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按照空間分布的不同,可以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將課程資源分為自然的和社會的
按照物理形態或呈現方式的不同,可以將課程資源分為文字的、實物的、活動的和信息化的。
按照存在方式的不同,可以將課程資源分為顯性的和隱性的
教師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也可促進自己的業務水平的提高。
開發利用
意義
1、 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 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 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4、 改變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例如對《
自由落體運動》這一節的教學;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通過簡單的演示實驗就把結論直接給學生,純粹是一種注入式的教學模式,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現在有了新課程資源,我們可以採用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可見,通過對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使教學方式由重教師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單向信息傳遞向綜合互動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對話轉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勢在必行。
途徑
1、 研究新的教學活動方式,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在進行“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金屬導體電阻的因素”課題教學時,教師可根據需要準備各式各樣導線,創設不同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各種假設,然後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腦動手,設計實驗方案,觀察記錄和交流總結,最後得出影響金屬電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這一教學過程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了設計,開發與準備了相關的器材和材料,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體驗著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控制變數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2、 明確學生現有的發展基礎,確定相應的教學資料。要提高開發和運用課程資源的意識與能力,就必須確定學生現有發展基礎以及相應的教學資料,照顧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教師甚至可以收集那些學生常犯的錯誤資料,作為反饋性的教學材料;學生的經驗、感受、創意、見解、問題、困惑等應該及時捕捉、歸納與總結,使之成為教學過程的生長點。
3、 因地制宜,廣泛挖掘和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
如校內圖書館、各種專用教室、運動場和校外的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學習電能時,讓學生讀電錶,計算電費,帶學生去參觀當地的發電廠;學習噪音的防治時,帶學生去調查社區噪音污染情況,分析產生污染原因,討論減少污染的方案。
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科技講座、科技小創造等活動;關注報刊、廣播電視中有關科普知識、尖端技術、科學家的事跡、最新科技發展等信息。
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和身邊廉價的材料,做到物盡其用。例如,利用生活中常見的雞蛋做成了如下實驗:把細沙灌進雞蛋殼,可製成不倒翁;沉在盛有水的杯底的雞蛋,在撒入食鹽後,雞蛋會懸浮在鹽水中,據此可觀察懸浮現象;夏天從冰櫃內取出雞蛋放在桌上,過一會兒蛋殼表面有一層水珠,這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雞蛋液化而成的,據此可觀察液化現象,等等。身邊的器材儘管很廉價,但只要充分加以利用,其利用價值不可低估。
網路也為課程資源的廣泛開發與共享提供條件,教師要充分運用網路來開發課程資源,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網路,增加和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在解決物理教學中重點和難點的問題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複雜物理實驗過程的環境,並對實驗進行實時控制和實驗數據的採集、處理,還可利用網路技術,指導學生網上搜尋瀏覽,組織網上交流;開發與建設中學物理網路課程等。
4 、關注課程結構的綜合性,重視物理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的融合。物理學除了學科內各知識發生聯繫外,還與其他學科如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等都有密切聯繫。因此在進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時候,要有意識的打破學科界限,通過各種方式反映學科間知識的聯繫,使學生在知識的套用中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提高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科學素質如:聲音的傳播教學,教師可通過讓學生欣賞《致愛麗絲》,請學生彈拉樂器,教師擊鼓,讓學生感受由於震動而發出聲音,在美的感受中理解聲音的產生。又如:調查並討論手機的使用是否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心臟起搏器的工作原理;物理學對天文與航大技術發展的貢獻;空調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等,這些課題都可通過開發和利用多學科知識,共同解決問題,從而體現學科的融合性。
5 、反思教學實踐總結教學經驗。反思是一種隱性的教育資源,自我反思就是自我教育,作為教師只有對自己的教學有了反思能力,才能促使自己的內在品質有所提升。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將經歷一個反思和創造的過程,我們要樂於反思,勤於總結,不斷提高教學的能力,與新課程共同成長。教師只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才能促進自己專業的發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物理新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了學生視野,豐富了物理教學內容,拓寬了教與學的渠道,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整合
原因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目前國中物理教學一大不足就是教學內容偏舊,缺乏鮮活的時代氣息。造成學生對學習物理產生枯燥無味和神秘難學之感。而現實生活中的材料,能夠使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物理現象,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並套用於教學實際,是勢在必行的大趨勢。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課程資源,親自動手收集資源;從感性材料的展示,相關資料的引入來完成知識的傳授。即使課堂形象生動,又培養了學生關心生活,留心生活的個性。
對教師的要求
課程資源的開發將給教師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師在獲得專業成長的同時,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課程資源的擴展,使教師選擇的餘地加大,選擇的機會增多。這樣的優勢是能夠滿足教學的多種需要,但同時也增加了選擇的難度。這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挑戰。
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要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在必要的時候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自然和社會的大環境裡學習和探索。教師必須具備根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開發與選擇課程資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的能力。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鑑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
1、教師要加強學習。 作為21世紀的教師要不斷學習,除了學習教育教學方面的內容以外,世界範圍內的所有先進文化都要學習。要了解社會,放眼世界,積累知識,這樣,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才能居高臨下,遊刃有餘。
2、教師要善於思考。“學而不思罔”,教師要善於把不同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繫,要善於分析問題和現象,繼而做出科學的判斷。
3、教師要勤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才會發現不足和缺點,檢驗我們的思路是否正確,以便及時糾正我們錯誤的做法。
4、教師之間要加強合作交流。21世紀是一個加強合作的時代,不懂合作就無法取得成功。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加強合作,尋找共同研究的課題,團結協作進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許多教育資源稍縱即逝,每位教師都要做一個有心人,及時捕捉我們身邊的教育資源,豐富校本課程內容。
技巧
物理課程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學校和物理教師要充分認識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對物理課程的實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將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納入物理課程實施的計畫之中,為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但究竟哪些資源是具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課程資源,還必須通過篩選機制過濾才能確定。從課程理論的角度講,至少要經過三個篩子的過濾篩選才能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價值。第一個篩子是教育哲學,即課程資源要有利於實現教育的理想和辦學的宗旨,反映社會的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第二個篩子是學習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學生學習的內部條件相一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第三個篩子是教學理論,即課程資源要與教師教育教學修養的現實水平相適應。
多樣的種類和存在方式,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加豐富和靈活,從而教師應努力建設、開發與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並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為了給學生提供開展科學探究的機會,對課程資源的作用、配置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各學校都應該根據標準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實驗室和各種活動場所,配置必要的教學儀器和設備。通過合力配製和有效使用,使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廣大教師也應該因地制宜、積極發揮現有條件的作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實驗技能,提高物理學教學質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面:
①文字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除教科書外,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和當地環境,從大量的教學資源中精選適當的教學內容,編寫某些教學補充材料、校本課程。學校圖書館應該基本滿足學生課外閱讀的需要。科學教育不可能只通過課堂學習來進行,課外閱讀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②利用與整合實驗室資源: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要求大部分物理課在實驗室中進行,要為達到這一目標創造條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實驗室、專用教室、實踐場所等的資源建設,讓學生能夠有機會自主進行探究活動。同時,也要鼓勵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廉價材料和器具,設計具有創造性的實驗和探究、實踐活動。改變目前實驗內容和器材全國同一的現狀,有利於學生體會物理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係。
③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收集學生難以見到的、具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實況錄像;利用快錄、慢錄、顯微攝影等技術手段拍攝的音像資料,向學生展示物理過程的細節;收集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錄像資料。計算機多媒體軟體由於其互動性、智慧型性和仿真性的特點,可以豐富學生對於物理情境的感性認識,深化對於科學規律的理解。教師和教師可以學習和嘗試製作CAI課件,整合多種媒體資源,建立媒體資源庫,通過校園網實現校內資源的共享。
(2)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社會是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豐富的科學教育場所和途徑可以彌補學校資源的不足。社會資源主要來源於報刊、電視、科技館、展覽會、少年宮、公共圖書館,以及工廠、農村、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
電視是一種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電視中的科學教育欄目,要使學生養成習慣,關心電視中的科學節目,了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養成關心科技發展的習慣。科技館、少年宮集中了許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學教育的器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科學教育資源。參觀工廠、農村、科研單位可以使學生體會科學與技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3)積極開發和利用網路資源: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突破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網路資源的開發在於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開闊,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和操作平台。
網際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庫,可以找到很多國內外的科學教育網站,對於擴大知識面很有好處。一些諸如基於網路的主題學習網站(Web Quest),可以促進學生信息處理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教師向學生介紹和加以引導,或者利用下載內容開展教學,也可以根據課程特點,開發基於網路的課程資源系統。
例如國中物理對浮力的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由生活的感受對浮力有初步的認識,但對浮力的方向,任何物體浸入液體中受浮力的認識不足。我們從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出發,提出以下教學構想:1、給學生講皮球掉進樹洞的故事後,問:向樹洞中倒入水皮球為什麼會浮起來?學生齊聲回答:是浮力。接著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物體受浮力的例子,學生會舉出如木塊、輪船等在水中受浮力的例子,這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對浮力的認識。這是把學生的生活體驗作為課程資源。2、教師問:人在水中游泳時受不受浮力?你有什麼感覺?從學生的討論中總結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3、教師很神秘地問:剛才大家所舉的例子都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那么沉入水中的石塊受不受浮力?這時學生會提出不同的構想,教師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構想,有同學先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放入水中示數變小,說明石塊也受到浮力。4、師生共同概括出浮力的概念。
本例中學生的生活體驗、動手操作的感受、教材是我們的課程資源,教師是這些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整合者,通過課程資源的投放,以學生原有經驗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建構自己的理解。既實現社會對個體的要求,又兼顧個體的積極發展,達到了社會和個體的和諧統一。
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觀念滯後。廣大教師仍然受到教材的制約,認為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甚至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現象很普遍。學校和教師普遍認為,課程資源開發是課程專家和教材編寫者的工作,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沒有根據本地區、本校的情況開發資源的意識與能力。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體現不足,只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信息素養的培養。觀念的滯後不僅影響到教育技術作用的發揮,而且必將對新課程改革形成障礙。
2、教師缺乏課程資源的整合的技巧。長期以來,中國小課程資源的結構比較單一,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基地、內容、條件等方面也很單一,未能形成有機整體。特別是缺乏課程資源的整合技巧的學習和專家的指導。
3、國中物理教學需要大量的課程資源,由於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局限,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整合常涉及的是傳統資源(如教學用書、實驗室等),對社會實踐資源,在網路平台下的資源等整合涉及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