稱它為“最機智”的喜劇,1623年的“對開本”把它歸在悲劇類中。20世紀40年代,英國著名作曲家沃爾頓把它譜成歌劇,影響很大。
圖書目錄
出版說明
《莎劇解讀》序(節選)(張可、王元化)
莎氏劇集單行本序(宋清如)
劇中人物1
第一幕5
第一場特洛埃;普賴姆王宮門前6
第二場同前;街道12
第三場希臘營地;阿加曼儂帳前27
第二幕42
第一場希臘營地的一部分43
第二場特洛埃;普賴姆宮中一室50
第三場希臘營地;亞契爾斯帳前59
第三幕71
第一場特洛埃;普賴姆宮中72
第二場同前;潘達勒斯的花園79
第三場希臘營地89
第四幕103
第一場特洛埃;街道104
第二場同前;潘達勒斯家的庭前108
第三場同前;潘達勒斯家門前114
第四場同前;潘達勒斯家中一室115
第五場希臘營地,前設圍場123
第五幕137
第一場希臘營地;亞契爾斯帳前138
第二場同前;卡爾卻斯帳前144
第三場特洛埃;普賴姆王宮門前155
第四場特洛埃及希臘營地之間161
第五場戰地的另一部分163
第六場戰地的另一部分167
第七場戰地的另一部分170
第八場戰地的另一部分172
第九場戰地的另一部分174
第十場戰地的另一部分175
附錄178
關於“原譯本”的說明(朱尚剛)179
譯者自序(朱生豪)182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莎士比亞(Shakespeare,W.) 譯者:朱生豪
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本·嬌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他的作品全方位展示了當時廣闊的社會場景,具有濃郁的人文主義色彩。
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興人,詩人、翻譯家。1936年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為回應某國人因為中國沒有莎士比亞的譯本而對中國文化落後的嘲笑,把譯莎看做“民族英雄的事業”,在譯稿兩度毀於侵略者的戰火,工作和生活條件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堅持譯出了31部莎劇,為譯莎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朱譯莎劇文辭華贍,充分表現了莎劇的神韻,得到讀者和學界的廣泛好評。
後記
歷時兩年,這套“莎士比亞戲劇朱生豪原譯本全集”(31部)終於全部付印了。在編輯工作中,遇到一些問題,讓我們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二。
朱生豪原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完成於70多年前的民國時期。有很多用法跟我們現代漢語習慣有差別,有的差別還挺大。
對於這些差別和問題,如何處理?為妥善解決原譯本和現代漢語的用法習慣等的差別問題,我們特地請教了一些編輯前輩名家(如國家語委的厲兵老師)和研究莎士比亞戲劇的專家學者(如屠岸先生、陳才宇老師)。專家們和我們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基本共識,那就是:只要不是筆誤或排印錯誤,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現在,把遇到的問題與處理方法都列出來,供讀者參考。
1.當時白話文尚處於發展的早期,有許多字詞用法的隨意性較大,因此在朱生豪譯文中有很多詞語跟現在經過規範化的用法不大一樣。比如:“走投無路”、“甚么”、“身分”、“頑笑”、“跌交”、“叫化”等等,我們在編輯中都保持了原貌。
2.同樣,由於當時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也屬早期,譯者對專有名詞的翻譯也較粗放,並不像現在對很多人名、地名,以致貨幣名等譯法都有了相對穩定的通用,對原譯本中和現在通用譯法不同的表述,比如:“維納絲”,今譯為“維納斯”;“特洛埃”,今譯為“特洛伊”;“克郎”,今譯為“克朗”等等;以及大量出現的劇中人物名,我們也都保持了原來的譯法。
3.有時甚至同一個人名或者詞語在劇本中也不統一。對於這類問題,按照現在的編輯習慣,可能不符合圖書質量檢驗的要求。
比如,在《錯誤的喜劇》、《維洛那二士》等劇本中出現了“什麼”和“甚么”的混用。厲兵老師認為, “五四”以後至新中國成立初,文人的中文著作在用字和用詞方面跟目前的規範很不一樣。除了“甚么”與“什麼”外,其實還有很多,比如“的、地、得”的用法也跟今天不同(毛澤東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即如是),今天的“介紹”那時說“紹介”,等等。像這些名家的作品,如果採用的原版圖書出自較權威的出版社,原則上以維持原貌為宜。如果有錯別字,也照登,可加腳註注釋,或者在“出版說明”中說明新版在字詞處理上的基本原則。朱尚剛先生分析後認為,“什麼”和“甚么”在現在雖然規範為統一用“什麼”,但在朱生豪原來的譯文中二者還是有語氣輕重的差別,並非完全隨意的。
再比如,在《馴悍記》中,同一個人名在英語原著和朱生豪的譯文中前後都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寫法。凱薩琳那和凱薩琳(Kathm·ine和.Katherina)、克里斯托弗·史賴和克里斯托弗洛·史賴(Christopher Sly和Christophero Sly),對於這個問題是否需要統一,我們請教了陳才宇老師。陳老師認為,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受拉丁語和法語的影響,拼寫方式很不穩定,出現不同的拼法是有可能的。若是重新進行翻譯或是對現有譯本進行校訂的話,以統一起來為好。但作為原譯本,為保持其原貌,我們予以保留,並加注釋說明還是合適的。
4.還有一些詞語,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逐步退出了人們的視野。比如“尊價”,在《辭海》中“價”字條中有一項解釋為“舊稱供役使的人”。原譯本用“尊價”有其妙處,既沒有搞混身份,又顯得十分講究禮節,更能體現莎劇的韻味。類似的還有“要公”、“巨浸”、“行強”、“靴距”、“旨酒”等等,這些詞語現代的讀者或許覺得難以理解,但仔細探究後可知都還是不錯的,有出處,甚至有典故,更能反映當時的時代特徵。
5.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說明一下,即關於本全集中採用的劇名,我們全部採用朱生豪的原譯名:《漢姆萊脫》,今譯為《哈姆雷特》;《奧瑟羅》,今譯為《奧賽羅》……這可能會讓已經習慣了“哈姆雷特”等譯名的讀者很不習慣。但是,相信你讀到《女王殉愛記》(今譯為《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英雄叛國記》(今譯為《
科利奧蘭納斯》)、《量罪記》(今譯為《一報還一報》)、《該撒遇弒記》(今譯為《
裘力斯·凱撒》)……等“原譯名”時,會有一種得到補償的感覺。
6.在編校中我們遇到的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未收人世界書局版《莎士比亞戲劇全集》(1—3輯)的四部歷史劇。這四部歷史劇1954年出版時,宋清如女士把原來的翻譯手稿提供給出版社,編輯者作過一些修改,這次為體現原譯原貌,基本上是依據翻譯手稿排印的。
7.原譯本中採用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吳方言元素,比如“我不聽見”、“多少重要”、“哎呀,一唿可咽得長久!”“可是沒有香過你家看門人女兒的臉吧?”使用的這些方言詞語往往具有特殊的表現力,一般也能為非該方言區的讀者所理解。
我們在拜訪著名文學家、翻譯家屠岸先生時,屠岸先生特彆強調,雖然朱生豪的譯文難免有一些錯漏之處,但他還是很好地把莎劇的神韻譯了出來,在當時那樣困難的條件下,完成這樣一項工程很了不起,對這些錯漏之處我們應該予以寬容。
最後,雖然經過近兩年的策劃與編輯,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核對原版本和手稿原文.,並參照上述專家學者和名家前輩的意見,處理編校問題,但由於自身水平有限,人力和精力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請方家指正!
我們的初衷,就是出版一套能真正反映莎士比亞戲劇朱生豪“原譯”風貌的版本,供大眾閱讀和學者研究所需。若是有所缺漏,或您有新的研究發現,敬請聯繫我們,以備補充、修訂和完善此版本,提供更精要準確和更有版本價值的莎劇朱譯“原譯本”。 中國青年出版社
新青年讀物工作室
2013年6月
序言
“莎士比亞戲劇朱生豪原譯本珍藏全集”叢書,其中27部是根據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世界書局出版、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三卷本)原文,四部歷史劇(《約翰王》、《理查二世的悲劇》、《亨利四世前篇》、《亨利四世後篇》)是借鑑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集》(十二),同時參考其手稿出版的。
朱生豪翻譯莎士比亞戲劇以“保持原作之神韻”為首要宗旨。他的譯作也的確實現了這個宗旨,以其流暢的譯筆、華贍的文采,保持了原作的神韻,傳達了莎劇的氣派,被譽為翻譯文學的傑作,至今仍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和學界的高度評價。許淵沖曾評價說,二十世紀我國翻譯界可以傳世的名譯有三部:朱生豪的《莎士比亞全集》、傅雷的《
巴爾扎克選集》和楊必的《名利場》。
於是,朱生豪譯本成為市場上流通最廣的莎劇圖書,發行量達數千萬冊。但鮮為人知的是,目前市場上有幾十種朱譯莎劇的版本,雖然都寫著“朱生豪譯”,但所依據的大多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的“校訂本”——上世紀60年代初期,人民文學出版社組織一批國內一流專家對朱生豪原譯本進行校訂和補譯,1978年出版成“校訂本”——經校訂的朱譯莎劇無疑是對原譯本的改善,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校訂者和原譯者的思維定式和語言習慣不同,因此經校訂後的譯文在語言風格的一致性等方面受到了影響,還有學者對某些修改之處也提出存疑,尤其是以“職業翻譯家”的思維方式,去校訂和補譯“文學家翻譯”的譯本語言,不但改變了朱生豪原譯之味道,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莎劇“原作之神韻”的保持。
當流行的朱譯莎劇都是“被校訂”的朱生豪譯本時,時下讀者鮮知人文校訂版和“朱生豪原譯本”的差別,錯把馮京當馬涼,幾乎和本色的朱生豪譯作失之交臂。因此,近年來不乏有識之士呼籲:還原朱生豪原譯之味道,保持莎劇原作之神韻。
中國青年出版社根據朱生豪後人朱尚剛先生推薦的原譯版本,對照朱生豪翻譯手稿進行審訂,還原成能體現朱生豪原譯風格、再現朱譯莎劇文學神韻的“原譯本”系列,讓讀者能看到一個本色的朱生豪譯本(包括他的錯漏之處)。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世界書局首次出版朱生豪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時,曾計畫先行出版“單行本”系列,朱生豪夫人宋清如女士還為此專門撰寫了“單行本序”,後因直接出版了三卷本的“全集”,未出單行本而未採用。2012年,朱生豪誕辰100周年之際,經朱尚剛先生授權,以宋清如“單行本序”為開篇,中國青年出版社“第一次”把朱生豪原譯的31部莎劇都單獨以“原譯名”成書出版,製作成“單行本珍藏全集”。
謹以此向“譯界楷模”朱生豪100周年誕辰獻上我們的一份情意! 2012年8月
名人推薦
朱的譯文,不僅優美流暢,而且在韻味、音調、氣勢、節奏種種行文微妙處,莫不令人擊節讚賞,是我讀到莎劇中譯的最好譯文,迄今尚無出其右者。
——著名翻譯家、文學家 王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