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石豆蘭附生或石生草本,根狀莖匍匐生長,從假鱗莖基部發出;假鱗莖聚生或彼此疏離而相間3~6 毫米,近球形,稍具棱紋;頂生1枚葉,葉厚革質,卵狀長圓形,中脈凹陷,先端鈍,基部變窄成1毫米長的葉柄;花葶自假鱗莖基部長出,直立,花序總狀,縮短成近傘形,具4~6朵花,花淡黃色至橙黃色;苞片膜質,披針形;唇瓣舌狀,肉質,略微彎曲,邊緣橙色,內部黃色,上部有2個極小的蕊柱齒,蕊柱齒鑽形,細長,花葯帽具許多齒狀突起;花粉塊4枚,2對;花期5~6月,果期7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牯牛石豆蘭
- 分布區域:安徽祁門
發現歷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發現歷史
2023年5月20日,安徽省黃山市發布了新近發現的13個全球新物種,其中有牯牛石豆蘭。
形態特徵
根狀莖匍匐生長,從假鱗莖基部發出;假鱗莖聚生或彼此疏離而相間3~6 毫米,近球形,稍具棱紋;頂生1枚葉,葉厚革質,卵狀長圓形,中脈凹陷,先端鈍,基部變窄成1毫米長的葉柄;花葶自假鱗莖基部長出,直立,花序總狀,縮短成近傘形,具4~6朵花,花淡黃色至橙黃色;苞片膜質,披針形;唇瓣舌狀,肉質,略微彎曲,邊緣橙色,內部黃色,上部有2個極小的蕊柱齒,蕊柱齒鑽形,細長,花葯帽具許多齒狀突起;花粉塊4枚,2對;花期5~6月,果期7月。
分布範圍
牯牛石豆蘭目前僅在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觀音堂境內海拔約370米的林下石壁上有發現,伴生種有寧波溲疏、青岡、楊梅葉蚊母樹以及安徽百合等。此次發現牯牛降石豆蘭種群面積約3平方米,初步估計有近3000個假鱗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