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

牯是一個字,基本釋義是公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牯
  • 拼音:gǔ
  • 注音: ㄍㄨˇ
  • 筆順:撇橫豎橫橫豎豎折橫
基本信息,基本解釋,詳細解釋,漢語字典,音韻參考,古籍解釋,字源字形,

基本信息

牯的拼音: gǔ 注音: ㄍㄨˇ
繁體字:牯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
簡體部首:牜 牯的部首筆畫:4 總筆畫:9
筆順:撇橫豎橫橫豎豎折橫
五筆86:TRDG
五筆98:CDG
五行:木
UniCode:U+726F
四角號碼:24560
倉頡:HQJR
GBK編碼:EAF4
規範漢字編號:4249

基本解釋

gǔ ㄍㄨˇ
◎ 母牛;亦指鬮割後的公牛;亦泛指牛。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
母牛 [cow]。俗稱閹割過的公牛 [bull]。亦泛指牛。如:牯子(牯牛。閹割過的公牛。多泛指牛);小孩不愛騎牯牛

漢語字典

[①][gǔ]
[《廣韻》公戶切,上姥,見。]
(1)母牛。
(2)俗稱閹割過的公牛。亦泛指牛。

音韻參考

[廣 韻]:公戸切,上10姥,gǔ,遇開一上模見
[平水韻]:上聲七麌
[粵 語]:gu2
[贛 語]:gu3。公牛;健壯的男人。如:水牯;黃牯子;胖牯里;男人牯里;賊牯里;花牯里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𠀤音古。《玉篇》牝牛。《集韻》牛名。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牯
同源詞
母牛:古英語cū、英語cow,古弗里斯蘭語kū,古高德語chuo、中古高德語kuo、德語kuh,古撒克遜語kō,古北歐語kýr。梵語gāús、立陶宛語guovs。漢語牯gǔ見姥‘母牛’,越南語cổ。
牛niú疑尤,越南語ngưu;伊朗語gāw。支讖譯bhū、支謙譯bu為浮(並尤),支謙譯rū、ru為留(來尤)。漢語疑母字在日語中的吳音、漢音均讀作[g],如語、倪、元、餓、芽、仰、硬、玉、月等。疑母字在日耳曼語中也是g。鵝é五何切(疑歌),越南語nga,金尼閣《西儒耳目資》gô;古英語gōs‘goose鵝’、古諾斯語gás‘goose鵝’;《高昌館譯書·鳥獸門》:“ghas,鵝,哈思”,維語ğαz、裕語、撒語Gαz、阿語gαz、土庫語gα:z;回回文波斯語qāz‘鵝’源自突厥語qαz‘鵝’。利瑪竇於萬曆三十三年末(1606年初)付刊於北京的《西字奇蹟》同時用ng、g來表示漢語的疑母,如悟gû(wù疑暮,金尼閣ú、gú,越南語ngộ,王力nga)、吾gû(wú疑模,金尼閣û/ù、gû/gù,越南語ngô,王力nga);臥gúo(wò疑過,金尼閣gó,越南語ngọa,王力);艾gái(ài疑泰、yì疑廢,金尼閣í、ní、gái,越南語ngẚi,王力ngat);我ngò(wǒ疑哿,金尼閣gò,越南語ngã,王力ngai);礙ngái(ài疑代,金尼閣gái,越南語ngại,王力ngə)。另有一些非疑母字也標為g、ng,如為gûɛy(wéi於支、wèi于寘,金尼閣gôéi、ûéi,越南語vi、vị,王力hiuai);穢gúei(huì影廢,金尼閣goéi、uéi,越南語uế,王力iuat);愛ngái(ài影代,金尼閣,越南語ái,王力ət);闇ngán(àn影堪,金尼閣hán、gán/gàn,越南語ám,王力əm)。巴黎國民圖書館手稿部收藏的《回回館雜字》的無名氏標音者對漢語疑母字的標音法和利瑪竇相同,即有的字標為ng、另一些字標為g。金尼閣則只以g來表示漢語疑母,在他的漢字表音體系中並沒有ng這個字母組合。在後漢三國時期,就已存在漢語疑母字對譯梵語g的情形,如安世高譯gān為顏(疑刪);g譯為疑母在當時只有這一例。波斯文gh(ğ)和漢語疑母ng相當。回回文波斯語五巴兒ghubār‘霧’、五兒發ghurfa‘閣’、五勒恩ghulām‘仆’(源自突厥語qul‘奴’)、額即即ghazīzī‘濁’、額日克ghijhak‘琴’、額則卜ghazab‘怒’、阿兒ghār‘洞’、安ghamm‘愁’、矮勒忒ghairat‘發志’。額é疑陌,金尼閣gě,威妥瑪ê、ngê,越南語ngạch,王力《同源字典》ngeak;五wǔ,金尼閣ù,威妥瑪wu,越南語ngũ,王力《同源字典》nga;阿ā影歌,金尼閣ō,威妥瑪a、nga,越南語a;安ān影寒,金尼閣gān,威妥瑪an、ngan,越南語an;矮ǎi影蟹,金尼閣iài,威妥瑪ai、ngai,越南語nụy、oải。金尼閣以g的手寫體表示漢語疑母,日語g、ŋ自由變讀,漢語疑母和波斯語gh即(ğ)相當,因此ng可以寫作g或ğ;從利瑪竇的疑母ng、g二重表示來看,實際上就有ng=g。牛可以還原為*ngū/*gū、*ngu/*gu。在漢語中,見溪群疑同為一組,皆是舌根音;它們之間的關係特別密切。漢語的疑母來自上古之舌根音,從漢字的讀音中仍能發現疑母的來源。如詭guǐ過委切(見母紙韻),從危;危wēi魚為切,疑母支韻。豜jiān古賢切,見母先韻;yàn吾甸切,疑母霰韻。趼yán五堅切,疑母先韻;jiǎn古典切,見母銑韻。仡yì魚迄切(疑母迄韻)、許訖切(曉母迄韻)、gē,從乞得音;乞qǐ去訖切(溪母迄韻)、qì去既切(溪母未韻)。齳yǔn魚吻切,疑母吻韻;喗:《唐韻》牛殞切,《集韻》牛尹切、牛吻切,《廣韻》魚吻切,皆為疑母;軍jūn舉雲切,見母文韻。釿jīn舉欣切,見母欣韻;yín宜引切,疑母軫韻,《集韻》魚巾切,疑母諄韻。錡qí渠羈切,群母支韻;渠綺切,群母紙韻;yǐ魚倚切,疑母紙韻。鐖jī居依切,見母微韻;ái《集韻》魚開切,疑母咍韻。隗wěi、kuí五罪切,疑母賄韻。隗,《唐韻》《正韻》午罪切;《集韻》五賄切、吾回切,高貌;《韻會》五賄切、魚回切;又《集韻》、《類篇》俱為切,音龜。牛在原始姬語中為*kū、*ku。
牛*kū在原始姬語中兼有母牛之意義。牛*kū在漢語中分化為牛*ngu和牯(母牛)。
四邑方言人們稱公狗叫(狗牯),母狗叫(狗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