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拼音:wù jí bì fǎ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博志》。
物極必反(極:盡頭;反:轉向反面)指事物發展到極點,必定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緊縮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基本介紹
成語出處,成語典故,成語寓意,成語運用,
成語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物極必反”。
成語典故
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八月,一個博學之士蘇安恆向武則天上疏道:“陛下受高宗之顧托,兒子的推讓,執政二十年了,歷史的經驗應當重視,族親不如子愛。今天太子對陛下孝敬,太子若掌握大權,與陛下有什麼區別!不如讓位於他,自己愉快地保重身體。自古以來,理天下者沒有二姓同封王的,今天武姓封王者多,陛下千秋萬歲之後,於事不便,請降他們為公候;陛下二十餘孫,無尺寸之封,請分土而王之。”武則天雖未明確表示要讓位,但卻召見蘇安恆,並賜食以示安慰。
長安二年五月,蘇安恆又一次上疏,蘇安恆的奏摺里的一部分是這樣寫的:“太子已長大,學識、才德都很好,具有治理國事的能力,你還貪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這種事是拖不得的。我以為上天的意思,百姓的心裡都是歸向中宗的。您雖然還平平安安地當著皇帝,但是您該了解物極必反,器滿則傾呀,為了唐朝,我才冒著生命危險來進諫。”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唐中宗復位。
成語寓意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事物的屬性或狀態總會在一定情況下向與自身相反的對立面轉化。“物極必反”揭示的是事物在屬性或狀態上發展到極端時的變化趨向。事物在極端狀態下,其屬性或狀態的反向轉變是必然發生的。
物盛則衰,物極必反,成功之後往往又會發生新的禍患。因此,必須居安思危,慎終如始思患防患,謹慎守成。當人生得意時,不要輕狂自滿;當人生失意時,也不要太悲觀。正像古人所說:“榮寵旁邊辱等待,貧賤背後福跟隨。”一個人一旦得勢受寵容易自驕傲滿,甚至張狂,容易暴露弱點,引起別人的嫉妒,因此恥辱就等在身邊。一個人貧賤之時,為了改變命運,自然會刻苦學習、發奮努力,在與人相處時會謙虛低調,因為這時也沒有驕傲的資本,這樣向上的因素就會不斷增加,命運會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也就是福跟隨。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說的是同樣的道理。“塞翁失馬”的故事也是禍福轉化的經典。
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物極必反”指事物發展到極點,必定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緊縮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 運用示例
戰國·鶡冠子《鶡冠子·環流》:“美惡相飾,命日復周;物極則反,命日環流。”